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严家宽 || 一图读懂潘天寿《夏荷》技法

2020-04-10 00:00:00 严家宽 

  潘天寿(1897-1971),中国现代著名画家、教育家。对潘天寿的绘画理论和技法研究,以中国美术学院为代表的学术界,已经取得了很丰硕的成果。本文谨以一副《夏荷》为引导,试图用最简单的电脑处理图片的方式,让非专业读者,通过图文并茂,读懂一些有千百年传统的中国画技法,引你进入深奥的中国画殿堂。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917d878569eb2a4765746ad2fe63ba45.png

  《夏荷》,先读画中识款,癸巳炎暑,大颐寿者漫笔。癸巳年是1953年,这幅画是夏天所作,这一年他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在1949年前后,他历任过这所学校的教授、院长。尤其是我国高校美术教育中,中国画分科(山水、花鸟、人物)教学,是因为他的提出和坚持才创办的,人们对他艺术创作的评论是:传统绘画最终临近而终未跨入现代化的最后一位大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fb80fc5c34db43f003b255f051d4d476.png

  一、构图中的“起、承、转、合”

  《夏荷》尺寸为长100cm,宽55cm,是一个竖幅,长方形构图。下部约1/3处,主要画有荷叶和土石,作者最先动笔是用长锋毛笔蘸了墨和水,用侧锋画展开的荷叶,传统技法称为“起”。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44487dd5a5010f3a05d40606558015cf.png

  “起”主要是一片展开的荷叶,在本幅画中所占比例约为1/3,荷叶的右下角是土石的湖岸,虽然只是作为“起”的一小部分,但交待了湖岸的地理位置,也是“定位”作用。而这个大面积的水墨荷叶,则在画中起到真正的“底座”作用。

  “承”则是画了几条竖向的线条,因为上、下都是大墨块的荷叶,其任务是上传下达,真正起到“承上启下”的支撑作用。潘天寿能够做到的是,用笔画出的线条力度极强,真正达到“力能扛鼎”、“入木三分”,由于他用中锋拉出的阳刚之线,所以承载着画面的主体。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1990cc4b270483657b8ce56fe31bfeca.png

  本幅《夏荷》,左上角这朵盛开的红荷花是点睛之笔,红色在大片黑色包围中尤为突出。因为荷花在炎热的夏天开的最为鲜艳,笔者多住武汉,走出工作室便要走进盛开的荷花的沙湖公园,荷花绽放而红,唯有潘天寿用胭脂画出才惊艳天下。

  “合”在这幅画中,用了两排竖着的题款和一个小方型白文印章,这印章正好压在从左下方挑出来的一条长长的墨线上。这线虽然画的是草,在画面中起到起、承、转、合的气脉运行路线图中配合“收官”作用,也是收住了气场,画的整体构建就圆满了。

  二、关注“三角形”“三角形”在中国传统绘画构图中经常谈到,因为西方绘画用焦点透视,其构图多谈“井”字形,而“三角形”之美又在哪里呢?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1df19b808c2c5ff824a8ae977af51272.png

  首先,看到这幅画的主体部位在三角形ABC这个区域,把ABC三点相连,可发现AC>AB>CB,这三条线段构成不等边三角形。正因为这个不等边三角形,以东方哲学思维方式,参与建构了中国画艺术重要的审美元素。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fa7e916cec2d38cd00dd81ff63e17467.png

  我们先以AB线为界,其左下方大面积是黑色块面的三角形区域,右上部是白色板块,也呈白色三角形,很空灵,仅有竖向的题款,这是这幅画给人的第一印象,两大块黑白三角形平面分割了一个长方形。再看画中两组荷叶,取黑色块面的1、2、3三个点,也是连成不等边三角形,这三点占据画面极为重要的位置,起到稳定画面的作用。再找一个三角形,是两条荷叶为主梗,也是画中最长的墨线构成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6a5ec461100825848163c6ec8f31dd03.png

  当我们把这3个三角形组合起来,就会发现,画中可以找到很多大大小小的三角形,正因为这些三角关系的互相矛盾,又互相统一,构成了中国画的和谐之美。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ffcf3ccf8698b2fa04ab64b1b5fea397.png

  画中有一朵全开的荷花和两朵未开的花骨朵儿,在画中占位也是三角形,再细看每一个花瓣亦是如此。

  三、关于“强其骨”从《夏荷》中看,作者用笔墨强调了两大类,一是画的大片荷叶,虽然墨色有浓淡,但笔痕不明确,这是有意为之,称为“没骨法”。在下笔前或后,在布墨处洒了豆浆水,生宣纸变成半熟状态,便产生水墨相交的互动感,正好表现了荷叶上留下了前夜的雨露水珠。使其“润”到极致,再施以“强其骨”的线条画枝杆,便产生强烈的对比,使强者越强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b5072686e7db7053972df48c632fab60.png

