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FA云端毕业季丨 “线上”毕业创作怎么做?看油画系一工师生怎么说
2020-04-22 16:32:37 未知
编者按:无论是传统的师徒制还是现在艺术院校的工作室教育,美术教育可以说其一直都强调教师亲临现场的示范临摹与直接指导,但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却改变了这一现状:学校不开学,学生“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学模式蔚然成风,美院教师的线上指导成为了一道靓丽的景观。为了应对疫情带来的冲击,美院在推出网课的同时也为毕业班的学生首次推出“云端美院”虚拟美术馆展厅,搭建起一个展示学生学业成果的坚实平台。无论是从毕业展本身——凝聚了毕业学生几年来付出与努力,同时也是他们迈入社会的一道门槛,还是今年毕业展的新面貌来说,2020年“云端”毕业季势必引起我们的关注。
线下展览可以第一时间收集到观众的反馈,可以准确接受到艺术市场的讯息,可以成为学生之间交流与切磋的舞台……相较而言,线上毕业展的情况我们知之甚少。美院教师是如何指导学生应对毕业展的新形式?学生又是如何转变思想来准备自己的毕业创作?美术馆方怎么策划与筹备这场参与人数众多的在线毕业展?画廊主与藏家们如何看到与发掘自己感兴趣的艺术家?新的毕业展形式在疫情结束后是否有推广意义?艺讯网这次云采访了美院油画系毕业创作班的老师们来谈一谈他们的观察。
采访对象丨油画系第一工作室的老师们
采访人丨杨钟慧(央美艺讯网编辑)
采访时间丨2020年4月16日
图片&视频丨油画系第一工作室
动图制作丨艺讯网
注:本次受访人为胡建成教授、孙逊教授、林笑初副教授、夏理斌副教授、蔡昊坤讲师。采访主要由林笑初老师完成,胡建成老师做最后修订。
各位老师们好,因为疫情,学校今年的毕业展有很大的变化,我们也因此关注到了学生毕业创作的相关话题,可以先为我们聊聊油画系的毕业创作课吗?
油画系毕业创作课程从50年代建系以来就有,是一个传统课程,很多历代的油画家的成名作就是其本科时候的毕业创作。我们油画系第一工作室,是从1959年建立的“吴作人工作室”更名而来的。历经了吴作人先生、靳尚谊先生、孙为民先生等几代工作室主任,他们身兼油画系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正副院长等职务。可以说第一工作室是很有代表性的,也培养了很多著名的艺术家和教育家。工作室的本科毕业创作课程上是由工作室的老师集体授课的,这样对学生可进行不同方面多角度的辅导,相对充分,效果也比较好。目前我们工作室由胡建成主任统筹教学,孙逊、林笑初、夏理斌、蔡昊坤一共五位老师组成的教学团队。教学上我们一直沿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传统的教学方式,课程设置从素描到油画静物(风景)到人物写生到人体写生,重视造型基础,重视油画语言的表现,由简入繁、由易入难。四年级上学期我们工作室还保留了一个月课长、难度最大的双人体写生课程,然后才进入毕业创作的教学。其实创作这门课程在二、三年级的时候也有短期的穿插训练,课下每学期都会布置创作作业。因为创作和写生是相辅相成的,写生的研究对于油画技法等能力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创作的训练又给写生提出了诸如油画语言方面的问题,提升学生写生的主动性。毕业创作是学生在本科期间综合能力的体现,这门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
春华秋实——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工作室文献集(1959-2013)
这次疫情对毕业创作课程有哪些影响呢?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第一工作室毕业班的创作情况吧。
毕业生的创作课程是从上学期开始,一直持续到本学期,为期一年。上学期我们就已进行多次毕业创作和论文的课堂辅导,学生们大多数都已经经历过2-3轮的毕业创作画稿的讨论,也基本已经确定了创作方案。只是这次因为在寒假期间遇到了疫情,被迫在家创作。受限于家里的条件,很多同学面临着重新准备画材,甚至更换创作题材的问题。我们工作室这一届毕业生一共9位,其中包括一位韩国留学生。
学生目前的创作可以分为几个大的类型:
