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佩衡:中国山水
2020-03-12 09:27:35 未知
王原祁 仿梅道人秋山图幅 苏州博物馆藏
凡作大幅山水,务须悬肘,则笔力生动。树根处之石块,切不可过小,以免破碎。且上部与下部宜相称,自无头重脚轻或上不敌下之弊。
树木在山水中最为重要,其势务须挺拔,不可过小,长约纸之半。匪特有骨力,且章法易于联络,再画树须自上而下。若自下而上,必不得势。
近树宜高,远树宜低,此理之自然也。然远树过低,亦背理法,宜斟酌其他位,参研其距离,庶无大谬。
初学作画,笔宜干而墨宜淡,留改救之地步也。且用笔务须毛,毛者即不光滑之谓,顿挫曲折,自然毛涩。若任意直拖,鲜有不光者,盖自麓台悟出毛字,洵后学之南针也。至于用墨,则浓淡而已,近处晦处宜浓,远处明处宜淡。初学解此,学画不难矣。
名家作画,笔笔均写出,即一点之微,亦不可苟,故能力透纸背。若敷衍成幅,究站不住。
画雪景用粉,最易涉俗,以淡墨于阴晦处渍之,于向阳处任其空白,即雪也。然初学用淡墨,毫无把握,留得笔痕,致掩画趣。若先于淡墨中微溶胶水,则绝无笔痕也。
凡作画须平心静气,用淡墨将胸中之景一一写出,悬诸壁间,静观移时,于欠妥处匡正之。所谓大胆落笔,细心收拾是也,然后施以皴染,全幅毕矣。
麓台谓其用笔如金铜杵者,盖处处均用逆笔也,必先知其用笔,然后始能仿其画。
董北苑以树为皴者,盖先将小树或苔点一一画出,然后于其笔墨不足要,皴擦数笔,不但省事,而且疏朗。故二米得其法,一变而成云山焉。
董源 夏景山口待渡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画须有含蓄,方有士夫气。石谷虽列能品,然亦有无韵之作。盖其笔墨太尽,而乏含蓄之趣。故近世赏鉴家多以石谷山水不如南田,此可与知者道耳。
雨景切不可无气韵,苟不得法,不画为宜。
雨景之用墨须有浓有淡,盖浓者云也,淡者气也。若夫雪景之用墨,一色也可。
近世作青绿山水者甚鲜,绿颜料之佳者殊不易得。店中所售率粗劣品,不但不持久,且须研磨,始可应用,而腕力疲矣。若令仆役磨之,又恐其不得法,难矣哉。
着青绿色既干,再罩以淡赭墨,则火气可稍杀。
加墨于花青谓之螺青,加藤黄于花青谓之汁绿。山水中关于藤黄不可多用,否则俚俗。
凡人物屋宇,一次画毕,笔墨适宜时,可无须重勾,盖勾反掩原趣。
着色既毕,仍觉不精彩时,可用焦墨于山石之轮廓皴擦处,略勾提一二笔,谓之破法。此收拾时最重要之事也。
流泉瀑布,用笔须有长有短,有曲有直,方显姿势。
荷叶皴宜用于正峰中部,其两旁若更用之,必形板滞之态,故间以披麻皴为宜。
染远山近淡而远浓者,反映之理也。有时山石阴处染淡色,阳处染浓色,亦是反映之理。
竹芦水草均须用回锋笔,否则站不住。雪景山石以大斧劈皴为得势。
皴法宜分土石,凡直勾直皴处土也,宜淡;棱角及石块石也,宜浓。染时亦本乎此,芥子元谓范宽土石不分者,缘其用墨太多,浓淡不分耳。
山与山之间须隔以云气,则上方之山,自推远矣。苔点及极远小树,宜用秃笔作圆点,最有把握。
远山宜以淡墨微溶胶水染之,较用螺青大方。
米山勾出即点,不可太模糊,亦不可太明露,须清楚而浑厚。点毕于未干时,用焦墨勾提数笔。
米芾 春山瑞松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初学山水以古人为师,进之以造化为师。所谓以造化为师者,即为写生是也。盖富春山、虞山等图,均对真景临摹而成,故气运浑厚,形景逼真。然写生时亦不可违背古人画法,杂入西学(如地平线等事),不中不西,诚者不取。(学者既取法古人,又证诸造化。较之徒恃画稿者,易于见功。)
西画无论高下装潢之,其美必增。若中画则不然,美者固能增其美。若画本不美,加以装潢,益形其丑焉。
此亦中外画不同之点也。凡悬崖倒挂之树,必有一二枝向上者,盖全体下垂,绝无生趣。
作画以树起手,虽千百株亦能容纳,且前后远近亦易位置,于露根树尤宜。倘先画石,则树之安插难矣。
文/胡佩衡
本文内容选自《京派画家艺术文集》,原载于《绘学杂志》第1期)
图文版权所有,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陈小利[已离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