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稿】经典的重逢:当萧勤来到罗斯科故乡……
2020-03-09 16:49:45 未知
萧勤,贯通中西的华人抽象艺术大师,以别于西方图式的抽象创作,成为推动当下抽象艺术发展的重要艺术家之一。马克·罗斯科,这位西方杰出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因画面只有矩形大色块的极致抽象风格而被全世界所认知。这一次我们要讲述的,是中国艺术家萧勤来到了西方艺术家罗斯科的家乡。
萧勤, 潜沉, 1964, 布上亚克力, 90 x 110cm
马克·罗斯科 无题 1960年
4月24日,大型回顾展“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萧勤的艺术(In my beginning is my end: the art of Hsiao Chin)”将在拉脱维亚的马克·罗斯科艺术中心开幕。这个意义非凡的展览在马克罗斯科故乡举办,共同展出萧勤作品和马克·罗斯科的画作,首次探讨两位东西方艺术大师的思想与实践如何在整个60年代交会,一起创造出精神抽象的艺术语言。
东西方抽象大师的世界级相会
1935年生于上海,其父亲萧友梅是上海音乐学院创办人之一。1949年,萧勤随姑父去了台湾,1952年进入李仲生画室学习。1956年萧勤获赴西班牙艺术学院奖学金,在赴西班牙后旅居欧美达60余年。上世纪60年代以后,他意识到寻求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开始重新研究禅、道、老庄等东方哲学思想,发展出了有别于西方抽象图式的创作风格。
艺术家萧勤
马克·罗斯科,西方杰出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其个展曾被肯尼迪总统光顾。这位生于微时,历经艰难的艺术家,在美国当代艺术蓬勃发展的年代,用极具抽象的画风、色彩,将“人生的悲哀”表达得淋漓尽致。为了纪念这位一生孤独的伟大艺术家,人们在他位于拉脱维亚的故乡开办了马克·罗斯科艺术中心,这是北美以外唯一一个永久展出罗斯科作品的地方。
艺术家马克·罗斯科
位于马克·罗斯科故乡拉脱维亚的马克·罗斯科艺术中心
对萧勤来说,他最终的艺术信仰是“往宇宙看,往无限看。我自己是一个神秘主义信仰者,我要寻找的是人生真正的意义所在。人生的秘密非常多,我也想用艺术表达的方式接收这种秘密,来传达我自己的感受。”而马克·罗斯科也曾谈到:“我没有兴趣去建立一种色彩的联系、形式的联系,或者任何其他的联系。我想要表达的仅仅是诸如悲剧、狂喜、死亡这类最基本的人类的情感。我传达这些最基本的人类情感,这就是为何很多人看到我的作品,就会展现出他们的脆弱,他们嚎啕大哭......那些在我作品面前哭泣的人们,体会到一种宗教经验,这和我的创作经验是一样的。只要一个画家画得好,他画什么都无关紧要。好作品是纯粹的,它与任何东西都无关……”
1967年,萧勤前往美国发展,在那里,他与马克·罗斯科、威廉·德·库宁、罗伯特·劳森伯格等艺术家都有过或多或少的交集。而在此次展览中,萧勤和罗斯科,两位抛开表象,直击人生、世界本质的艺术家,再次重逢,重逢于罗斯科念念不忘的故乡……“当年,萧勤和罗斯科都试图找到一种适当的抽象绘画语言来表现精神体验。他们俩都认为绘画应该与商业和物质世界相对立,并找到一种让观众进入精神世界的方式。”菲利普·多德认为,尽管罗斯科和萧勤有着不同的经历,甚至关于绘画的想象方式也不同,但他们都致力于将抽象绘画作为精神探索的地方。在这次回顾展中,能够看到一位西方大师与一位来自中国的大师并列展出,将会是一次真正的世界级体验。“此次展览的策展人菲利普·多德谈到。
马克·罗斯科艺术中心
萧勤六十年艺术:不惧变法 融汇中西
