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炼:自由女神的剪影
2020-03-01 10:23:55 段炼
城市建筑是旅游摄影的一大主题,而观光客尤其喜欢拍摄地标性建筑。当年在纽约曼哈顿,三大地标建筑是世贸中心的双子星座、帝国大厦和克莱斯勒大厦。所谓城市丛林,便由这些摩天大楼形成。有人喜欢双子星座的现代主义直线条形式,也有人喜欢帝国大厦的新古典主义和早期现代主义相结合的造型美学,更有人喜欢克莱斯勒大厦的「新艺术」和装饰风格。
照20世纪以前的传统艺术概念来说,建筑有如雕塑和绘画,是视觉艺术的三大类型之一,而且具有雕塑和绘画的双重特征,值得好摄客琢磨。就说雕塑与建筑的关系,户外雕塑从主题和造型设计,到选址和空间处理,既要服从建筑的适用性和审美目的,也要考虑公共环境和通勤因素。同时,大型雕塑本身也似建筑,例如纽约的自由女神像。这座超级雕塑并不从属于任何建筑,其自身就是一座摩天大楼式的地标建筑。
当然,好摄客每到一地,都会发现自己喜欢的地标。从布鲁克林看曼哈顿,城市的侧影就像中文的「山」字,上城、中城、下城是城市山林的三个高峰,从新泽西看曼哈顿亦然。但从曼哈顿的南码头放眼看海,却是自由女神遥遥在望。
外地人到纽约旅游,一定要参观自由女神像,一定要拍摄自由女神像。好摄客们各出奇招,在不同的季节时令、趁不同的晨昏光影、于不同的气象云霞之际,拍摄了无数不同效果的自由女神,其图像之美,只需到纽约街头的旅游品小摊看出售的市景照片,就可一饱眼福。
但是,能不能把女神拉下神坛,拍些平凡的图像,让她与普通人更亲近,而不是远在海岛一隅,只让人隔岸仰望?
纽约有位作家说他从未写过纽约,只因久居此地,太熟悉太了解,反而不知该写什么,不知该怎样写。对此我深表理解。二十多年前第一次逛纽约,我乘游船去了自由女神的小岛,近距离拍了很多女神像,都是些观光照。后来迁居纽约郊区,常陪来访的友人游览,却只看访客拍照,自己无动于衷,从未再拍过自由女神。
再后来迁离纽约,迁离美国,反而心生一段留恋,及至多年后故地重游,竟执意要去拍摄自由女神,去了结一个心愿。
那天傍晚时分,夕阳西下,我顺着哈德逊河向南漫步,拍摄大河入海的景色。落日余晖笼罩着水天,隔海望去,远处的自由女神只是一片剪纸般的侧影,平淡无奇,有如邻家女孩。
此时海空之间若风生水起或云卷霞涌,或许能拍出令人激动的照片。若有最后一束阳光从海面的云层缝隙间平射而出,这照片更会震撼人心。但是,我面对的是薄暮下波澜不惊的水面,是平静无云的海天,拍摄如此平凡的图像是一种挑战。这不是要在平凡中发掘不凡,而是要在平凡中拍下图像的平凡之处,使平凡之象与普通之人获得沟通与认同。
我如游客般且行且摄,行至南码头的小树林时,从长镜头里看出去,像用望远镜在林间树逢中观察女神,发现扭曲的树干变成了观景的画框,似从视窗看风景,被看的女神竟然也是画中那看风景的人。在视觉文化研究中,学者们讲究看与被看,诚如法国心理学家拉康所言,看者被看,被看者也看,二者互动,相互的凝视便有了身份地位的社会和文化含意。
好摄客当然不会想那么多理论问题,而艺术家则关注视觉形式。我用长镜头拍下自由女神的剪影,并未想到拉康的不凡深意。女神高举火炬,凝视远方,与南码头的街灯没有呼应,与码头上或行或坐的闲人也无视觉的交结。我拍下的前景两个闲人,自顾交谈,没有观望女神。这一切都如此平凡,恰似平凡日子里的每一个平凡的时刻。
也许有人会说,照片中的两个人应该换成时尚美女,但我宁愿就拍这两个身穿暗色hoodie的街头混混来作女神剪影的前景,这远比拍摄衣着光鲜的美女或游客更有日常生活味,惟其如此,这才是一道平凡而真实的纽约风景。
(责任编辑:张桂森[已离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