一、关于向内的表达:学生以自己为创作对象,探讨“我”和物象之间,“我”和他者之间,超越个体肖像的概念,上升到哲学上的一种思考,在视觉上达成一种新意。
黄炜的创作小稿
1)黄炜——“绘画与生命的状态是息息相关的,是对于自我意识与内在本我的发掘。此幅创作我描绘的是自己与雕塑间的对话。雕塑是沉默而有力量的,画中的自己虽然描绘的是一尊雕塑,我想藉此来表现内心的另一个我——每一个新生命的个体赤裸地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的内心是纯洁与宁静的,如雕塑一般纯净与圣洁,可时间会使这份纯净变质。我希望藉此创作来警示自己守住心灵深处的那份圣洁……”
许轲创作之一
2)许轲——“……我在画的时候会经常改动……写实是内容之一,但它不是最重要的。我还要在某些细节上权衡到底要不要画的细致且逼真。难处理的是画面中我的存在……一个影子是直接的,但不一定是最好的。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人物之间眼神的交流。影子只不过是直白的告诉了别人,他不是在看你,而是在看我。不过当你在看这幅画的时候他也可能同时在看你……”
二、关于对家人和家庭的再认识:陈美玲和周震寰分别选取了父亲和姥姥作为表现对象,马静杨选取了父亲的工作室和生活的小物件为题材。在特定的家庭环境,以及人物和城市发生的关系来描述对象,在人性和物象的表达上有感人的力量。
陈美玲创作&创作过程图
1)陈美玲——“疫情期间我和父亲住在一起,面对窗外的世界既向往又恐惧,每天关注着疫情动向。我对“家”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家向来被认为是最温暖的港湾,但如果没有家人的完整存在,也不过只是一间冰冷的水泥避难所。”
周震寰创作&创作素描稿
2)周震寰——“城市和人物的关系是值得关注的话题,这张画通过把近景人物和远景城市融合在同一画面中,来引起人们对自己所生活的城市和对自己的关心。”
马静扬创作&创作过程图
3)马静扬——“……由于疫情,我们从未像现在这样在家连续呆上几个月,从未有这样的机会同自己相处。我想这是一次很好的创作契机。离开了学校,让我更能找到自己贴近生活、贴近家庭的那一面。我的创作内容也与家庭有关。这样的氛围帮助我更好地投入到创作中去,比如说对于画面中人物状态的设定和思考,对于场景的设定、光线的选择等等。我得以有机会推敲更多的细节。”
三、关于对时下疫情生活的敏感:郑滢珉和蒋斌同学的创作着眼点是在疫情生活下的感受,郑滢珉是把口罩作为表现的媒介,不同的人、不同的口罩和心理之间的关系。蒋斌则是画疫情生活的片段和瞬间。
郑滢珉创作之一
1)郑滢珉——“我画的画里口罩比较多。我平时也喜欢带口罩,因为我不喜欢别人看到我的脸。也不只是因为我的长相,只是喜欢那种被挡住的感觉,这样比较有安全感。画面中我想表达的是有想说的话但说不出来,或者不能说,不想说,因为预想到说出来以后的结果就更没法说了。不管我跟他人之间关系有多么好,还是有说不出来的话。对我来说口罩是隐藏我的一种方式,也是自我防御的方式……”
蒋斌毕业创作过程&毕业创作
2)蒋斌——“创作灵感来源于特殊时期的疫情。我描绘的是一位推开门刚购物完回家的朋友。他戴着口罩低着头在沉默状态中。画面背景用重色调处理,表现出当时的焦虑、不安与压抑。画面左侧的光照进屋里,照在了墙上、画框上,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在压抑中又给人一种希望……”
四、对于现代社会生活的体悟:来源于生活的感受,运用新的方法,表达高于生活的特征。
杨琳毕业创作之一
1)杨琳——“我更倾向于切割构图来发现一些独特的角度,比如有大场景也有某个物体的局部放大特写,注重画面的色彩光感的体现,达到一种犹如曝光的视觉效果。我对光影投射在现代生活中的效果很感兴趣,所以画面多表现一些现代餐厅、场所,还有生活中触手可及的物品在不同的光影效果下不同的氛围,同时参考现代所用的数字媒体作画效果、笔触,与油画传统媒介相结合。现代的手法与传统的媒介两者的碰撞既有图像的斑驳又有绘画的痕迹。”
宗学禹创作之一
2)宗学禹——“通过几次对模特的选择以及数张肖像的写生创作尝试,我发现单一的模特还是显得单薄,于是创作对象的选择上又进行了新的思考,创作思路从表现一个人转变成表现一类人,也就是自己周围最多的同龄人,寻找同龄人共性的过程中也慢慢将自己的对生活的感受融入其中。”
从学生的毕业创作状态,我们可以看到疫情对他们的影响,那么您认为新的毕业展形式对学生又有哪些影响呢?作为架上绘画的油画,它在线上展览方面有哪些展出优势与劣势呢?