作为战后欧洲及中国艺术的领军人物,萧勤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欧洲度过。在旅居欧美期间,萧勤创办了影响深远的“庞图国际艺术运动”(Punto InternationalArt Movement),也是唯一一位发起欧洲现代艺术运动的华人艺术家。萧勤的画作独特,融合了东西方元素与技巧,在商业世界中创造了精神性绘画的一席之地,因而广受国际认可。他是重要艺术家如卢齐欧·封塔纳(Lucio Fontana)和安东尼·塔皮埃斯(Antoni Tàpies)的朋友,同时,他的作品被世界各地的重要美术馆收藏,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到香港M+博物馆等。
马克罗斯科艺术中心内景
2018年3月,萧勤《回家》艺术大展震撼亮相中华艺术宫,百余件绘画及雕塑作品,全面回顾了艺术家六十余年的艺术创作生涯;同年,香港苏富比“现代艺术晚间拍卖”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槌。该场共54件精品上拍,其中,萧勤《冥想的能量》以60万港币起拍,620万港币落槌,加佣金756万港币成交,超拍前低估价9倍多,刷新了萧勤作品拍卖纪录。这位贯通中西的华人抽象艺术大师,甚至被人誉为“重振战后艺术的中坚力量”。
“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萧勤的艺术”将展示萧勤六十年的创作,其中包括自1959 年以来的30多件作品。展览亮点包括色彩鲜艳明亮的萧勤大型画作《宇宙律动》(1965 年)、《太阳之跃动》(1965 年),艺术家于美国期间创作的“硬边系列”绘画作品,以及一幅独特的抽象玻璃马赛克作品《蓝色之省思》(2007 年至 2018 年)。
萧勤 宇宙律动 1965 布上压克力 140 x 290cm
“此次回顾展,涵盖了萧勤从50年代末到今天的作品。我们计划展出他在欧洲、美国和亚洲创作的作品,并且特别重视他在1960年代的创作,那时他正重新挖掘自己的中华根性并再次阅读道家学说。”菲利普·多德说。回顾萧勤六十年的艺术生涯,其阶段与脉络清晰而深刻。谈及自己艺术道路的初始,萧勤坦言得益于老师李仲生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他让我们每个人独立发展,这个是非常重要,从他的教育里面我们能得到新的启发。”
萧勤 黑 1967 布上压克力, 86 x 101.5 cm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旅居欧美,60年代成了萧勤艺术上的重要转折点,他开始意识到寻求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开始重新研究禅、道、老庄等东方哲学思想,发展出了有别于西方抽象图式的创作风格。1961年,萧勤联同意大利画家安东尼亚、日籍艺术家吾妻兼治郎共同创办了“庞图”国际艺术运动。萧勤回忆说,当时六十年代在西方非形象主义非常盛行之时,他们不愿意随波逐流,为了不同精神上探讨的需求:“当时西方艺术对于精神探讨的需求几乎没有,我们觉得应该创立不同的方向。”
1959年 萧勤在巴塞罗那个人画室
1961 年至 1966 年,萧勤举办了 13 场“庞图”展览,遍及欧亚,汇集了来自 11 个国家的26位艺术家,当中包括“零集团”和“欧普艺术”,并影响着这两个艺术团体的艺术家们。
1967年,萧勤前往美国发展,在西方“极限艺术”的影响下,创作了“硬边系列”的绘画作品,这一系列作品是萧勤创作生涯中在形式上最钢性、最强调造型的精确度及最有纪律的作品。萧勤认为:“此系列作品发展于一种绝对的孤独下,形塑而成的绝对坚毅”,是“象征性的宇宙空间”、一个自存自足的“生命世界”。
1962年萧勤在个人工作室作画
1971年,萧勤返回米兰定居,重新开始对“道”与“禅”等东方哲学、佛家学说的研究,用全新视角重新发现东方文化精神的奥妙,画风转变为放逸、舒散、直观,并延续六十年代用书法线条律动美来结构作品的画面模式。”禅并不是指宗教,禅是让你思想能够不受其他思想的限制,自由的发展。“萧勤说,”我对中国文化一直很注意,不只是怀念。我当时出国就是想着如何把东方的精神带到西方去,用国际的观念做独特的创作,这个是最重要的一点。“
