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展的雏形,竟与“灾难”有关!
2020-03-05 11:44:38 未知
说起来,中国展览业的雏形,竟与“灾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回顾古人的观展史,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艺术是属于精英阶层的盛事,想要欣赏艺术,得有参加某社团的资本,比如雅集。
▲明 钱榖《兰亭修禊图》局部
汉代梁园雅集、三国邺下雅集、西晋金谷园之聚、东晋兰亭修禊、北宋西园雅集,这些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文人盛会,文人士大夫们聚在一起吟诗作画,互相展示自己的才艺和作品。此等雅事,圈外人士是很难领略的。
▲赵孟頫《西园雅集图》
▲傅抱石《西园雅集图》
因为名气太大,无论是参与者本人还是历代追慕者,都相继创作了多个版本的雅集图。其中以“西园雅集”为蓝本的有宋代梵隆、赵伯驹、刘松年、马和之、马远所作雅集图,元代钱选、赵孟頫,明清李士达、唐寅、文徵明、仇英等都有相关画作传世,到了近现代,张大千、陈少梅、吴友如和傅抱石也都作过不同风格的雅集图。
既然没能一睹盛况,那就神游一番吧!
第一次面向民众的画展,是东晋顾恺之举办的“维摩诘居士像”展。
当年为了帮瓦官寺募集修缮费,他用30天完成了维摩诘像的99%,只留下眼睛没画,然后在点睛当天把门收银,百姓只要花钱就可亲眼见证那最后1%的完成,眼睛画完后,仍有很多人慕名前往,结果没几天就筹集了上百万,算是一场著名且成功的慈善画展。
1909年2月,在上海静安寺愚园举行的“中国金石书画第一次赛会”,打破了“雅集”那种文人私聚的小圈子,也没有提倡文人唱和、寄托雅兴的传统模式,而是采用国外美术展览的形式,面向公众展出了盛宣怀、张謇等人收藏的金石书画作品。由于收藏家大力支持,当时可供陈列的展品十分丰富,因为数量过多,后来不得不增设分会场。
而现代展览的雏形,其实是以赈灾义卖的形式发展起来的。
1878年,一个叫金慎继的人,在上海首开助赈义举,此人特别会画兰花,每天能画一百多幅,卖画的钱都捐给了灾民。
1907年2月,上海徐园又为江淮的水灾举办了“书画助赈会”,包括吴昌硕在内的百余位画家积极参与其中,为灾情募集了大笔善款。
1908年6月,广东各地连降大雨、洪水泛滥,漫画家何剑士组织并发起了“美术赈灾展览会”。
此后,全国各地每遇灾情,艺界人士都会组织开展各种书画助赈展览会,如河南美术赈灾展览会、平泉书屋第二次书画助赈会、豫园书画善会、援助沪案美术展览大会、广仓学会等颇有影响的慈善艺术展。观众需购票入场,也可购买参展作品,门票和义卖所得都用于救济灾民。
▲陈师曾《读画图》
陈师曾于1918年正月创作的《读画图》,形象地记述了1917年12月在中央公园(现北京中山公园)举办的“助赈美术展览会”。从《读画图》的题跋,可以得知展览的概况:“叶玉甫、金拱北、陈仲恕诸君,集京师收藏家之所有,于中央公园展览七日,每日换新,共六七百件,取来观者之费,以赈京畿水灾。”
▲李唐《秋林放犊图》
▲沈周《袁安卧雪图》
▲董其昌《谿山清樾图》
▲傅山《行草足梦中句七言诗》
1920年11月,华北赈灾协会承办了“京师第二次书画展览会”。展览历时三日,据记载“……所有出品,较上次尤为精美……凡海内收藏家之艺苑奇珍,无不罗列。”展出作品包括宋代李唐的山水画、李公麟的罗汉图,明沈周、傅山、董其昌的书画作品及清代诸家作品。此次展览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二千多人挤在一纵一横的展厅,背擦肩摩,翘首以看,可看出当时的观展盛况。
此后,随着博物馆的建立,藏品收集和制度日渐完善,现代展览体制最终得以确立。
科技的飞速进步,促进了人文条件的发展,全球展览业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展示技术也经历了从实物、实体展览到跨媒体、多媒体展示的转变,宅家里就能看全世界的展览,艺术与人的距离越来越近,虽然展示艺术的形式改变了,但艺术与慈善的亲密关系并未改变。
从顾恺之为瓦官寺募集修缮费,到近现代的每一次赈灾义卖,还有今天众多艺术家用实际行动为战疫助力,艺术与慈善一直携手并肩,在充满大爱的人间,传递着无声却温暖的希望与力量!
(责任编辑:于晓伟[已离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