无论是否有疫情影响,在毕业创作问题上学生都是非常重视的。这对于他们的人生来讲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也是专业水平上的一次巨大飞跃,甚至因为毕业创作,可以比较集中地对自身在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上做一个深入思考。可以说,毕业创作是他们本科四年所积累的造型基础、色彩语言和阅历等的综合体现。当然油画这一画种有媒介自身的语言魅力,画布、颜料的流动性、笔触、质感等感人的魅力。我们经常说要看原作就是这个原因。以往学生的现场展览很好地呈现了原作的魅力。这次唯一的区别是在线上展示,当然这是一个新的尝试,也是令人期待的一种展示方式。
油画系第一工作室的五名老师指导毕业班同学们的毕业创作
无论以什么方式展出作品,我们工作室对于学生的要求没有任何改变,还是要求完成的作品能够体现教学的水准,体现较高的水平,作品的尺幅和表现语言手段要考虑将来现场展示的效果。因为绘画的呈现不是一次,毕业创作不是终点,而是学生艺术创作上的起点,将来他们还有很多展示作品的机会。我们的学生非常重视这次毕业创作课程的交流和时间。而且居家创作的好处是非常安静地绘画和研究一件事,精力比较集中,反而比想象中的效果更好。目前毕业班的学生的创作状态非常好,可以说渐入佳境。一开始每个学生准备了大概3-5个创作构思,经过多次的教学讨论,在思维上推进,最后确定1-2个创作主题,进行完善和深入,制作精良的素描稿和色彩稿,为正稿铺垫。目前学生的创作进展过半,大多数基本进入收尾的阶段,作品的面貌也较为鲜明了。
线上毕业展实际是展览形式的一种拓展,比较线下展览,有其广泛性的优点和特色。从专业角度,当然看原作展示是有必要的,但是展期和观众是有限的,线上展览的观展方式便捷灵活,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观展,这和时代的发展是一致的。随着5G技术的发展,可视感和实物感会更强,将来也会成为很普遍的一种展示形式,两种或者还有其他形式互相依托,更全面地展示艺术作品。因为疫情采取的云端美术馆的方式,可以看做特殊情况造就的一次史无前例的机会。对于艺术家而言,最大的财富就是经历。国家在重大事件前举全国之力去抗击疫情,并在短期内取得一定的成效。我们学生也作为个体以不同的方式参与进来并提升个人的人生品质,思考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个人和国家的关系,提升了爱国主义、正能量以及民族自豪感。这和我们工作室一贯以来的教学理念,在注重传统技术和水平,追求理想美,弘扬正能量上是相契合的。经过这段时间的经历和创作结合,学生普遍成熟和更有担当意识,这些体验也很好地反映在创作表达中,给这次毕业展带来时代特有的印迹。
油画系第一工作室的老师们指导毕业班同学们的毕业论文
我们知道此次新冠疫情同时也改变了老师们的教学模式,具体到您的毕业创作指导工作上,有哪些挑战呢?
关于毕业创作构思的讨论我们还是依照往常的教学要求没有大的变化。主要是学生在题材的选择上范围相对缩小了,因为油画系第一工作室倾向于传统写实,如果学生确定了题材、表现对象以及主题,接下来需要进行一些现场写生的积累,照片素材的辅助。而因为疫情,同学们只能在家创作,条件受限。因此我们工作室的五位教员在开课前讨论决定,一方面鼓励上学期准备了比较完整的创作草图和素材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创作,另一方面建议还未确定创作题材或受环境局限没法完成原有构想的同学,去关注可触及的周边生活,用积极乐观的方式去表达家庭或者生活中的温馨场景和人物,并提炼成为创作,或者将当下特殊的抗击疫情的事件做创作题材等。其实变化的只是题材,在水平的要求上没有区别,这也是我们工作室一直以来对水平的重视。
油画系第一工作室的五位老师指导毕业班同学们的毕业创作和毕业论文
今年美院毕业展首次推出“云端美院”虚拟美术馆展厅,您怎么看待这一毕业展新形式的未来发展呢?
