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湖南人12年的一意孤行
2019-12-26 14:07:19 未知
一个湖南人12年的
一意孤行
文 | 罗颖 图 | 《Hi艺术》资料库
湖南省博物馆里有一个以“湖南人”为主题的永久陈列展,以“人”为核心的线索,展现这块热土上的万千气象。艺术长沙,则是当代湖南人刻意塑造的长沙化的艺术展览。或者不应该说是一个展览,而是一个艺术事件,更确切地说是一个人借助一些人奉献给更多人的一场艺术盛宴。盛宴背后的人注定是“艺术长沙”的恒久主题。它从诞生之日起就带有了湖南人特殊的印迹,它也因此始终没有抽象成一个展览或事件。
“艺术长沙”是一个人借助一些人奉献给更多人的一场艺术盛宴(摄影:杜曦云;地点:长沙超级文和友海信广场店)
在日趋全球化与当代性的今天,这种浓烈的地域性与个人色彩似乎成为了文明人脑后招人诟病的小辫儿。湖南人一口“塑料”普通话,粗糙的语言却无法遮蔽内心强烈的济世雄心。即便是战后焦土上重建的长沙,文脉与道统也从未在这片土地上断裂。岳麓书院如同天上的长沙星,照耀着湖湘之地。从当年洒血救国的谭嗣同,到橘子洲头挥斥方遒的****;从素念常心的齐白石,到古灵精怪的黄永玉,“湖南人”总有一种“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迈,有一种“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恒心。
“艺术长沙”已走过12年,但长沙与当代艺术有关的空间仍不到10个,长沙的艺术在缓慢中前进。
人是不变的核心,衣食住行渗透着文化的传承,人又是不断变化的,时间方能透析人的可爱与可敬。谭国斌创办的“艺术长沙”,是他个人的写照。因方力钧的一句话,他启动了这个让他疲惫又骄傲的项目。娱乐混搭、烧钱排场、艺术飞行、艺术专列……在旁人看来,艺术在他的手中不过是一场秀。然而十二年来,“艺术长沙”像谭国斌个人一样正不知不觉地发生着细微的变化。
2017年12月第六届“艺术长沙”现场,站在安东尼·葛姆雷身边的谭国斌当时还抽着雪茄,到这一届的时候,他连雪茄也戒了
(摄影:唐胜)
最特别的一位推手
几年前,香格纳画廊创始人劳伦斯来看“艺术长沙”,身边的朋友问起他当年创立画廊时的情形,他说“一切都是因为人”。“艺术长沙”,也是因为一个人。2014年,时任湖南美术出版社副社长的李路明在《湖南有个谭国斌》里写到:“二届‘艺术长沙’办下来,不清楚谭国斌是受了什么刺激与激励,抽了一辈子的烟突然不抽了,嚼了几十年的槟榔也停了,好玩的节目也不组织了,黑乎乎的牙也洗白了,就是小小的将军肚不争气,天天半夜去爬岳麓山也不见下去。如此的克己复礼,也不知道是为了谁。”作为见证人,李路明以看似调侃实则动情的文字生动刻画了谭国斌创办“艺术长沙”几年以来的种种变化。
12月7日晚上,中国嘉德副总裁兼中国书画部总负责人郭彤发了一条朋友圈:“开幕晚宴上安静的谭馆长,12年坚守,让”艺术长沙“越来越拢聚能量,生发光亮”(摄影:郭彤)
这大概也只有与谭国斌共过事的人才能真正体会他的那份良苦用心。这次为充分准备展览,在长沙待了一个月的李津描述了他眼中“非常湖南,非常长沙”的谭国斌:“他首先是一个非常非常聪明的人,性格也很有张力。他是在游泳中学习游泳的人,对艺术、对收藏有很好的感觉。另外,他也投入。没有投入,不可能走到今天。”周春芽在第四届“艺术长沙”开幕式致辞上感叹:“一个人花八年时间为一座城市做一件事情,了不起”。吴洪亮也肯定了这点:“他(谭国斌)纯粹是靠情怀在做这件事”。情怀在面对商业洪流时,大多时候是一触即溃,一溃千里的。或许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谭国斌深知情怀之可贵与情怀之脆弱才如此固执的一意孤行。
