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浙大艺博馆诞生记:“尘光”特展启幕

2019-12-20 17:23:30 未知

hpjcIMro4HeVRkRvxi1mE62Y0RzIIuKAFGWEIwLC.jpg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自今年9月8日开馆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2月20日,记录浙大艺博馆的建设历程的展览“尘光: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的诞生”展厅四开幕。

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致辞。浙江大学建筑设计院院长杨毅、策展人鲁明军、艺术家郎水龙出席。浙大艺博馆馆长白谦慎教授宣布展览开幕,浙大艺博馆常务副馆长楼可程主持仪式。

omae8nVvly9RSBxO8TJp7PGM5SqgHAcrHD4D6GwZ.jpg

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致辞

bLCzeBakh69vRZJYTmSkPLlQEo94njoblxZ7Y1P6.jpg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杨毅致辞

Fq6sQADuG8qjBZAHcG6S977F1EnIl1fryO48gMCN.jpg

策展人鲁明军致辞

ycv7CWBt7Rtg3GKKIp4f0T9BOpXVae1EESYXTUB6.jpg

艺术家郎水龙致辞

Ag0HZQEj5p0M5Fpia5B6gR4ywFaoCiR7UM8x2NIi.jpg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馆长白谦慎宣布展览开幕

kUJWEW5K7CcJ4cDbnXLwOd56Eqlp2dWJytLyn4u0.jpg

开幕式由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楼可程主持

展览地点设于浙大艺博馆展厅四,充分利用展厅天顶的自然光线和人工光源相结合,展出了包括设计图纸,工地现场照片,《蓝图》、《尘埃之光》、《基本工具》等绘画,《尘埃之光》影像,以及装置艺术等多种媒介的艺术作品。艺术家以建筑工人的劳动、生活痕迹为材料,再现工地场景,展现给观众的不仅是一份建设过程的档案,也开启了关于艺术与历史关系的思考和探索。

展览将持续至2020年2月28日

从构想到落成

楼可程介绍,“我们花了三年的时间来探讨这个博物馆的设计,花了六年的时间来建设”。2009年3月,浙江大学决议建立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次年2月,浙江大学与纽约格鲁克曼·梅纳建筑师事务所(现更名为“格鲁克曼·唐建筑师事务所”)、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签署委托联合设计协议。格鲁克曼在提出设计构想时,主要考虑的是环境和内容,环境既指杭州的文化和历史,也指浙江大学的校园文化,还指代这片土地在被改造之前的湿地农耕文化。谈到内容,他的理解是浙大艺博馆作为艺术和考古教学博物馆,其核心使命是支持和提升浙大的教学和科研,同时也向社会公众开放。为此,他提出了一些基本的设计原则:要有光线充足、规划合理的展厅区、学术区和公众服务区。这三大区域的方位要清晰,路线要明确,要方便不同身份的人进来,而且各个区域之间应该是互通的。“这个建筑是个典型的现代建筑,简洁、去装饰,门不居中,所有的空间不讲究对称,是流动性的”,艺博馆筹备组核心成员缪哲教授认为馆体的主要特色是简约,以功能见长。

TGaaLY9m5aoCKV1a2XrBPgHeYhUQhGolPgvg5J1E.jpg

2009年3月 艺博馆建设基地原貌

H2GlJUjHTUAbJ5iOZqYoPpDPjpW3eDaxNmUwTCEM.jpg

2009年,设计师格鲁克曼手稿

在外观上,设计师借鉴了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手卷,如分引首、隔水、画心、尾跋徐徐打开,从建筑中极目四望,仿佛身临其境,纵情于山水间。建筑的主体由三个横向的条状结构组成,并互相贯通。

浙大建筑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建筑师殷农说,“作为大学博物馆,我们这个馆除了普通的展示空间以外,还有文物修复和修复展示空间,同时我们还有艺术与考古专业图书馆、教室,以及学者研究室,这些功能都是普通博物馆不具备的”。四个展厅、藏品库房和珍本书库,24小时恒温恒湿,在使用上可以确保文物和珍本书的安全;报告厅位于一楼东门附近,方便浙大师生进入;一楼还有教育活动区、商店、咖啡厅,为前来参观的社会公众提供相应服务。展厅和公共区域没有台阶,无障碍通行。

5TyqsPuFJPmSprD9CnzmXsF9f4iNWxfkhjvQKIIM.jpg

据浙大建筑设计研究院主任建筑师邝洋介绍,建筑外立面受中国古代砖石建筑的启发,采用条形预制混凝土砌块来突出传统砌筑建筑的特色。混凝土砌块又通过不同的表面肌理和砌筑的变化,赋予建筑超越传统的表达。

yvTwVUQ2TZ6POfU58C2V0YlUYgTlV3XYBGnHRdM0.jpg

lVGrAZNWRxSG18vFUF7ShyFOZFKd1q9whDe2Qrst.jpg

十年磨一剑,2019年浙大艺博馆落成并启用后,其功能区域满足了浙大师生、艺术史学者和社会公众对一座教学博物馆的基本需求。学生从东门可以很方便地进入一楼报告厅听讲座,到三楼上课,也可回到一楼看展览,参加教育活动;观众一般从南面正门进入,沿途可欣赏余杭塘河的风景,看完展览在咖啡厅小憩时,亦可饱览浙江大学校园风光。

