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炼:纽约,地铁浪漫曲
2020-03-01 09:26:54 段炼
纽约《世界日报》星期日周刊专栏“雅俗之间”(四)
住在新泽西的时候,我周末常去曼哈顿。每次在第五大道漫步或在联合广场坐下喝咖啡时,便会情不自禁地设想假如我迁居曼哈顿的情形。想象的结果是:如果我住在曼哈顿,每天行走在街边地铁的通风口上、听着地下传出来的噪音轰鸣声,我会很快崩溃。
那噪音不仅轰击耳鼓膜,而且闹心,让人心烦意乱。流行于90年代初的小说《北京人在纽约》,就写到了地铁给人的纠结。那时候在纽约地铁表演的音乐家,几乎是清一色的洋人,水平较高。小说讲到地铁音乐家的高超演艺,竟使故事里的男主角改变了来美国追求艺术的初衷,转而弃艺从商。
后来纽约地铁也出现了华人音乐家,水平有高有低。但若是演奏民族乐器,无论水平高低,总会让异乡异族人耳目一新。我有个朋友就因这耳目一新而乐善好施,同一华人音乐家有了一面之交,并毫不在意地将自己的电话号码留给了那位音乐家。
朋友在金融界工作,白天到曼哈顿上班,晚上回新泽西。那天晚上刚回家,就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对方亚洲口音很重,但朋友还是听明白了,打电话的人就是在地铁里交谈了几句的那位华人音乐家。对方告诉朋友,说自己的孩子快从大学毕业了,金融专业,希望能给介绍一份工作。朋友很热情,让音乐家留下了他孩子的信息,说是有机会一定介绍。(给公司推荐新雇员,公司会给介绍人4千元介绍费,何乐而不为?)
第二天下班刚一回家,朋友又接到一个陌生电话,仍是中国口音,英语却不灵光。费了半天劲,朋友终于弄清楚,对方是昨天那位音乐家的邻居,得知音乐家的孩子今后有可能会在曼哈顿金融界供职,便想得到同样的帮助,因为自己的孩子也快大学毕业了。朋友是热心人,虽不能胡乱打保票,但表示乐于届时提供相关信息。这之后,朋友接到了第三个和第四个陌生电话,全是中国口音。
朋友问我:怎么回事?太恐怖了。我对他说,是你自己的问题,怪谁?
我有个学生的故事更离奇,也很好玩。
有次坐七号车往东去,邻座是个亚裔,估计是中国人,学生便用中文同邻座打招呼,那人一听大喜,老外还会讲中文。邻座的英文结结巴巴,学生的中文仅是初学水平,二人只好连比带划用中文聊天,结果一聊如故,成了朋友。中国人说自己刚来美国不久,在皇后区经营一家中餐馆,邀请这学生去吃饭。免费晚餐总有吸引力,学生欣然前往。
学生告诉我,餐馆老板夫妇很热情,尤其是女主人,虽然几乎不会讲英文,但总以微笑来交谈。而且,女主人年轻漂亮,也很时尚。学生坏坏地笑了一下,接着对我说,席间女主人目光有异,总是笑眯眯地打量自己,还让老板问了一些具体的私人信息,让这学生觉得有点莫名其妙。
饭后续聊,老板夫妇大赞这学生的中文说得好,于是学生便讲起自己学中文的情况,说是若有个中国朋友能帮他学中文就好了。他还幽默了一句:我的课本里就说“有个中国朋友真好”。
听了这话,女主人立刻提议给这学生介绍一位中国女朋友,并马上拿出一张照片给他看,是个东方美女。女主人说,这是自己的妹妹,26岁,身高1米65,刚硕士毕业,在深圳工作。男主人顺手在一张小纸条上写下一个电话号码,交给这学生,说这是妹妹在中国的手机号码,让他电话联系。
这一切来得太猛了,学生有点招架不住,举起双手,连连后退,嘴里不停地说:不要,不要。
不过,纽约地铁也真有浪漫故事。我的一位同事参加朋友的婚礼,新娘是个中国女孩。据同事说,新人是在地铁认识的,当时那中国女孩几乎不会英文,两人交谈是连蒙带猜,却有相见恨晚之感。就在地铁到站、女孩下车、车门将关的一瞬间,同事的朋友突然醒悟,他一跃而起冲到门口,侧身从门缝挤了出去。这一侧身,成就了这段美妙的姻缘。
如果纽约地铁能多发生这样的浪漫故事,那噪音也许就不会让人崩溃了。
(责任编辑:张桂森[已离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