艺术家方力钧、王音、李路明、毛焰和李津在长沙世界之窗集体亮相,于2007年正式拉开首届“艺术长沙”序幕
“2009艺术长沙”开幕现场,岳敏君、隋建国、曾浩、他们组合、杨福音六位艺术家在湖南省博物馆的艺术联展
“2011艺术长沙”主题为“解离”,由吕澎担任策展人,参展艺术家包括毛旭辉、张晓刚、展望、马六明、陈文波、赵能智、陈蔚、段建宇、马秋莎、王光乐
2013第四届“艺术长沙双年”在长沙市博物馆展出,迎来四位当代艺术家——周春芽、郭伟、丁乙、向京
每届“艺术长沙”千万元上下的花费几乎都由谭国斌自掏腰包,邀请三五百嘉宾是常态,多时甚至超过八百人。持续了七届的“艺术长沙”留下一个匪夷所思的问题,谭国斌到底图什么?这也是他常被质疑的地方,烧那么多钱“请客”做点什么不好?也难怪某媒体人尖锐地指出:一个闹剧能够做这么久也是厉害了。2015年初,谭国斌在接受《Hi艺术》采访时曾说:“我有我的行事方法,这(艺术长沙)是我创立的品牌,所以如何去操作是我个人的方式,我也不在乎别人怎么评价”。这番任性的回答仍无法解释他坚持做入不敷出的“艺术长沙”动力何在?毕竟,谭国斌是在传统国画领域尝过高回报率甜头的。“因为我相信中国的艺术家肯定会在世界艺术史中占据一席之地的,”一句宏大的理想主义式的话脱口而出。当我翻看谭国斌近十二年间零星的访谈,发现他的野心早就隐含在了过去的只言片语中。比如,“‘艺术长沙’不是长沙的,不是湖南的,也不是中国的,而是世界的。”“希望未来‘艺术长沙’成为艺术界很期待的事,让全世界的艺术家都愿意来参加”。他强调“艺术长沙”一定要走学术路线,像卡塞尔文献展一样……谭国斌始终以国际视野的高度在谈论他对“艺术长沙”的期许,但他同时也清醒地意识到现实与理想之间还存在巨大差距。
2015艺术长沙主题展“连接中国的桥”参展艺术家王友身、王广义、弗朗切斯科·克莱门特、朱加(由左至右)
第六届“艺术长沙”开幕现场,谭国斌第一次提前准备好了正式发言稿,为历经十载的“艺术长沙”致辞。那一届参展艺术家为安东尼·葛姆雷、何多苓、庞茂琨、萧昱以及袁武
第七届“艺术长沙”开幕现场,策展人舒可文,艺术家梁远苇、王迈,策展人吴洪亮,艺术家罗中立、李津、刘庆和、武艺、杨茂源、傅瑶、何岸(从左至右)
连续五届为“艺术长沙”义务主持的汪涵说自己的“免费”,不仅仅是因为与谭国斌是老相识,也因为自己对于“艺术长沙”的期待,这同时也代表着对为“艺术长沙”付出极多的谭国斌的支持
谭国斌是每届“艺术长沙”的焦点,却又是最不想被关注的人物。对于媒体和聚光灯,他总是躲闪。开幕式的发言,谭国斌能不上台讲话就不上台。吃饭时,他总是安排所有人坐下后,自己默默地和工作人员坐在角落那桌。这次的晚宴上,郭彤也发现了有意思的一幕:谭国斌一个人安安静静地靠在椅子上,站在他周围的嘉宾们正忙着推杯换盏,社交应酬。正如艺术家王迈所说,如今的老谭似心如止水了。那个曾不动声色地请汪涵友情出场主持了好几届开幕式,让湖南经视台赞助为其拍摄宣传大片的谭国斌,最高调的亮相要数2014年调动身边湖南企业家资源,帮助湖南省博物馆接洽皿方罍器身的回购事件。从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谭国斌能做到在长沙几大博物馆同时“植入”当代艺术展?正因为这些不寻常,谭国斌成了所有大型展览活动组织者里最特别的一位。