“浙江大学在整个发展的过程中,也较早意识到博物馆在推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的特殊作用”,罗卫东说,“我们的学生,需要通过博物馆进入多文明历史,由此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理解力,博物馆对大学来说,就像图书馆和实验室一样重要,对人文学科来说,博物馆就相当于理工科的实验室”。

gA20zJTOS6AwFhtjUvfKCM13o9xRWniXINP7Fblw.JPG

c1jWmq2onQXxxgIU2AA7etRAG1EFf4Medobt4Ybh.JPG

各个功能区域

借风为笔,扬尘为墨——建设过程的创造性记录

2013年春,浙大艺博馆的工地打下第一根木桩。作为一名擅长建筑摄影的艺术家,郎水龙接受浙大艺博馆筹备组委托,开始记录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他首先做的便是拍摄当时的工地。他要求在建筑周围的八个角度搭设摄影用的塔楼,希望将建设的整个过程在同一经纬度、同一高度的视点来记录,春夏秋冬,阴晴雨雪均需拍摄,因为工程的跨度有六年之久。最终拍了十三轮,郎水龙通过镜头,忠实地记录下了艺博馆从无到有的过程。

yHkgpvgnbka3SlzcbrctSzSPGFl6SEYNwI6eC4U9.jpg

工地(东南视角),数码打印,17.8cmX12.7cm 郎水龙

但是2014年初,当地下部分基本完成,地面开始建造,能够进入内部空间时,郎水龙开始了对这项委托的再思考。工地的内部空间充满了扬尘,普通人出于安全考虑是禁止入内的,作为摄影师,郎水龙需要与这些灰尘打交道。常年驻扎在工地,与工人一同劳作,他切实了解工人的劳动与生活,深感应该记录的不仅是建设物理过程,更有人性通过劳动被实现的过程。随着城市化进程,机械的轰鸣代替了田园生活的宁静,农民的工作从耕种土地,逐渐转变为添砖砌瓦……但是土地之上,换了身份的农民,其手中的工具却保持着以往,甚至千百年前农具的样貌,劳作的姿势也与耕种无异。郎水龙感到,或许这些工具、施工扬起的尘埃、切割的碎屑、散落的弃物才是一座建筑诞生的最好见证。

与此同时,浙大艺博馆筹备组也在思考记录的“意义”,博物馆所展示的艺术,往往与人类的日常生活相剥离,似有“物化”的倾向。浙大艺博馆作为一座全新的、教书育人的博物馆,该如何与人类的生活保持关联?如何使得学生在观“物”的同时,又超越于“物”,养成对生活的善感和对人性的共鸣呢?新的记录方案,回应了这些思考。

AzsjCE6w9yOhJYqF9tXs8EDJNEMSgpdWHk8JdHHI.jpg

尘埃之光A16 No.2 ,画布、尘埃  225cm x 405cm 郎水龙

0UrlOOYmw662EdzyquHBGPkAXrEbCUE7SUqzg0Kv.jpg

基本工具B16 No.3 ,纸、尘埃  83X114cm 郎水龙

郎水龙将工作室直接安置于艺博馆的工地上,穿起了防尘服,戴上口罩,将不同的媒介材料,如宣纸、册页、画布等,平铺于地面,然后将事先选择的施工工具与废弃材料,如铁锹、镐、螺丝、铁钉、手套等,在上面摆成特定图案,等待尘埃日复一日地随风飘落在画面上,期间,无论是工人不小心触碰到,还是昆虫爬过留下痕迹,都任其发展。待到合适的时间,艺术家按不同的次序,逐一取走工具和材料,从而在落满灰尘的画面上,留下不同灰度的轮廓,即泛着光晕的劳作痕迹。

k8neNE8EasmyjyF6mHxvVzG21elfaIlVJqKip9Kn.jpg

郎水龙工作场景

“我与画作、工具、弃料、风、昆虫、尘埃……分享着时光的逝去,从被沉淀的尘埃中品味到时间、品味出历史。”——郎水龙

O8zfniCuK6YViuVZXYUNsWzFNr6wiy9PgfdYpPAE.jpg

蓝图15 No.1 ,绢、尘埃  70cm×100cm 郎水龙

郎水龙绘制的《蓝图》系列,是浙大艺博馆在建设初期的构想,画面上都有一行小字,写的是创作的起始年月,而非完成时间,他说创作都有起点,但未必会有终点。对诞生于2019年的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来说,本次展出的记录应该只是一个起始。

文/赵海燕 图/郎水龙 邝洋 格鲁克曼 冯星等

(责任编辑:邹萍)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