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能智新展“面部”呈现婴儿的老灵魂
2020-01-12 12:33:58 未知
2020年1月11日,继“蠕行”之后,“面部”赵能智新个展在T6画廊启幕。本次展览由杜曦云策展,呈现了35幅首次亮相的《婴儿》系列作品。
展览现场
与此同时,在《婴儿》系列作品中,我们看到赵能智在画布上展开的多种笔法和色彩的试验,生成丰富的绘画效果。在不同的情绪驱动下,各种畸变的面部形态、痉挛纠结的用笔、神经质的稀薄肌理、令人心悸的色彩关系,共构出强烈的视觉感染力。
展览现场
我早在1995年前后就画过一组婴儿题材的作品。这一组婴儿题材作品一共100多张,完成于2011到2012年。
我不是想画婴儿可爱的一面,我甚至画的不是婴儿,他们只是有一张婴儿的脸,但每张稚嫩的脸下都有一个老灵魂。我画的是老灵魂。
——赵能智
展览现场
对话
媒体:“面部”展览取“蠕行”的一个分支主题,在同一展厅再次呈现出来,这一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您对展览有怎样的构想?
杜曦云:“蠕行”有明显的时效性,是对这几年来很多人的精神状态的表达:疲软迟缓、方向不明、寻隙躲藏,寻路逃离或原地蠕动。这一系列作品的时效性很强。未来是不是依然“蠕行”,要看生存处境的变化和精神世界的生长状况。
“面部”更多涉及到普遍人性,一张张婴幼儿的面孔,布满忧郁、迷茫、虚无、恐惧、焦虑、狂暴……他们的肢体娇柔稚嫩,但心理状态却是成人的、偏于“负面”的状态。这批绘画其实从未公开展示,《蠕行》展览中的小画,是这批绘画的小稿。
策展人杜曦云在“面部”展览现场接受媒体采访
媒体:可否具体聊聊这批作品在绘画技法上,是如何服务于思想主题的?
杜曦云:赵能智每个阶段的作品,都会聚焦于人的某种痛苦、难受的“不适”状态。不同的状态,需要不同的艺术语言。平时交流,他会不经意的频繁用词“有感觉”——他对某种“不适”状态有感觉时,就会摸索一种相应的艺术语言来。这批作品画的相对放松,颜色浓郁,颜料稀薄,痉挛的用笔留下丝丝缕缕的明显笔触,有些局部还故意让颜料如水彩般流淌淋漓,很敏感、很神经质,也让画面的视觉感受很丰富。
开幕现场
媒体:赵能智老师画过很多成年人的身体,这次集中展出《婴儿》系列,都是人物主题,您觉得这两种人有何共通之处?
杜曦云:《婴儿》中的孩童,肢体娇柔稚嫩,但心理状态却和成人一样,都偏于“负面”的精神状态。
婴儿系列15 120/120cm 2012
媒体:婴儿无论在艺术还是在大众心目中,通常都是纯真的形象,但这批作品中的婴儿带有成年人的面目,您形容为”老婴“,怎么理解这种矛盾?
杜曦云:这应该和艺术家对婴儿的认真观察有关。从他多年来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一直关注当代人内心深处的痛苦不适,这种倾向可能会让他在日常观察中也更加敏感于观察这方面的蛛丝马迹,然后在自己的作品中显现乃至强化出来。成年人的很多痛苦心理,是人性中固有的,堪称“原罪”。
展览现场
媒体:根据赵能智以往创作的线索,《婴儿》系列呈现出怎样的延续?又有哪些突破?
杜曦云:延续了他对“某种来自灵魂深处的荒诞”的关注。以往的作品,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中表达不同的痛苦不适或“荒诞”,这些状态,我们会认为是独特的时代、社会所造就的。但《婴儿》系列绘画中的状态,涉及到人性中普遍存在的状态,不只当代中国人是这样。只要把造物主虚无掉,人面对死亡就是无解的,这时,虚无成为宿命。
婴儿系列28 120/120cm 2012
媒体:在布展形式上,您做了哪些考虑?
杜曦云:《婴儿》涉及到普遍人性,而不是特指某一个或某一类人。布展时,我强调人群的共性特征,作品之间紧密相连,可以把所有作品看成一件作品,其中的一张张面孔笼罩于共同的氛围中。
面部——赵能智作品
策展人:杜曦云
展览地址:T6画廊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2号798艺术区797路B06号
开幕时间:2020.01.11 15:00
展览时间:2020.01.11 - 2020.02.28
杜曦云,策展人,1978年生,2000年于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2006年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获硕士学位。曾任上海昊美术馆副馆长、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副馆长。
赵能智,1968年出生于中国四川南充,1990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1992年辞去公职成为自由职业艺术家。先后生活在南充,重庆,成都,现居北京。从1990年起作品参加国内外展览。曾在上海,北京,长沙,伦敦,首尔,新加坡,雅加达,纽约,苏黎世,曼谷,法兰克福等地举办个展。
(责任编辑:裴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