  从图中可以看到,潘天寿画中每一笔,是慎之又慎的,为了见骨见肉,他尽量做减法,尽量拉直线。他画荷叶是那样的恣意放纵,墨气淋漓,浓淡有致,让我们看到艺术家的洒脱。

  而画叶梗、画荷花的造型,全是用挺拔的线条,又体现学者的严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c8c7679284492f99e55cf312ae77a995.png

  自然界中,荷花的花蕊是黄色的,很小,植物学中叫雄蕊。潘天寿在这里夸张再夸张,简炼再简炼,他用浓重的墨点,有规律、有节奏的画出这些花蕊,目的是“强其骨”,达到他所追求的豪迈,雄强之阳刚之美。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d2eaf30e10eb48c8bab67b30967d0783.png

  四、《夏荷》“比较学”中国画讲传承,潘天寿的线条哪里来的?来自吴昌硕,也受石涛、八大山人的影响。我们再追问吴昌硕的线来自何处?来自书法中的石鼓文,往事历千年,取前辈之精华,扬自己的个性,是艺术成功之道。为了深一点理解,我们把他的荷花与前辈吴昌硕、石涛、八大山人和同辈张大千、齐白石作如下比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91430917b4841934d7be4eafe7400da6.png

  上图,中间一幅是石涛画荷,画求古雅、清高,右边为八大山人画荷,他用中锋和侧锋互相转换的方式拉长线表示荷梗茎,而潘天寿线条的挺拔更有现代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gif/202210/a01085e0462968db98b31280c7881f7e.gif

  上图中间是吴昌硕画荷,右边是齐白石画荷。三人比较,潘天寿黑白分明、清晰肯定、雄健刚直;吴昌硕厚重博古、色艳墨饱、酣畅淋漓;齐白石笔酣墨饱、力健有锋、乱中有序、自然天成。所以,大家就是大家,他们在二十世纪上页,把中国传统文人写意花鸟画,推向了历史最高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519818ea14c5d2d44603fa326857ef87.png

  上图,分别是潘天寿、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画的荷花,用红色画大写意的花朵,这几位大师走到了极限,他们为中国传统写意花在二十世纪的灿烂辉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来,很多评论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当然,留给后人的,是踏在巨人的肩膀上,再创造新的艺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a6d34fd5a9deb6860a63750603d551dc.png

  我几十年来,一直专注中国画创作中的重彩写意山水画,极少动笔画花鸟,只是因为最近几个月中,所居住的环境不宜作画,所以玩文字游戏,还有一点捣弄计算机的基础。又因为初学中国画,是从花鸟画入手,真正的老师是刘子铸、汤文选,他们走的是传统文人大写意花鸟画的路子,老师一直鼓励我临摹潘天寿,最早动笔画的是潘天寿的荷花,后来教学生也反复教过荷花,所以对荷情有独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247fd3731cfa82eab29faf9d14bdd7c1.png

  后记:对潘天寿的了解,最早要追溯到1975年。当时我在原武汉师范学院数学系读书,傍晚在体育场一个角落习武,有位老先生跟我套近乎,说见过我的画,画得好。当时画红光亮的***人物宣传画,他要带我去拜师学艺,我就跟着他走了。每个星期六下午,我们从武昌保集安出发,全程步行,到了小东门螃蟹岬,山坡下有个红瓦平房,我陪这位老人去的目的是到另一个老人家吃饭。饭后才明白,老人叫李行夫,系武汉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另一个老人叫张振择,系湖北美术学院教授。李行夫老师的夫人已去逝,是张振择老师夫人曾老师的姐姐,她们上一辈家里就是武汉最有名的大资本家“老通城”实业公司。我当时对中国画还一无所知,也没兴趣,只是看到张先生家书房毛笔多、纸多、书多,开始借书看,等到下一个星期六,再陪李老师去吃饭、还书,也见到张先生画画。我自己一直不敢动笔,不过,那年月还买不起纸和笔,后来通过张先生知道了潘天寿,他们是老同事,是“白社”的创始人。再后来,我在中央美术学院做访学,潘天寿的儿子潘公凯当院长,潘公凯给我发了一个红本子,还说我是第一个正规公派访学的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4cea2e2b0f44d358fa7c144ff8a7a9d7.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2708a64f3d5dc13cdc298ac6cf1e0851.png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胡艺)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