2014年,“湘江北上——谭国斌当代艺术收藏展”现场,藏品集中在“85新潮”到90年代初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上,此次展出的藏品仅仅是谭国斌个人收藏的八分之一
第六届“艺术长沙”,萧昱在长沙驻地四十多天,以湖南本地的楠竹为媒介创作的《结草衔环》系列
第六届“艺术长沙”安东尼·葛姆雷的作品现场
去长沙,看艺术家的新作
谭国斌在投入,更需要艺术家们的投入。“艺术长沙”没有主题、没有明确线索和目标,“个展拼盘”模式像是一系列个案研究,梳理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线索。个展,能看到艺术家作为一个人的生动性与成长性,而混搭或许也折射出当下艺术发展的非线性与去逻辑化。艺术圈有条不成文的“潜规则”——衡量一个展览对艺术家的重要程度的标准之一,是他们是否拿出自己的最新创作。而在长沙,艺术家们几乎都会将最新的创作成果带去。这一届的“艺术长沙”,段建伟展出的30多幅作品中,20多幅都是新作;梁远苇不仅将她多年的研究过程展现给观众,也同时带去了她最新的“湿壁画”系列;王迈“画栋”亦是根据展览场地而创作;李津呈现的超过30米的新作《从生·丛生》让观众大开了眼界,策展人吴洪亮说这提示出李津的“新长征”……“艺术长沙”为艺术家们提供了相对充分的展示空间,也为他们提供了一次呈现个人近期思考创作的契机。
第七届“艺术长沙”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区,策展人、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以“三少”为主题,呈现刘庆和、武艺、李津三位艺术家个展
对于参展艺术家们来说,“艺术长沙”的变化并不只是夜宵场地从解放西路转战到了湘江一号。作为唯一一位参加过两届“艺术长沙”的李津,对这种变化感受尤为强烈。“首先是布展。最初他们团队对专业配置的了解非常少,简单的理解就是把画能挂上就挺好。”12年后,在策展人吴洪亮对作品线索、对空间的专业把控之下,再加上谭国斌的全力配合,安装专业美术馆级的埃克苏灯,并请工程师调试了三天;墙面颜色也根据布展需要不厌其烦地调整。在几拨人的倾注之下,李津对最后展览的呈现效果相当满意。
2014年之前的“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位于长沙最繁华的解放西路酒吧街路口,混杂着浓郁市井气息
经过前三届的演练,几位艺术家们建议削弱娱乐的成分,并希望能配套出版画册或研究文献,于是就有了之后“艺术长沙”与湖南美术出版社的长期合作。每位嘉宾从长沙返程时,手中都多了一套沉甸甸的画册。看似“任性”的谭国斌,私下却虚心采纳了许多意见。比如,在张晓刚的建议下引入策展人机制,加入年轻艺术家面孔。李津则建议每一届给水墨艺术家保留一个席位。谭国斌也大胆尝试过引入国际大牌艺术家,如克莱门特、安东尼·葛姆雷。尽管受客观条件所限,但谭国斌都尽力去做,并努力实现,只为给艺术家们搭建好一个更专业的舞台。谭国斌通过作品了解了艺术家,艺术家通过参加展览了解了谭国斌,而长沙的民众则通过“艺术长沙”了解了艺术。
第七届“艺术长沙”长沙博物馆展区,王迈个展“画栋”
第七届“艺术长沙”湖南省博物馆展区,梁远苇个展“一物”
“艺术长沙”是湖南人的一道什么菜?
