微信分享图

心印为画 风格即人——读朱赓博绘画

2019-10-12 00:00:00 高勇 

1YaLjh2Vu9dqgkKEJSRki1LJRbG4vb2gQP06tHjc.jpg

  朱赓博简介

  朱赓博,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现为中国画创作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办公室成员,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坚持中国人文精神的绘画观,尤为注重南宗山水的研究,代表作有《郭熙笔意寒林》《溪岸寒林图》《松江玉笛》《松林雪屋》《夏日山居》等。2015年创作的巨幅中国画《黎明》,荣获“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全国美展”优秀奖。

kgWKeQAXhpOqnosQs2uJK5SWTpmSLmW6B03yCjhl.jpg

  现代中国画创作教学,清一色以西方素描为基本,个中历史因素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不可否认的是,当下中国画--特别是山水画的审美,并没有落入西方教学体系的窠臼中。朱赓博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中国画创作决不能抛弃古人的资源宝库”,他认为,中国传统绘画依旧在当代生发新意,且这种新意的生发并不是刻意求得而来,只要跟随内心创作,新意自发。这是经验,也是信心。

  朱赓博的绘画从明、清入。在朱赓博看来,明清时期在绘画技法上的成熟和成就,恰对他学习笔墨语言提供了有利的、清晰的途径,而且极有可能是一种捷径。正如杭春晓所言,明代绘画,由元代之前的“写实造型”转向了“形式造型”,“即突出线条、色彩等基本元素组成某种关系,产生一种视觉上的造型感受”。在这方面,朱赓博以个案形式对沈周、文徵明绘画进行了深入研究学习。在他的艺术理想中,宋、元绘画既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高山,也是中国文化的高山。他认为,宋代山水画中表现出来强烈的写实性,一定程度上消弱了画家情感和笔墨的充分表达。因此,在“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的逻辑下,他选择了取法于明清,而上溯至宋元,并对五代时期董源、巨然的绘画潜心学习。

Nwsywjd6Q4uK9vyoc6F5DxdlEOxsZpvuOj7RvDs4.jpg

  在朱赓博的绘画中,我们时常看到宋、元、明绘画的错综面貌。例如朱赓博创作于2015年的《溪岸寒林图》,它是董源《溪岸图》和范宽《雪景寒林图》的融合体,但却不是两者机械的组合体。这幅画,不仅解决了不同山水画结合的连贯问题,画面结构完整,还体现出了当代气息。当然,除了在画面的营造上打破常规,朱赓博绘画的主要特征还在于其书写性。他的笔墨语言受到董源、巨然、沈周、文徵明的影响较大,但他没有进行多选一或杂糅诸多项。从渊源上来看,他借鉴和发展了王蒙、沈周、文徵明精细缜密的风格,结合自身的书写个性,面貌自现。

RfftArfr86DS2HeKCaYOWdvd7RhQyYk4uHMHAXQB.jpg

  朱赓博绘画的“心印”与古人并无二致。他坚持认为,理解古人,不能仅从绘画的临习上得到,更要阅读古人的文字,理解古人的思想,理会古人的心迹。不论是风格还是创新,在朱赓博那里都无需概念上的阐释,谈得最深是心性,说得最多是笔墨。

5fJH3QhzeEbua8VZvpSlQOIDG7rsqwE5B0nMRyDh.jpg

  程大利(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赓博绘画先从明清入,又上溯两宋,一招一式,皆不浮躁,补上了当代青年画家极缺的一课。这态度应了傅山的“四勿论”,为此下来,面貌远离庸俗,古贤清气,隐然画中,再往下,意态挥洒,指日可待。若再读书养气,严于操守,笔墨自会灿烂。

  范扬(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赓博山水,从宋元人精品里讨生活,笔意正宗,墨法平和,气息恰与我志趣投缘,我引以为知己也。

  范存刚(中国美协艺委会委员)

  朱赓博的山水画,立足传统,修养化育,观照性灵,究竟笔墨,表达由衷,其一景一象、一沟一壑皆来自传统与造化之中。当然,其清新风格中也初见自己的面貌,此尤为可喜可贺。

  唐辉(荣宝斋出版社社长)

  他有思想,又有审美的传统功力,有这个时代给他的直观感受和审美内涵。

  刘万鸣(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他的笔墨,体现出一种踏实的、深沉的、静穆的、安逸的中国画精神内质。

(文中配图均为朱赓博绘画作品)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乔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