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炼:送书是件雅事
2020-03-02 12:04:06 段炼
从事写作的人每有新书出版,都会送书给好友,这是旧时文人交往的一件雅事,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是也。过去在我的书柜里,专门有一处存放作者送书,我常站在书柜前翻阅、欣赏这些书,享受雅事带来的乐趣。后来藏书渐多,便整理书柜,按主题分开存放,于是书柜里的雅集被解构了。实际上,这些年的文化商业化大潮早已解构了作者赠书的雅集,所受赠书,雅俗混杂,不能再放置一处了。
最近我有两部新书面世,一是艺术理论书,二是散文随笔集。拿到带着油墨香味的新书,我首先想到要与亲朋好友分享新书所予的愉悦。我的电脑文档里存有一份赠书名单,过去有新书出版时,都给出版社邮去这份名单,请其替我邮赠拙作,邮资从稿费里扣除。当然,这份名单每次都有一点增减改动。后来出版社不再提供邮寄服务,而是将一大包书邮到我的国内地址,我便委托国内的家人按修改过的名单邮书。今夏回国得到两部新书,我不加思索在电脑上打开赠书名单,想照单邮寄,但在增减改动之时,却犹豫了。
这犹豫来自我获赠别人新书的经历。在国内参加学术会议或画展,总要得到一大堆新书或画册。作者们的提箱和背包里,装着沉甸甸的书,有些人像政客给选民派发红包那样,见人奉送一本,或如商人分发名片,人人有份。送人新书是件雅事,是写书人圈子里的相互唱和,既是君子之交,也如“女为悦己者容”,得有所讲究才行。所以,当我得到一本随手递来的书时,感觉不爽:既然作者都不郑重,没当回事,我也只好随手一扔,将这书忘诸脑后。
由人及己,当我要给友人送书时,便首先想到“郑重”二字。我有不少朋友在出版界和媒界供职,他们收到赠书无数,我在他们的家中和办公室见到过很多落满灰尘而未开封的邮包,友人说是作者赠书。言外之意,不值开封、不值一读。念及此,我打消了给出版界和媒界的朋友送书的念头,因为“醉后添杯不如无”,反正出版家是不读书的。哦,对不起,应该说是无暇读书。
其实是无暇读烂书,而烂书行世,则是我不愿送书的另一原因。过去出书是有门槛的,作者得有一定水准才能出书。可是自从文化商业化、出版企业化了之后,出书的门槛便形同虚设,只要作者肯出钱买书号、肯支付出版费,便能出书。于是,自孔夫子以来的“立言”之郑重,便化为乌有,阿猫阿狗都能出书了,莫非读者们在书店里和地摊上没看到烂书遍地?对于这样的赠书,受之如收垃圾,弃之却不环保,真不知如何处置是好。
这样一来,面对自己的送书名单,需要删除那些无力判断书品高下的人,否则你郑重其事送他一本,他还以为是花钱出版的烂书。送书讲究高山流水,尽管今人不必像古人那样津津乐道于知音知遇,但送书只送知书者,而这样的人却不一定是亲朋好友,反倒可能只有一面之交,甚至根本就不认识,仅仅是耳闻其名。前不久我收到一本诗集,是一个加拿大人用中文写的诗,而且是古体诗,化用了不少唐诗宋词里的名句。诗人自称喜爱汉语和中国文学,而他的中文能达到写诗的程度,确实让我吃惊。尽管不认识这位诗人,但收到邮来的新书,我因当了做了他的“知书”而欣慰。
送书之“雅”,不仅在于知书,还在于知人,这就有了另一种情况:有时明知对方无暇读书,但为了表示尊重和友好,也乐于相送,包括出版界和媒界的新朋旧友。此际,送书的讲究仍在于郑重,在于让对方知道这是表示尊重和友好的姿态。同理,送书给老邻居,郑重其事,对方虽然不懂书的内容,但会浏览一番,面露欣赏之情,甚至向别人炫耀,说这是作者所赠。受书者知道我送书的目的是对他表示尊重和友好,而他的真心喜悦也让我真心高兴,此乃“知人”之谓。
2011年6月,北京
(责任编辑:张桂森[已离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