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近些年虚拟美术馆这种展示方式也变得十分普遍,尤其是国内外的一些大型的展览。这在传播的广度上有很大的便利条件。因为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学院把学生的展览放到线上虚拟美术馆的方式,是一种很好的尝试,这种呈现的好处是受众面广,持续性强。对于造型方向的本工作室学生,我们在创作指导上的要求始终不会变,就是作品自身水平的优劣,艺术作品要具有持久性的特征,在技术和内容的上始终如一追求高水平高境界。线上展览也是对学生作品很好的宣传,让更多的观众可以欣赏到艺术作品,对学生来讲是一种较为新颖的尝试。当然我们反复强调作品的永恒性,不仅仅拘泥于一次展示,将来这些作品学生自己还可以不断地有机会现场展出,所以作品质量和水平是最重要的,不管是线上或者线下的展览。目前学生碰到的困难是,拍照的技术问题受到居家环境的限制,如果学校有这一方面的指导,或者和设计学院的学生有一些交流和学习,呈现的图片效果会相对专业些,也会成为教学延伸的一些内容。最近因为学校对院系课程的网络报道,学生在拍自己照片、作品图、视频的时候,也在不断地调整,对于构图、光线、构思等方面,也不失为创作教学的一种补充。这种美术馆虚拟展示学生作品的方式,中央美院可以说在艺术教育方面具有引领性作用,对于全国的艺术院校是很好的一个示范。期待这次的“云端美院”虚拟美术馆毕业展览。
您还记得自己当年的毕业展吗?从那会到现在,可以和我们聊聊您的感触。
林笑初副教授
林笑初:我当年的本科毕业展是在2001年,而且展览还是在老美院帅府园的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是一栋古典的欧式建筑,非常漂亮,也是中央美术学院新美术馆的前身。我们油画系当年的应届毕业生比现在少,一共十几位。我清晰地记得我的作品是在二层主展厅展出的,当时还获得了优秀作品奖,组画《眼睛系列》中的一幅被学校收藏,后来其中的其他几件作品又得以在中国美术馆的“全国高等美术学院毕业生优秀作品展”上展出。所以整个毕业展可以说是印象十分深刻,也是我在绘画上形成一定面貌,被大家认可的起点。那时候学生比较少,一个画室也是五位老师,有时候老师和学生的比例几乎相同,所以中央美术学院一直是精英教学的模式,我们的毕业创作准备时间也比较长,本科时期一直在陆续积累作品,作品量比较大,当时前期创作的作品还入选了“2000APEC青年艺术家邀请展”,展览的经验比较丰富。所以到毕业展一共有十多张作品组成系列。相比现在的学生创作的作品2幅的数量要求并不多,但是现在的学生专业能力上刻画能力上还是有很大进展的,创作也很有时代特点。
蔡昊坤讲师
蔡昊坤:我当年的本科毕业展是在2013年,虽然毕业展在6月举行,但炎热的天气已经让人提前进入夏季。当时的毕业展仍保持着各个专业轮番在美术馆或多功能厅展出,恰巧当年的油画系作品就轮在了多功能厅,也算是当年小小的遗憾,毕竟没有哪个专业的学生不想把自己的作品放在美术馆里展出——灯光设备专业、观展氛围好,最重要的它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转眼间到了2020年,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学校将毕业展转为网络展览,对学校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新的挑战,这将会是一次非常特殊的展览。也许相比于传统的展览形式,在线展览能够更有效地让大众接触到学生们的作品,让他们可以通过图片、文字甚至视频全方面的去认识这些作者,这种传播的速度将是前所未有的。目前大四的学生都在加紧完成毕业创作和论文,根据网络展览的要求还需要提前上传作品的图片以及各种信息,虽然是在家创作但压力仍然有增无减。非常期待看到他们竭尽全力完成的作品,也期待这些好的作品通过此次“云”展览完美的呈现给观众。
毕业寄语
诚恳做人,勤劳作画。为中国梦、为人生与艺术之理想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胡建成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孙逊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这一届毕业班的学生在学业上非常专注,而且各有各的性格和特点,可以说很有艺术的气质,三年的油画专业学习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你们从油画系第一工作室毕业,这意味着你们从此是带着这个荣誉的标签走向社会的。油画系第一工作室承载了新中国以来几代著名的油画家和油画教育家,是有很高的格调和品位的。你们也是承上启下的一代人,希望你们在传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继续担当中国油画提升的使命,完善自我任重而道远。
——林笑初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大学阶段的学业就要完成,同学们即将奔赴各自的前程,去创造辉煌的未来,为自己的理想继续奋斗。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坚定对艺术的执着、怀抱对生活的热情、满怀对勤奋的坚持;期待大家在未来的艺术研究和艺术探索的道路上开花结果,佳作跌出;祝福大家乘风破浪、继往开来,学业、事业蒸蒸日上!
——夏理斌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
从大二到大四,看到你们的努力和进步;从现在到未来,期望你们的勇敢与成功。在这不平凡的一年,注定成就不平凡的你们。
——蔡昊坤
中央美术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罗书银)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