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逸空间 对谈|于量对话秦修平——“笔墨当随时代”

2020-04-29 14:29:06 未知

nt7LQXybqnSeTkeBGBJm6TWwVz1sUUIAslLqX3cV.jpg

秦修平 藏春

Qin Xiuping Hidden Spring

策展人 / Curator

于量 Yu Liang

展期 / Duration

2020/4/18-5/12

地点 / Venue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凤熙路27号

27 Fengxi Road, Gulou District, Nanjing, China

新水墨的历史诉求”

于量

对话秦修平

Yu Liang

in Conversation with

Qin Xiuping

/

  秦修平其所画人物既在技法层面远追古人遗风,又能远离传统的图式影响,在精神内涵上极具时代特色。其所绘人物成功地刻画了都市人的困惑、无助、麻木及其对时代的忧虑。可以说,他已创造了鲜明的的个人绘画语言。日前,笔者在秦修平工作室与其对新水墨的诸多问题作了相关交流。秦修平认为,所谓新水墨只是相对的概念,主要体现为作品的文化属性。观念先行则为新水墨相较于旧水墨的另一维度。而尽管身为现代的艺术家,我们对市场同样不能忽视。同时他还对其作品尤其是“溺”系列的创作历程作了剥茧抽丝般的自我剖析,从而使我们进一步走进了他的水墨世界。

JMmaYCnacFdRxXPrlxhAyiYYNGbrvKlDJlfymhxi.jpg

景观社会-男人装2  纸本设色 49×38.5cm 2020

  |新水墨的文化语境

  于:从文化的角度讲,何为新水墨之“新”?

  秦:“新水墨”之“新”,我认为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因为,“新”总是要跟“旧”相对,只要有“新”、“旧”,便总觉得是“新”的淘汰了“旧”的。而这里的“旧”,无疑是指传统水墨及新中国美术中的水墨。但这之间的关系是谈不上淘汰与超越的。因此,这里的“新”之所以称作“新”,我觉得更多的是表现在对待绘画语言的态度上。也就是说,对绘画语言的深度拓展与探索,已经不是这一水墨样式的第一要务,随着题材内容的变化表现语言也会随之变化,语言成熟度的评判来自于表达内容的契合度与否,传统经典的笔墨价值标准在这里发生了偏离。也可以说,新水墨的“新”,是由于其对传统语汇牵绊的打破方得以显现出来。语言不是第一要务,内容表现的地位就被抬升起来。

  于:如此说来,新旧水墨的演进并非一种风格的概念的转变,而应是一种状态的改变。

  秦:从内容上讲,新水墨表现的内容已经超出了文人画的梅兰竹菊及其象征,以及新中国美术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所表现的内容,由对客观世界的外在表现转入到对个体存在的内在表现,因此,它的外延大大地扩张了。这就是内容上所谓的“新”。

  从表现语言上,新水墨的表现力也有了相应的扩张,但其传统笔墨的独立审美也就相对削弱了。总而言之,若新水墨在学理上成立的话,它的产生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一定是与图像的介入有关系。不管大家是去批判图像,或者利用图像,我觉得跟它都有关系。比如说武艺可能是反图像化,但你不能说它跟图像一点关系也没有。反图像也是以图像为参照。相比较而言,刘庆和则是一个亲近图像的典范例子。他俩正好是一个逃避图像,一个亲近图像,但都是非常棒的新水墨艺术家。

  于:二人在作品形式上的差异还是很明显的。

  秦:是的,但我觉得他们两个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于:你作品中文化性是以何种面目出现的?

  秦:文化性,有时跟社会性等其他因素纠缠在一起。也就是说,这件作品可能除了单纯的视觉之外,会承载一些对于文化的理解,或者对人类、对社会的理解。作品形式上的视觉冲击或对纯粹视觉语言的追求,对我来说并不是主要的,我还是希望我的作品里面会更多地承载一些社会的、文化的甚至是人性上的一些东西。而对于笔墨语言,我还是希望自己的笔墨语言带有一点中国式的、老派的意味在里面。这种略带“老朽”的感觉,我们可以不以它为目的,但是绝对不能把它完全抛弃或割舍掉。现在一些“激进”一点的艺术家,唯恐自己跟传统走得太近,掉到里面,其实这都是对传统的误读。当然,这只能说是每一个人的追求不一样吧。而我更想让我的作品与传统,最起码从视觉上与之有一种关系,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因为在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里面会产生出很多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越是不可名状、模糊不清,越是能激发我有必要继续往下走的好奇心。

gPJv5F91q9xHWACbsijUDhxqFIZjuj1TmbaHIf78.jpg

波提切利的维纳斯 纸本设色 70×34cm 2020

  |观念的衍生与嬗变

  于:新水墨必然涉及到一个观念的问题,你是如何看待观念这个问题的?

