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马画廊2020首展揭幕 张发志以“醒石味象”反观内省
2020-04-12 17:56:21 未知
现场嘉宾合影
2020年4月10日下午,张发志个展“醒石味象”在成都一马画廊开幕。本次展览由师芍担任策展人,展出了艺术家近两年的创作《醒石味象》、《丘山夜雨》系列。
画廊主禹丹、艺术家张发志、策展人师芍合影
据了解,本次展览在去年就已经确定,因为疫情的缘故,原本定在今年2月开幕的时间延到了4月。早在一马画廊成立的首场展览中,张发志便是双个展的参展艺术家之一。时隔3年多,艺术家在同个空间将又一场的展览呈现在了观众的面前。
展厅一角
对于展览主题,张发志写道:明代陈老莲有《隐居十六观》,依次为:访庄、酿桃、浇书、醒石、喷墨、味象、漱句、杖菊、浣砚、寒沽、问月、谱泉、囊幽、孤往、缥香、品梵。老莲诗书画相伴一生,即物即心,当十六种意象被冠以这十六个动词之后,顿时让原本静态的物象苏醒过来,使人耳目一新,胸中意境陡现。因慕其高逸,故取其两观,为本次展览命名曰:醒石味象。
在他看来,“醒石”一词意味着一种和现代人完全不同的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也许不是我们今天人定义的“科学”,但却一定是“人文”的,艺术的。
说是人文的,是因为“醒石”的前提条件首先是人的觉醒。觉醒才可以参赞天地、人文化成。化,不是削脚适履或削履适脚式的改造自然或改造自我,而是用已觉之“心”重新去感知自然,再“以时措之”,使“皆得其宜”。因为“化”的过程如春雨润物无声,故人“不知其所以然”。天地万物一气流行,生生不息。我与石相互印证,相得益彰:因见“我”而见石,因见石而证“我”。否则,不可“见”、不可“醒”。
所以,绘画之道在于“一气”呵成。芥子园画传云:“无气之石则为顽石,犹无气之骨则为朽骨”,画传以朽骨比顽石,不是因为死亡死物,而是因为画家对象化的思维方式和对立面的模仿,虽得其形,但遗其气,这就切断了初始的“源头活水”,以至堕落为朽骨和顽石。故画传说“非胸中炼有娲皇,指上立有颠末,未可从事”。画传说的“娲皇”是引女娲造人的典故象征一气流行之生机,这是创造力的根源。得此,万物皆可以传神,可以气韵生动;可以化顽石为“云根”,而后可以名之曰“醒石”。所以,醒石”不是拟人化的文学修辞,而是经由画家内省,以“至诚之道”在“混沌“的世界中开辟出的一道裂缝,透过这道裂缝,源头之光才透露出来重新照耀万物。作品中正是因为这一丝光亮的嵌入,艺术才得以发生。
如果说此前展出的《自然的界限》系列作品更多的是针对“观看“和“理想美”的问题,那么这一批新的作品更多还涉及到艺术家内心对于世界的理解。“我们看见的世界不是某个对象化的纯粹客观世界,因为纯粹客观世界不可见,而是意味着文化心理建构的世界。所以绘画不是一种对象化的描摹,而是重新建构一种内心出发的、文化的意象,它和我们看见的现实世界的关系是相互印证。”张发志如是谈到。
展览现场
“《自然的界限》系列主要以盆景为主,题材具体,针对性强。这批创作试图脱开题材的限制,用层层叠叠的墨点以及透明色块对意象进行了重构。应该说,我画面的理论支撑是来自中国自身的传统文化,审美也倾向于传统审美。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变化,也是我对自己提出问题的解析:即文化身份问题和艺术如何产生的问题。通过这次展览的落地,我也把这些问题基本想清楚了。明白了艺术生成这个根本问题,很多东西也迎刃而解了。”
展出作品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0年6月10日。感兴趣的观众可前往成都益州大道333号东方希望中心负一楼一马画廊观看展览(周一闭馆)。
(责任编辑:江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