七届下来,“艺术长沙”几乎没有固定的场馆。世界之窗、改造前和改造后的湖南省博物馆、长沙市美术馆、长沙市博物馆等都曾被用作展馆。没有专业的场馆,是“艺术长沙”在业内人士眼中的“槽点”之一。但对谭国斌来说,这恰恰是他的策略,他希望小众的当代艺术能被更多的大众看到,并了解。能在一年接待362万人次、单日最高流量超过2.2万人次的湖南省博物馆做展览,蹭蹭“辛追夫人”的流量何乐而不为?“艺术长沙”的影响力未必是在业界,而在业内眼中的“业余”对艺术长沙来说可能恰恰就是它的“专长”。
改造扩建后的湖南省博物馆已成为热门打卡点,一大早就排起了长队,外墙第七届“艺术长沙”的海报十分醒目
长沙博物馆
湖南美术出版社旗下的美仑美术馆,是“艺术长沙”固定的平行展搭档
时至今日,仍旧很难在长沙找到一个纯粹的当代艺术空间。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的一楼跟湘江一号的售楼处连通;美仑美术馆属于湖南美术出版社的一部分;月湖时当代艺术中心是在月湖公园里;2014年创立的前行美术馆位于繁华的太平老街,是一个混杂着酒吧和买手店的开放式空间。2017年9月开馆的谢子龙影像艺术馆似乎具备了专业的潜质,最近也因童昆鸟的个展“我一点儿也不想你”而被更多圈内人所了解。2019年7月底,无同空间以首展“无同的朋友们”正式亮相,至今已陆续推出三个展览。另一处则是梅溪湖国际艺术文化中心。这里,也曾是“艺术长沙”的理想之所,也传出过古根海姆要落户此地的消息。扎哈在中国留下的绝笔之作承载了湖南人对当代艺术的美好憧憬。
梅溪湖国际艺术文化中心
2017年开馆的谢子龙影像艺术馆
在世俗文化如此繁荣的长沙,看电影、品美食、做足浴、搓麻将,足以让大众乐不思蜀。“艺术长沙”或许只是增添了一味调剂品。文化最大的价值也许不是满足需求,而是制造需求。伴随“艺术长沙”成长起来的观众,若在北京、上海看到那些声名显赫的艺术家作品时,会不会略有自豪:在长沙我看到过比这更好的作品呢?如此兴师动众的艺术长沙,能否推动当地的艺术发展?似不好轻易下定论。如果说“艺术长沙”是中国当代艺术里的一道特色菜,那么“艺术长沙”又是湖南人的一道什么菜?2015年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回到家乡的陈牧甜,肯定了“艺术长沙”带来一道艺术盛宴的同时,也提到除了前几届有过毛焰、李路明、杨福音参展外,“艺术长沙”与湖南籍艺术家几乎没有互动,年轻艺术家更鲜少有机会参与。名声在外的“艺术长沙”,能不能真正带动长沙的艺术?
位于市中心的前行美术馆展出了汤南南个展“临醉之舟:汤南南、诗人和摩托车”
前行美术馆
1993年出生的小张是一位土生土长的长沙人,她本科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研究生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之后又去美国待了一年,今年刚加入湖南美术出版社。首届“艺术长沙”启动时,她才14岁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艺术长沙”对她而言都是陌生的。直到这次近距离参与其中,当看到优秀的艺术家们的展览,以及来自各地的收藏家、策展人聚集星城,她才意识到“艺术长沙”在圈内的影响力。她本科时的系主任也专程从武汉赶来,对这届“艺术长沙”赞不绝口。但她也直言,“艺术长沙”虽然媒体宣传很到位,但是实际关注度仍有限,受众更多是院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小张特别希望有更多的好展览能进入长沙,就像去上海,会把看展纳入行程一样。
月湖时当代艺术中心以及“艺术长沙”期间开幕的郁涛个展“知识改变命运”
位于湘江一号的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门口立着隋建国当年参加“艺术长沙”创作的《长沙的沙》
当代艺术说到底只是一个小生态,在大众文化圈层面前,小生态的意义不在于强大,而是薪火不断。“艺术长沙”把国内顶尖的艺术家邀请来,让普通观众近距离地看到一个艺术家的发展、变化、思考、创新,无疑是在做着拾薪垒柴的辛苦活。
有那么一部分人,他们向往艺术,无法但也无需摆脱与生俱来的那身烟火气。在当代艺术被舆论塑造成高冷才是“有品位”的狭隘标准之下,走过12年的“艺术长沙”依旧没有被“改造”成洋气的模样。它依旧很长沙,很本土。长沙做到了在别的城市不可能实现、且只有在长沙才显得合理的艺术口味。“艺术长沙”用它的种种不完美告诉我们,这才是最真实、最具特色的中国现实。
(责任编辑:张媛[已离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