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快讯】“社会现场:艺术教育地志学 ”2019年川美专题学术论坛开幕
2019-12-16 20:00:10 陈耀杰 李呢喃
研讨会现场
2019年12月16日,四川美术学院主办,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承办的2019年川美专题学术论坛“社会现场:艺术教育地志学”在四川美术学院第五会议室正式开幕。
研讨会现场
当代艺术的丰富形态及其文化生产的多样机制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进入社会公众的视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公众的生活,影响着社会变革的进程,同时促使艺术及艺术教育的实践参与者、研究者重新审视艺术自身及其边界可能。
研讨会现场
本次论坛围绕着“社会现场:艺术教育地志学”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共分为三个单元,前两单元共邀请了12名来自全国各地艺术院校教师、艺术史学家、策展人、批评家进行主题演讲,第三单元则邀请曹钟伟、高迎进、郭昕、郝青松、何工、景育民、蓝庆伟、李泊岩、李杰、刘建峰、宁佳、彭佳、邱正伦、苏永刚、孙莉、田萌、王天祥、谢亚平、闫彦、杨静、尹丹、周晶、诸葛沂等嘉宾进行圆桌讨论。
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杰
开幕式中,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杰出席本次开幕式中,并提到:我们当今的艺术教育,是我们中国的艺术教育,我们对艺术教育的探讨顺应了这个时代的需求;而艺术与社会,是当下我们需要观众的重点之一,本次研讨会探讨艺术与与社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当下的时代有重要意义。
本次论坛组委会成员闫彦
随后,本次论坛组委会成员闫彦介绍到场嘉宾并表示,本次论坛冀望于学科方法的切入,假以地志与地质学的原理设想,以地质学视野回应正在发生,有着不同文化特征与背景的城乡、社区、街道乃至村落建设中的社会介入或社会美育等在地项目,并予以脉络梳理和讨论。
嘉宾合影
在此语境下,艺术教育地志学可能是学科、地缘、社区生态交汇之所在:既体现为一种艺术创作方式,也实际成为居间于日常事件、场景的行为过程。地志意味着纷繁交替的图像之地,充满了符号的体验和视觉想象;地质可以理解为从观念、情境和背景层面展开,甚至引发、造就一种新社区方式和新生命观念,进而链接、融合艺术或非艺术的,文化或社会的,现实与历史的,个人或公共的等诸多因素。
研讨会摘要
第一单元:专题演讲
本单元围绕着:“视角与可能/Free View & exploration——新的概念、新的内涵下社会文化空间架构产生与艺术互现”这一主题进行讨论。
南开大学文学院艺术设计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视觉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高迎进
《视窗·边框·去边框——空间观与当代视觉艺术语言的公共性》
“空间是我们生存活动的最基本条件之一,也是我们对世界的观察、理解和表达的基本逻辑框架。空间观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形成并演变,同时又反过来塑造和影响我们的思想、行为和观念的形成与转变。
艺术作为我们体验、理解和表达生活的意识活动,也同样归于这个逻辑之中,在视觉艺术领域,这一表现尤为突出。从文艺复兴到今天,发生在画框上的变化便集中反映了视觉艺术语言从古到今在空间观层面转变的趋势性特征。“
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邱正伦
《当代社区公共艺术与艺术教育现状考量》
当代都市社区公共艺术空间作为现代文化的一个“典型空间意象”,经过全球化的传播,已经在中国的城市中大量涌现,并且成为城市空间与消费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构造物”。中国当下社区公共艺术审美空间虽然出现得不像西方那样早,但分布在中国城市里的社区公共文化交往生活,却明显催生了当代中国城市社会中一种新的文化空间与时代潮流生活方式,并逐步显现出一种中国特色的都市社区文化价值取向。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何工
《学校即社会》
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是中国青年由获求官场俸禄的考举者向关注社会的现代人转型的标志。今年也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访华100周年,是“德先生”和“赛先生”影响中国人思维的标志。杜威提出的“学校即社会”的观念极大地启发了教育的社会关怀思维,100年后的今天,我们同样面临与百年前极其相似的情形。在这样的节点讨论艺术青年的人格、思想独立性、社会批评和社会关怀意识,讨论艺术教育者的知识分子批评立场、艺术教育的问题意识和社会学诉求,真是正当时候。
策展人、批评家、艺术学博士郝青松
《图像时代的社会通识教育》
当代艺术始于现成品艺术,杜尚以现成品的观念形态建立了当代艺术的方法论。当代艺术也是在社会场域展开的,因此社会成为最大的现成品。当代艺术社会学呈现了社会地质学—社会地志学—图像地志学的进程,博伊斯的“社会雕塑”和沃霍尔的波普艺术是最显著的代表。当代艺术教育也向社会领域展开,如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和黑山学院。中国的美术学院在近十几年也纷纷设立实验艺术学院或系科。
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公共艺术学院院长景育民
