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关于抽象的郁闷(贰)

2020-01-01 16:35:51 吕胜中 

  许德民先生:

  您好,谢谢你光顾寒舍,对于我的文章还提出许多自己的意见,真的很高兴。

  我不是个擅长写字的人,身为教书先生,就要自己首先弄明白一些东西,怕是误人子弟,因而才逼着自己做一点学问,思考点问题,但毕竟是个艺人的身子——身不由己多做些创作的事——写字说话中甚至有很多技术性的问题恐怕都避免不了的,所以我看你文章第一感觉就会认为你说得有道理。

  其实,你说得的确有道理——抽象审美是人类的天赋和天性,从人性角度出发,对抽象审美的文化本质是一致的,东西方没有区别——我很赞同,已有很长一个时期我在反对一些人所热衷的中西文化“差异性”。我觉得“相似性”或者“共性”才是人类的原本状态,而且这种叫做“原本”的东西其实一直存在。

  也有不太明白的地方。比如您说“人类审美从具象到抽象,或者说天生就是具象和抽象同时存在的,只是不同时期对两种审美形态有所侧重”——中国传统文化中在哪一个时期“侧重”过像西方近现代艺术史中那样的 “抽象”概念?

  我想说,今天中国人挂在嘴边的所谓“抽象艺术”,实际是一个有着 “西方现代”主流文化表征的词汇。在造型艺术的语境里讲,它产生的“时期”正是20世纪初西方艺术造型语言发生剧烈革命的时期,以提供给人们更多的“视觉体验”,于是,追求与众不同的“风格”在那时支撑着若干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这和中国艺术中的“抽象美”是两回事,因为我们不可能从中国几千年的艺术传统中找到一个抽象的时期。

  有可能在艺术作品所呈现出来的视觉表象上,或者是在图式语言上,我们和西方的确会有极多的一样,但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具有“抽象美”要素的作品所生成的原因,与其相去甚远。

  你说“这种理解是哲学意义上的抽象……可能和审美形式上的抽象概念是不一样的”,我也不甚解。我以为,任何“审美形式上的抽象概念”的被人类采纳,都不会与对“哲学意义上的抽象”的认定无关。只不过。即使有着同样的“哲学意义上的抽象”美学思考所产生的抽象“审美形式”,却有可能产生各不相同的结果。

  你告诉我的“抽象审美三条脉络”很是清晰,但将彩陶纹样与象形文字说成是“抽象”却不敢轻易苟同,起码我还需要好好琢磨琢磨,一时很难琢磨得透。彩陶符号也许就是对自然的“写生”,只不过与西方近现代的“写生”有不同;象形文字我略有钻研,它绝大多数的确是在写真的基础上作概括的处理,直到秦汉两次文字的统一,才越发“符号化”,但每个符号所具有的特定的释读含义又赋予文字更恒定的“具象”。因此,我认为,中国文字艺术只有到了“狂草”的境界,才真正具有“抽象美”纯度。

  至于我对“抽象水墨”的郁闷——其实本不该我有这样的郁闷,您作为对抽象理论和中国传统艺术都曾有研究的人,难道不郁闷吗?我们的古人从来都没提及“抽象”二字,怎么能画出那么多具有抽象美素质的好画来?而今天的弄水墨的人画不出好画,是因为没有在水墨中腌进“抽象”的“佐料”吗?我想不是。而且,不管中国画家们试图用“抽象水墨”或“水墨构成”来挽救中国画当前的困境,还是用中国绘画工具材料排练一遍昔日西方的“抽象艺术”,到底能有着怎样的伟大意义?

  我想起一件事,就是2003年春有人通知我提交参加“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造境”的方案,要我争取做一件“水墨装置”的作品方案,我曾经产生过同样的郁闷……啊啊,徐兄,您能理解吧?

  我本不该说,还是说了这么多——因为看到您对此专于研究,以后还会继续——我很欣赏您的文笔,特别是写“王朔”的那一篇,写得真好——我呼吁对中国的“抽象美”作研究,但我的确能力不够,又自认为在视野中看到了些隐约的秘密,就着急说给别人听,或许有能力的探秘者就径直而去了——遇见能人了,我就想到什么说什么,如对您有用就好。没有用您也不必在意。

  另,我的《造型原本》(此书是一门课的讲稿)一书中“印象与概括”部分有关于“抽象”的一些话题,也发在我的博客上,你可参考。

  2007-5-19

(责任编辑:张桂森[已离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