萧勤 张力VI 1968 布上压克力, 86.5 x 88.5cm
1990年,萧勤深爱的女儿因意外逝世,无比悲痛之余,也刺激他重新思考生命的问题。“永恒的花园”、“度大限”、“光明彼岸”等系列,就是其对于生命真谛的体悟及永恒性探讨。
萧勤认为,东方的抽象文化比较草食性,西方的抽象比较肉欲性。”中国的艺术从来就是抽象的,因为从来没有写实过,虽然是画山水,但是它的画法、构图都是抽象的构图,所以我们现在画抽象画一点没有什么新奇,因为是接承着中国的传统,所以我们是回到中国原创的抽象精神,没有创造什么,就是接受传统。“
策展人菲利普·多德将此次展览命名为“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就是想强调萧勤的绘画生涯虽有不同阶段,但各个的作品之间也存在联系。“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他的笔触非常有力而随意;在他移居意大利并创立庞图国际艺术运动之后,他能够在单张画作上兼具各种亚欧典型绘画表达风格。这些痕迹变得不那么明显,他尝试创作出平衡且富灵性的画作。当他移居美国并在那结识马克·罗斯科,他开始着手绘画一幅美国西岸风格的硬边画,将几何图案与精美的高色调背景融合在一起。后来,他的作品再次发生变化,尤其是在他的女儿去世后,他开始创作更多喜庆的画作。”
萧勤, 中国大龙, 1985, 布上亚克力, 130 x 160cm
萧勤是1950年代定居欧洲的华人艺术家群体中的一员,其他艺术家还包括赵无极等,这些艺术家后来对受到亚洲文化影响的欧洲现代主义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萧勤初期在西班牙生活,之后定居意大利米兰,在米兰居住了半个世纪,并曾到访欧洲和美国的多个地方。他与卢齐欧·封塔纳(Lucio Fontana)在创作中互相扶持,并与该时期主要的艺术家有联系,包括琼·米洛(Joan Miró),安东尼·塔皮斯(Antoni Tápies)和皮耶罗·曼佐尼(Piero Manzoni),以及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威廉·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萨姆·法兰西斯(Sam Francis)和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
1965年萧勤摄于伦敦
”悲情“罗斯科:用纯粹的绘画表达”人生的悲哀“
菲利普·多德人为,作为一位 60 年代欧洲先锋派核心人物的华人艺术家:萧勤的创作生涯和他极富创造力的画作挑战了大多的艺术类别。虽然普遍认为他的同侪是意大利艺术家卢齐欧·封塔纳(Lucio Fontana)和美国艺术家肯尼思·诺兰(Kenneth Noland),但是在他寻找能够体现灵性体验的绘画语言这个层面,唯一可比的画家只有马克·罗斯科。“这使得此次在马克·罗斯科的故乡举办萧勤回顾展十分引人注目。随着对灵性和艺术的关注再次浮现,萧勤的创作堪称典范,他融合了欧洲和亚洲艺术,来得非常及时。”
马克罗斯科艺术中心内景
1903年生于俄国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马克·罗斯科,很早即移民美国。年青时以兼职赚取费用求学,当过演员、场记、画家、待者、挨过饿。1929年成为一所犹太教会的兼职教师,亦是表现主义 (Ten) 十的创始成员。
1933年马克·罗斯科举办了数次个展,获美国政府联邦艺术计划资助。这时期他结识了后来成为著名抽象表现派画家的阿西尔高尔基、德·库宁和杰克逊·波洛克。1935年他成为“十人”表现主义画家团体创建者之一。罗斯科1930年代的作品,如《风景》、《坐着的人》、《街景》、《交腿而坐的女子》等,色彩微妙,构图简洁,造型带有刻意变形和夸张,城市景象如梦如幻,带有超现实主义风格特征。