《公共艺术的“在地性”》
公共艺术“在地性”,作为艺术载体存在场所的基本属性,其中既包含了自然地理的空间维度,也包含了历史人文的时间维度。时间创造文化价值,空间孕育不同文化的差异特色。空间作为一种文化资本的场域,在文化的传承、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公共艺术的“在地性”实践,即表现为场域内在系统,如文化基因、民俗风情、人文信息、生态特征以及历史形成的链条关系等元素外化的空间营造,即在地体验。
第二单元:专题演讲
本单元围绕:“‘后教育’与社会再造——艺术及艺术教育方式、内容的实践转向”进行讨论。
策展人、美术史与理论博士蓝庆伟
《社会作为试验场》
本论题分三部分展开,一是分析社会作为艺术试验场的现状、优缺点与发展;二是美术学校的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和矛盾;三是面对广阔的社会,重复现场,艺术何为,社会是艺术的试验场。
独立策展人,非营利艺术机构“再生空间计划”创办人李泊岩
《“再生空间计划”的在地实践》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的许多角落间歇出现废弃空间,有的保留时间很长,有的转瞬即逝。许多废弃空间经过时间洗礼发生变化,成为艺术拓荒者的乐园。“再生空间计划”探讨因城市发展而留下来的问题,通过艺术的手段利用这些废墟进行创作和展览。
麓湖·A4 美术馆首席策展人李杰
《从美术馆的儿童赋权谈起——关于策展与教育结合的儿童项目实践》
回顾人类历史中有限的儿童记录,我们不难看出人类长期对儿童以及童年的漠视,而儿童对于人们重新认识自身的来源以及透过他们看待社会问题却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近一百年来,不同的文明通过有效的保护,使得儿童的生存权益得到大力提升,但如何为他们创建更为开放的成长与学习空间,如何赋予他们在社会中更多元的行动权利,却成为了被悬置的问题。1899年,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座儿童博物馆,开启了以情景学习为主导的博物馆藏品研究与分享的新机制。而在1929年MoMA的诞生初期,公共教育作为立馆之本被注入在它的基因当中,成为改写新艺术博物馆结构的重要力量。讲者所在的成都麓湖·A4美术馆从2008年建馆之初,就尝试通过不同的策展思路切入到儿童群体,不单单将儿童项目作为公共教育项目,同时将其融入到当代艺术的孵化、研究与批评语境中。
美学博士,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诸葛沂
《重审体验:当代艺术的教育潜力》
新审视当代艺术给予人的特殊体验,进而发现这种体验在艺术教育当中的潜在能力,是当下艺术教育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从当代艺术转向体验的角度,对其在思考艺术教育中的潜力进行辨析。讨论的目的是追求艺术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也许能以相应的方式塑造这个领域。
策展人、艺术管理者、麓山美术馆艺术总监田萌
《作为积极的旁观者——面向社会现场的当代艺术教育》
艺术家自觉地介入社会的现场,将艺术创作、工作放置在社会的空间,这是基于他们对迅速变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紧迫性认识而做出的行动。一个村落或一个社区,被作为一个社会的切片,被作为艺术的试验场。我们现在的艺术教育包含技能训练,也包含一般艺术知识的传授和思想启蒙,而对当下社会正在发生着的现象和问题的关注常常是不够的。艺术家的行动不断扩展着艺术概念的边界,因此,艺术家或团体的介入社会现场的行动,在一定意义上将艺术的视野带向了更鲜活的当下,以及当代的公共领域。对于学院,艺术教育如何面对这种正在发生的艺术现象?介入还是旁观?教育是一种准备和可能,而行动是由每一个个体所做出的选择和决定。在这个意义上,当代艺术教育的角色就像一个积极的旁观者。
艺术史博士,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博士后研究员杨静
《朗西埃的“美学张力”与社会介入式艺术的美学评价》
社会介入式艺术的兴起,标志着当代艺术影响社会的层面和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艺术家不再像过去那样仅仅通过个人创造性劳动的最终成果,也就是完成的艺术作品来发挥社会影响,而是力图将艺术创作和社会问题相联结,以社会参与和交往的方式介入具体的社会问题并通过艺术实践的过程影响社会。目前学术界对这些入世的、行动性的、合作性的、过程性的、强调对话和沟通以及跨学科的艺术创作的美学意义仍存在诸多疑虑和争议。我引入法国哲学家朗西埃在艺术的美学机制理论中提出的“美学张力”概念,试图从艺术的象征性与实用性、艺术世界与非艺术世界、职业艺术家与业余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探讨社会介入式艺术的美学意义,并结合一系列介入式艺术项目进行具体分析。
批评家,策展人,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尹丹
《填平鸿沟:立足于社会现场的“艺术管理”教育》
探讨五个问题:一,学院的先天不足,与社会现场之间的普遍鸿沟。二,复合型人才的可能性,重思理论专业的动手能力。三,传帮带:师徒制的重要性。四,顺应多样,放养的可能性。五,守住底线,到底什么是人文?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院长谢亚平点评
最后,圆桌会议中各位嘉宾围绕着:“居间与穿行——艺术教育地志学特性使其成为一种链接现场、重塑社会的媒介。”进行了讨论。
(责任编辑:陈耀杰)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