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号·专栏】孙振华:美在当下
2020-03-19 10:58:05 孙振华
继《十年而已》之后,2018年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先生又出版了一本文集《处处尘埃》。这本文集内含三百余篇千字短文,分社会观察、艺文杂谈、生活百态三辑,这些文章是作者关于生活、文学、艺术、学术等诸多方面的体悟与认识。篇幅短小精悍,语言朴素直白,体现了孙振华先生对世事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文学艺术素养。雅昌艺术网经孙振华先生授权连载《处处尘埃》,《美在当下》选自第一辑“社会观察”。
有一家艺术刊物发来问卷:中国已经与美渐行渐远,城市中满眼都是丑陋的没有性格建筑、拥挤的车道,在城市中行走不仅没有享受可言,更谈不上美的感受,您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类似这种说法目前比较常见,总的逻辑是,曾经我们有过一个特别美好的过去,现在由于城市的发展,生活的变化,这个美的过去离我们越来越远,如果能回到过去就好了。
有些“美的过去”是我们经历过的,有些则是前人描述的,现在有一种倾向,记住了前人描述的美好,把前人描述的不好则忽略了。这种倾向造成的结果是,过去那么好,反衬出今天格外差。
举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徐志摩1926 年8 月9 日在《晨报副刊》发表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丑西湖》。作为一个杭州人,徐志摩就像个愤青,把西湖好好批了一顿,当然他也是从“今不如昔”的角度来批评西湖的。
徐志摩写道: “什么西湖这简直是一锅腥臊的热汤!西湖的水本来就浅,又不流通,近来满湖又全养了大鱼,有四五十斤的,把湖里袅袅婷婷的水草全给咬烂了,水混不用说,还有那鱼腥味儿顶叫人难受”。
插一句,我曾经在杭州生活过多年,从过去到现在,西湖的鱼腥味一直都有。今年5月,去了一次楼外楼,听那里的员工说,西湖的鱼都让楼外楼包了,做西湖醋鱼,一年要买几百吨。大家想,几百吨鱼生活在湖里,能没有气味吗?
说到气候,徐志摩说:“杭州更比上海不堪,西湖那一洼浅水用不到几个钟头的晒就离滚沸不远什么,四面又是山,这热是来得去不得,一天不发大风打阵,这锅热汤,就永远不会凉。”
这里又要加个注,杭州的夏天真是热,堪比火炉,凡是在杭州度过夏天的人大概应该都会有同感。在徐志摩生活的20年代杭州也这么热,那时可没有今天这么多的楼,所以,天热的恶名加在城市化的热岛效应上,未必公平。
徐志摩接着说到了西湖边的建设:“西湖的俗化真是一日千里,我每回去总添一度伤心:雷峰也羞跑了,断桥折成了汽车桥,哈得在湖心里造房子,某家大少爷的汽油船在三尺的柔波里兴风作浪,工厂的烟替代了出岫的霞,大世界以及什么舞台的锣鼓充当了湖上的啼莺,西湖,西湖,还有什么可留恋的!”。
西湖(图片来源于网络)
“哈得在湖心里造房子”,说的就是犹太富商哈同在西湖孤山造的“哈同花园”,1928年,哈同把这个花园捐给了“国立艺术院”做校舍,就是后来的杭州艺专,今天的中国美术学院。一直用到1955年,现在,成为孤山的著名景点了。
西湖有它的生成史,它是在不同的“过去”慢慢建成的,如果没有唐代的“白堤”、宋代的“苏堤”,民国的“孤山、哈同花园”、2000年以后的“杨公堤”还有“西溪湿地”就没有西湖。今天,大多数人认为,西湖还是美的。
很多人羡慕陶渊明,羡慕他“採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诗人把他的生活升华了,是理想化的表现,如果以为那个时代的人,活得那么滋润、闲适,天天什么都不用干,只是採採菊花就好了,那就错了。为什么陶渊明的诗那么美呢?因为周边的现实太黑。
历史上不存在一个乌托邦的美好时代,每个时代有它的问题,同时也都有它的美。
(责任编辑:杨晓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