马克·罗斯科 自画像 1936年
1938年罗斯科加入美国国籍。这段时期,其作品风格开始变化,《地下狂想曲》(1940)中人物造型已近符号化,是迈向抽象主义的预演。此后,表达“人生的悲哀”成为主要画题,认为必须用支离破碎的扭曲形状方能表现,呈现一种“有机”图形的抽象主义面貌。如1940年的《无题》,以及《水中戏》、《源头》等。
1945年在罗斯科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举办第一次重要个人画展,获得评论界好评。罗斯科的绘画风格一直在不断变化中,到1947年,成熟的纯抽象风格开始出现。1949年起,他放弃自己既有的造型习惯,画一些大幅矩形作品,画面单纯,色彩重叠,边缘模糊。
马克·罗斯科 Aeolian Harp No.7,1946
1950年代,罗斯科的声望稳定上升,但抑郁症却愈发严重,变得越来越神经过敏和消沉。他需要全神贯注全方能画出那些显得平稳安静的巨幅作品。对他来说,作画过程类似宗教祭典。他对作画过程严守秘密,作品完成前决不示人。他常常彻夜不眠,从下午5时一直工作到次日早上10时。
1961年,罗斯科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个展,达到艺术事业顶峰。收藏家、经纪人、批评家蜂拥而至,甚至肯尼迪总统也来捧场。
此后波普艺术崛起,对抽象表现主义构成挑战,加上逐渐紧张的婚姻关系,罗斯科情绪恶化,开始酗酒,严重损害了神经和健康。1969年元旦,罗斯科离家搬到画室居住,用整整一年时间画出最后一批作品。在这位天才而悲情的艺术家离世之后,他所留下的艺术作品日渐获得人们的重视和喜爱,他探索精神世界的执着得到了长久性的回馈。在2019年最贵的10件当代艺术作品榜单上,马克·罗斯科1960年作品《无题》拍出了5009.5万美元的高价。
“当年,萧勤和罗斯科都试图找到一种适当的抽象绘画语言来表现精神体验。他们俩都认为绘画应该与商业和物质世界相对立,并找到一种让观众进入精神世界的方式。”菲利普·多德认为,尽管罗斯科和萧勤有着不同的经历,甚至关于绘画的想象方式也不同,但他们都致力于将抽象绘画作为精神探索的地方。在这次回顾展中,能够看到一位西方大师与一位来自中国的大师并列展出,将会是一次真正的世界级体验。
“这是萧勤首次在曾经属于苏联的地方举办展览。拉脱维亚的陶格夫匹尔斯是通往东西方许多地方的十字路口,也是展出萧勤融汇东西的创作的理想之地。许多来自欧洲各地的人们将会来看这个回顾展,更多的人将会在西方媒体上读到有关此展的内容。我们希望萧勤能够像赵无极和马克·罗斯科一样,在现代艺术史上获得应有的地位,也希望萧勤能够作为现代艺术大师被大家所承认。”菲利普·多德说。
策展人菲利普·多德
据悉,萧勤曾于巴黎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和意大利马可尼基金会举行重要回顾展,其作品的博物馆及公共收藏遍布世界,包括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费城艺术博物馆,中华艺术馆,国立当代艺术美术馆(意大利),斯图加特州立美术馆(德国)和 M+博物馆(香港)等。
展览“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萧勤的艺术”是为期一年的萧勤85岁全球庆祝计划中的首个展览。计划还包括于3812伦敦画廊的个展及由画廊在其首次参展伦敦巨匠臻藏艺术博览会上呈现的萧勤个展,以及在北京和高雄的重要博物馆展览。3812 画廊创办人许剑龙表示:“作为在西方主导的艺术世界中,最早倡导将东方精神融入欧洲抽象艺术的亚洲艺术家之一,萧勤的贡献无疑在艺术史中留下了重要的印记。紧随着他的作品受到市场关注,包括去年在香港苏富比举行的展售会,我们3812画廊很高兴在伦敦举办萧勤自1966年以来的首次展览。”
(责任编辑:梁侨[已离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