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看在这条文脉上是否还有可能性——王秋人访谈
2020-02-08 03:53:59 未知
库艺术=库:中国山水画有着漫长的历史和众多的经典,还留给当代人多少空间?
王秋人=王:现在当我重新再想这个问题时,发现这个空间实际上是非常小的,几乎已经没有空间了。中国艺术家每往前突破一步都很辛苦很累,这跟大的意识形态,整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状况都有关系,让人很纠结,很沉重,不放松,没有自由享受艺术,享受生活,享受生命的状态。
我们面对的现实是,不管老百姓还是艺术家都很累,明清文人还可以隐居起来自给自足,现在这种生态已经完全丧失了,“文人”只是一个标签,没有真正实质性的内容。这实际上已经不只是艺术家个人的问题,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只能如此。
也有人认为真正的艺术家在何时何地都是可以有所表现的,比如说捷克的昆德拉,前苏联的索尔仁尼琴等,但这些艺术家都是直接以意识形态作为其创作和批判的材料,但是不同类型的别的艺术家呢,是否还有存在和发展的土壤和养料呢?
库:您的作品比起传统的山水画已经走出很远了,但它与传统仍然保持了某种程度上的钩连。这又是为什么?
王:这是从一开始不知不觉就已经选择的,就像从小就吃大米或者馒头,这个习惯无形当中就已经进入了你的身体,融在血液之中。我也不像有些画家对传统那样纠结,陷在笔墨和笔法之中不能自拔,但也不想把传统彻底扔掉。还想看看在这条文脉上是否还有可能性。
库:我把您的创作称之为一种“温和的创新”,即一方面与传统仍然有关,另一方面在细节上与内部做了很多的转换。
王:我现在也只能在这个基础上深入下去,顺其自然,往深度里挖掘,这是一种可能性。具体会怎么样,现在还说不清楚。我也跟很多人交流过,有的人认为西方人不懂中国画,也有国外的朋友认为我应该变得更当代一点,但说实话我也不清楚这个所谓“当代”的具体所指。各种说法很多,还是走自己的路吧。
中国画确实是穷途末路了,现在甚至比上世纪 80 年代更穷途末路。这是大环境造成的,个人的声音得不到尊重,但艺术恰恰最强调个人,所以这对于艺术的伤害最大。
库:那也只能寄希望于个人的突围了。
王:个人是逃不脱大环境的。我现在的画如果没有一个全球化的背景,就在中国这个空间内好像已经不错。但是这种学习的途径可能是有问题的,比如西方人就很好奇,为什么董其昌临摹颜真卿的书法就能变成传世作品,也就是临摹转化为个人重新阐释的艺术作品了。这是东西方艺术上、思维上、观念上、想法上的巨大不同。
有人说“全球化”是一个圈套。这是一种没有文化自信导致的文化焦虑的表现。文化与艺术都是人类社会共有的财富,中华文明本身也不是独立诞生的,而是受到众多外来文明的影响再发展而成的。有人总是希望我们带着别人跑,这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很可笑的一面。
库:您现在仍然要变的动力是什么?
王:我这个人是受不了一成不变的。我觉得我骨子里还有变化的要求,画着画着自然就变了。现在在传统的参照系里我是足够了,但如果打开传统这扇门,放在另外一个参照系里会怎样,成立不成立?当然越变难度越大,但未知性多一点,可能性也就越大一点。总之还是顺其自然,不要刻意,有这个意识就可以了。
(责任编辑:张桂森[已离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