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科技的跨界共鸣
2020-03-31 10:34:51 彭锋
艺术,终可伴我们一生。蔡元培先生所言“美育”其实在童稚时,便已发挥了巨大作用,对孩子一生的世界观建立都有重要的作用。令人惋惜,我们的孩子在基础教育时却更注重“术”之学而非道,忽略了艺术的基础教育,也许会让我们看到其短暂的智力上的成长,但却错失了一生关乎性格的培养。放眼西方,艺术教育之普及超越我们的想象,对艺术的尊重我们亦远不能及。除了我们日常所知,西方的中小学生可以随时到美术馆欣赏到优秀绘画原作之外,我们还能听到绝症病人在生命最后一刻再次来到美术馆看他最喜爱的伦勃朗画作最后一眼。的确,艺术给予人精神上的感染和慰藉以及根植于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历史价值给观众带来的,是超乎时间与空间的共鸣,我们可以从一件件作品中收获与作者共情的喜怒哀乐,而这一切,在我们现行依据美术教材粗浅的课本或是绘画印刷品中是很难得到的,只有面对绘画原作时才能够真切而完整地感受到这份感染力。社会中对于艺术教育的主流观点是倾向于将之与科学技术对立,然却不知,艺术教育其实可以与科技教育一样开发和训练人的大脑。古埃及时,人不用“眼”画画而是“脑”,米开朗基罗亦认为他的画作不源于手却源于脑和心,足见艺术创作对脑的依赖。同时我们也不可否认艺术与科技都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产物,体现了人类所拥有的高级智能,而他们的融合也必然是一种趋势。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这样的时代召唤下,跨学科交叉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近期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近 100 年的 300 多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有将近一半内容是跨学科交叉研究的成果。在艺术领域中,通过高科技来传达艺术理念也是新的发展趋势之一,这并不是对传统艺术价值的否定,而是对传统与当代的重新思考和定义。高峰同学作为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无疑站在了科技的前沿;而同时他对西洋古典油画技法以及传统中国画技法的深入研究和掌握又让他站在了艺术的源头。可以说,高峰是科技与艺术的成功跨界实践者。
多年以前,为了让北大学生更容易地欣赏到优秀的绘画原作,而不是印刷品,我发起了北大艺长廊活动,在活动中,高峰作为唯一的非职业画家参展,而他的绘画作品却毫不逊色于其他职业画家们,不但受到了北大艺术学院王一川院长的高度评价,还被北大学生选为最喜爱的作品之一。后来才得知他三岁起就和家人学画,十九岁远赴英国学习,并多幅绘画作品被 Bellerbys College 学院收藏,在学院最显眼的位置一陈列就是十几年。他还是北京大学李爱国教授“画法研究”这门课程的多年助教,这本书中收录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他跟随著名画家李爱国先生一起的写生和创作。另外,他还选修了我的“艺术评论”这门课,并获得了优秀成绩。高峰给我的感觉是“心静如止水,志刚如磐石”,我作为他的博士研究生选题报告考评小组成员、博士论文预答辩评委成员,目睹了他的成长与进步,对他的研究方向和科研成果十分关注。最近高峰已经通过了博士答辩,并被答辩委员会确认为优秀博士论文,由衷地替他感到高兴。他在北京大学攻读计算机博士期间创新地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开展绘画的辅助鉴赏、分析、检索等交叉领域研究,提出了“鉴”“绪”“读”“赏”四个核心研究问题,并逐个深入展开研究,最终取得预期效果,开拓了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机科学与绘画艺术相结合的跨学科领域研究,部分科研成果已成功应用于中国美术家协会、雅昌集团等国内重要权威单位,取得了良好效果。长久以来,图像的版权维护及查重问题一直是阻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和创新的难题之一,相似图像的查重和侵权鉴定问题对于人类来说往往工作量巨大、效率有限,而对于计算机科学技术来说也存在巨大挑战。高峰的博士研究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为中国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为绘画研究者与爱好者提供了一条崭新而高效的途径。
彭锋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2017年12月
(责任编辑:杨红柳[已离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