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稿】丁力:“屏幕视觉”里的线条与色彩
2020-04-22 08:21:21 王璐
艺术家丁力在没顶画廊现场创作
在安静的环境下工作,几乎是所有人的习惯,特别是艺术创作这类从业者。对他们来说,可以在创作过程中疯狂、自嗨,但从训练开始到最后形成自己的创作手法,他们永远是在封闭的环境下独自完成。
丁力也不例外,创作时喜欢一个人呆着,“有人在我身边几乎没法工作。”
但近日,丁力却将工作室搬至没顶画廊里,如果时间恰好,也许还能碰上他正在画画。
起初,丁力以为是个难度大的挑战,创作几天后他发现,在单调的空间里反倒让创作过程更集中。“在画室可以将事情交叉推进,但在这里完全纯粹地面对场地进行工作,除了画画,没有别的任何想法。”
————————————————
可不可以做展览?
在4月中旬,画廊们陆续举办今年的首个实体展,大部分展览是因疫情打破原计划,而在短时间内策划的新项目,因此能明显看到各家的风格特点。
疫情期间,没顶画廊找到丁力,询问其可不可以合作展览,在空间中边展边创作,再现艺术家工作室与工作状态。
当时丁力一口答应了,因为首次将自己的工作方式展现给观众看,“是一个突破,很真实,意义还蛮大。”
展厅现场,艺术家丁力在没顶画廊创作
丁力(左)、陆平原(右)
“4月12日,龙腾大道2879号106”展览现场
4月12日,展览“4月12日,龙腾大道2879号106”对外开放,就像直白的题目,展览强调此次时空性与在地性,关注在应对危机的凌乱与对未知现实的不安中,艺术家的当下生活与工作状态。
在一个半月的展期里,丁力将在这里创作5件新作,其中2件作品正处于未完成状态。
“4月12日,龙腾大道2879号106”展览现场
在展览开幕当天,丁力回答最多的问题是关于技法。此前,在艺博会或者其他展览上,为了满足大家的好奇,丁力也解释了很多关于技法和创作的问题。
因此我们知道最多的是:他的肖像系列是来自网上的人物肖像,经过电脑数据处理以写生的方式再现。作品中单个体积的笔触通过丰富渐变的色彩变化达到立体效果,用线条建构起带有内在情绪和力量的具象画面。
“4月12日,龙腾大道2879号106”展览现场
这样的解说靠观众脑补画面自然效果不佳,因此没顶画廊现场将其2019年作品与待完成新作同台展现,无需过多解释,通过对比能窥知一二。
丁力解答观众问题
————————————————
一直存在的“屏幕视觉”
观察丁力的创作历程可以发现,他的作品或多或少总是围绕着“屏幕视觉”。
2008年,从法国巴黎国立美术学院硕士毕业后,丁力回国开始执教并绘画。丁力在早期尝试了很多创作形式,例如装置、观念作品等,这段历程对他帮助很大,当时作品画面风格透露出其摄影与造型艺术的背景。
《不够冲动是魔鬼》三人群展中丁力《无题》
在2015年举办的《不够冲动是魔鬼》三人群展中,丁力在作品中并置重组多幅绘画,打破了原本精心构建的画面结构与视觉平衡。当时丁力的想法很简单,只是想在画面更多呈现技法、媒介等东西,因此他在作品中用了“加法”。
2016年,他开始对摄影与电脑制图的创作媒介感兴趣,在架上与装置的模糊界限中,实现多种媒介的拼贴。直到2017年,丁力回归到最熟悉的油画,以不同涂层的堆叠、不同式样的笔触,喷漆制造出的涂鸦感展现出其对绘画语言的革新。
2019年“罗伯特·宋”丁力个展展览现场
丁力《女青年》 2018 布上油画 100x80cm
2019年,丁力在没顶画廊的首个个展“罗伯特·宋”中,亮相了我们现在熟知的肖像系列。
在整个创作变化中,丁力从对绘画载体、媒介材料到绘画语⾔的探索逐步清晰,画面也渐渐“减”至对绘画的纯粹表达。这些变化,在丁力看来离不开一群朋友。“在我创作的学习过程中,他们会经常讨论,而我经常听他们说。甚至有一段时间针对艺术史经验,我被问得哑口无言。后面反而越来越干脆提炼出绘画的笔触,胆子也越来越大。”
丁力的另一重身份是上海视觉学院的摄影老师,作为社交媒体中的“屏幕一代”,他深知视觉传播的重要性,“屏幕视觉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很重要。屏幕相当于一个知识系统,它有自己的线条和色彩处理,我用绘画来呈现其中碎片重新捡回来后的再思考。”
“4月12日,龙腾大道2879号106”展览现场
【对话】
Q:在举办展览之前,疫情期间您的工作状态是什么样的?
A:工作状态因疫情还是有所影响。我今年大年初一就到工作室,一直一个人呆到现在,除了因疫情安全考虑,其实也是我一贯的生活习惯。
疫情刚爆发初期,大家被庞大的讯息量包围,当时我的创作状态也是画了两笔就停下来,开始看手机。另外可能因为老师身份的原因,聊天对象是朋友、学生,也使得≈我聊天的内容架构有些丰富。
所以,虽然我物理空间上是呆在工作室,其实疫情还是打乱了我的生活,与其说打乱,不如说参与感特别强。
“4月12日,龙腾大道2879号106”展览现场
Q:这次将工作室搬至画廊空间,在整个展览进程中,您如何规划现场创作状态、时间、环境和最终结果等等问题?
