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枚钱币曾经人人嫌弃,为何如今却炙手可热?
2020-04-22 05:00:17 未知
在收藏界很多炙手可热的藏品,并不是一开始就受到重视,受到追捧,有的甚至从刚一出现的时候备受嫌弃,不被接受……比如下面,我们要说的咸丰元宝!
清钱收藏中,以前并不算是高档钱的咸丰元宝当百、当千系列大钱,如今炙手可热起来。尤其是品相好的这类咸丰大钱,其市场价可谓一路飙升!
清 “咸丰元宝”背“宝泉当五百”雕母
RMB 1,500,000-2,200,000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上世纪90年代末普通版美品宝苏当百钱当时市场上大概约200元左右,只能算是一般的钱币,而如今同类美品钱币交易价格已经差不多破万,已经跻身于中高档钱币之列。
可谁曾想到,如今价格高昂的大钱,在当时发行之初,却是人人嫌弃以致流通都成问题的铜钱呢。
纵观清史,清文宗咸丰一朝可谓最是不顺的:终其一朝南方半壁江山始终沉浸在太平天国战争的厮杀中,北方京津重地又惨遭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侵略,不仅京师沦落让侵略者火烧圆明园,还被迫割地赔款丧失大量国家主权。
咸丰 皇帝
清廷财政在这种情况下一直入不敷出,国库亏空严重,为维持其正常统治,清政府只能想方设法将危机转移到当时百姓头上,在钱币的发行上动点心思。
山河日下,咸丰朝所铸的小制钱大都质劣而轻小,不复其祖上乾隆皇帝时“乾隆钱,万万年”之潇洒光景。
即便咸丰元年规定所铸制钱重一钱二分,咸丰二年又减为重一钱,但各地钱局所铸造的制钱依旧轻于规定重量、每文实重不足一钱(约3克)。
到咸丰三年,国家一改立国之初不铸大钱许诺,正式开炉铸大钱,先行铸当十大钱,面文“咸丰重宝”。
清政府所铸当十钱,重量只有六钱!即铸造一枚当十大钱,用铜量只相当于原来十枚制钱的六成,这对于朝廷来说实在是利益巨大。
故清政府继而又开铸面文“咸丰元宝”的当五十、当百、当五百乃至当千大钱,且言“分两不必过重,但求磨鑢精工”,并令全国各省迅速推行铸造。
嘉德2005春拍会拍品:咸丰宝泉局当千母钱,成交价27.5万元
据后人调查咸丰当千、当五百钱按其钱文面值来看应能抵1000文、500文制钱,但作为金属货币,其实际金属比价只相当于当时38文、30文制钱,即便按工本计算,当千、当五百铜大钱工本合计,也不过各在114文和90文左右。如此虚值货币,实在是无异于明抢百姓财富,百姓自然不愿买账。对于这些大钱“或任意折扣,或径行不用”,这些大钱在当时市面普遍受到抵制。
《清文宗实录》记载:“近因京外各处贩卖粮食来京者,不肯使用大钱,致外来粮食日少,粮店纷纷歇业”。纵然大钱问题多多,但咸丰皇帝还很自信“盖大钱之畅行与否,全视在上之信与不信”。
可当时实际上,大钱在市面上都是低于其面值在贬值流通,如当千大钱,只能作折合制钱七百、八百文或低至五百、六百文方才能行用;当五百大钱折作制钱三百、四百文。当时人于北京购物如用大钱付款要额外搭配小钱混合使用,“千文之货,出售时增钱二三百文,如不用大钱则价仍其旧”,可见这些大钱不受人欢迎到何种地步。
由于全国市场普遍抵制及当时大钱私铸情况也愈发严重,清政府遂于咸丰四年(1854)收回当五百大钱,当二百、当三百、当四百这三种大钱也同时停铸。
次年,停铸当一百、当五十大钱。后来在京城市面流通的大钱,只有当十、当五两种了。再往后,到咸丰八年(1858),这时候市面上那些小型当十铜钱每枚仅抵制钱两三文“几至折二折三”矣。
不过也正因为当时的流通率低,铸造量不多,现在咸丰重宝反而在收藏市场开始火热,受到不少人的青睐!
(免责声明:图文分享自子厂钱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删除,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于晓伟[已离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