A:这个展览过程,对我来说就是工作。平时并没有太多人来画廊,相对来说很安静,而且这里只有墙,因素也变得更纯粹了。
在画室里可以有很多事情做,例如休息也好,做点别的事情也好。但在这里完全纯粹地面对一个场地进行工作,到了这里只有画,没别的东西,这就是最终结果。比在画室工作更集中,更能表现一个人的创作状态。
这些新作都是我最近想画的,早在计划当中,现在无非是换了场地。
肖像系列作品是我从去年真正开始,大家对我的画面和形式感也有一些了解,因此现场也就解答观众对新作技法的好奇,虽然技法上确实有一点不一样,但内容大同小异。
丁力 布上油画 200x170 cm 未完成作品
Q:可以介绍下这批待完成或未完成的新作吗?
A:这批新作早在我的计划之内,还是以肖像为主,延续之前的整体架构,几乎没什么变化。
疫情事件确实让我在对人像选择上有一定想法,不由自主倾向事件当中的人物,这是我工作受影响最大一块,也是对疫情本能的反应。
我把这本能反应通过作品展现出来,只是想在大众对疫情的反应中,选择一些因素放入画面里。比如说通过颜色、形象、线条的方式,即使选择疫情有关的人像,从一张画的表面也看不到特定的受害者。
疫情是真实存在的事件,我希望自己是深思熟虑后创作,并不是去滥用一个因素,所以这个过程会变得很有意思。
丁力 布上油画 190x140 cm 未完成作品
Q:关于对疫情的创作变化,为什么是体现在作品的色彩上?
A:通过一个表情或者某个姿态就展现对事件的反映,我觉得太简单了,只是演绎或者戏剧化了的过程。我坚持掌控作品的整体方向,大体因素并不会又太多改变,从哪里着手,或者说是哪里是突破点,一直是自我判断和自我认识的过程。
我们画的就是当下的一些东西,通过对艺术史的了解,以及架上绘画的了解,其实我们并没有逃脱传统技术的表现,这是共通的认识。
从我个人角度来说,通常会选择自己比较擅长或特别能感受到的因素出发,所以才会找到色彩和线条两个方向,其中有很多东西都可以进行处理。例如从画的颜色上增加一些因素或者色彩关系,就直接导致我们对这个人物的认识和感知,如多增加红色,它对一个人物的描写会更柔软。
我对社会现实带来的一些色彩关系、颜色很关注,这方面对于我来说,也更擅长去操作。
丁力《薇薇安》2019 布上油画 40x30cm
Q:您“肖像”系列作品的识别度很高,不过看2015年《不够冲动是魔鬼》展览中的“无题”系列后,还是会疑问,当时怎么想到专注于肖像创作?
A:实际上画画的人,要能从自己的绘画经验中抽离出来,慢慢形成自己的方法和视觉观,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你要非常理性分析之前的审美,才能去纠正它。我们用纠正这个词也不对,其实是慢慢在变化。
Q:为什么想到将“屏幕视觉”中的色彩、线条转换到架上绘画?
A:我一直生活在城市,所以“屏幕视觉”对我来说太重要了,我觉得网上传照片比说话还有意思。
在后期或图形软件上会看到技术带来的线条,我把线条取下来后变成笔触,我个人认为它是完全不一样。但回到架上,它又形成了个体的认识,是我们慢慢在工作中摸索出来的。
大多数时候,线条对于现在的视觉观来说,并不是耀眼、新奇的东西。但很奇怪,当我们把它从屏幕拿到绘画上时,变的好像挺有意思的。
丁力《霓虹灯下的女青年》2019 布上油画 40x30cm
Q:从多媒材并置,到现在越来越纯粹的线条,为什么会不断“更新”自己?
A:我毕业之后的一段时间变化很大,对我当时的学习很有帮助。每年大量去看展览,甚至到国外看展览,都会对我有一定的影响和认识。
笔触其实大学时候就已经运用了,只是一直没有把它单拎出来。当时很多因素影响自己,非常混乱,一直到在某个时候才突然确认下来。现在来看好像没有那么单纯,但实际上这段时期对自己的帮助非常大。
2015年后,我的状态非常好,因为作品一直在不停尝试,不断有新东西出现,现在还有很多没有拿出来。现在也不能说是越来越纯粹,而是这个因素自己能理解,又用得比较得心应手了。之前所谓的不稳定,实际上是在认知自己画的到底是什么,现在可能稍微又清楚了一些。
丁力《女青年10》2019 布上油画 50x50cm
Q:在“更新”过程中,您是如何计划的?
A:这就得看你的创作欲望,如能有欲望去改变或创作新的东西,我觉得是很幸运的事情。
现有阶段我愿意去变,愿意继续探索。反正目前为止我不怕改变,不怕对现有阶段总结,然后再往前推。积极参与在其中,挺好的。
Q:好的,谢谢您的解答。
(部分图片鸣谢:没顶画廊)
(责任编辑:王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