  秦:新旧水墨都在试图表达观念,但有所不同的是,新水墨对待观念的态度是所谓的观念先行,即先有观念、后有作品。“旧水墨”大都是先有作品,观念只是自然的附带其中。我认为作品不承载任何的观念是不太可能的。这里面的区别就在于是先有观念再有作品,还是先有作品而附带某种观念。

  于:就你个人的理解,“观念”在新水墨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秦:观念在新水墨中的重要性我就不去说了,因为观念对所有艺术来讲都是重要的。我只简单谈一下自己对待观念表达与语言表现的态度。个人认为,我不会过于以观念表达为主的。如果太过以观念表达为主的话,它会把水墨艺术引向一种所谓的“点子”艺术。比如:我有一个点子,而如何表现、如何表达,那不是重要的,点子等于一切,如果那样的话,到头来大家都没必要画了,你随时找一个插画专业的人,你给我完成一个什么样的观念,完了以后这件作品的标签署名是自己的,因为观念是自己的。那就是自己把自己给消解掉了,架上绘画本身也就不存在了。所以说,在对观念的重视程度和语言的探索上我主张对半开。

gw4s2Pj7MVG5iMSUaVxoW8jZmQqa7hCbHc7a7DYR.jpg

藏春-12 纸本设色 35×35cm 2020

  于:你的作品在反映现代人尤其是都市人的某些微妙心境方面极其深刻,请问你艺术表达的内核是什么,你是如何看待作品与现实的关系问题?

  秦:内核的东西可能还需要再理顺一下,我还是来谈一下作品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可能,我的这种创作方式还是应该归结为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式,但是,我的现实主义是向内的,社会主义新美术中的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相对而言是向外的,它有一种共性的审美追求,在那种共性的审美约束下所产生的作品,它们更倾向于一种外在的表现。

  我为什么把自己也定义为现实主义呢?我觉得内在同样也是表现现实的一个途径,这种现实更加真实。当然,艺术不等于现实,但艺术反应现实,我们的责任或是态度在于如何去警醒、如何以带有批判的眼光去看待这个社会。

  这个社会给我不同的感觉,让我有不同的体验,然后,不同的体验会让我产生不一样的表达欲望,最后就产生了不同系列的作品题材。比如说最近的这批“溺”系列作品,这种带有溺水般窒息的感觉,的确是跟周围最近一段时间发生的事情有关。这种政治上、人性上的负面黑暗,让我产生了这样一种感觉——自己突然被抛掷在一个漫无边际、混沌模糊、如水似油的腻滑液体中,弄不清自己是在上升还是在下沉,但失重感是明确的,窒息感也是明确的,自己唯一所能做到的就是挣扎。虽然自己也分明感觉到,这种挣扎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同时伴随有一种窒息,又不至于让你死掉。我感觉到中国现下的氛围就是如此,像胸口憋一股气一样,特别想大喊一声。但是,大喊之后,那股气却依然堵在那儿。你可以麻痹自己,短暂放松一下,但当你稍微回到可以用脑袋思考的时候,即刻便又把自己抛掷在这样一个氛围或状态里。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它催生了“溺”系列的出品,这就是现实与这组作品的关系诠释。

ixIwziEzvZlQscVC7udHOQaRFRKtcR5Ka0zQhXz9.jpg

藏春-1 纸本设色 35×21cm 2020

  |市场与应对

  于:我们大家都知道,艺术家不可能脱离市场,把自己完全抛在市场之外,你是如何看待市场?或者说你是采用何种策略去应对这个市场?

  秦:你完全漠视市场和你去正视市场是一个道理,就像反笔墨和重视笔墨,我觉得从某个角度讲都是一个道理。就是说,这个市场我们绝对不可能视而不见,你可以去鄙视市场,你也可以去迎合市场,你也可以跟市场若即若离,你也可以让市场来修正自己。我们可以回头看看,像凡·高的画、夏加尔的画、修拉的画,甚至于毕加索的画、马蒂斯的画等等,我们以前基于一种写实的眼光去看它们时,觉得不可思议,是很丑的东西。而现在回头看看,其实这些画都是杰作,现在有一篇文章写“坏画探源”,我觉得这些都应该归在好画里面,而这些好画无意中就跟市场是有链接的。

  凡·高不是主动地背离市场,他是被市场抛弃;毕加索不用说,他向来热衷于市场的开发。如果说他们会成为我们的偶像、我们的楷模,这个也未必。但是,他们最起码提供了一种当下成功与市场发生关系的案例。他可以玩弄市场于股掌之间,他可以随便制造一个神话来促进或减缓这个市场的进度。凡·高就是一个反面的例子,他在被抛弃的情况下成为了一代宗师。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这恰恰就像每一个人的性格也是不同的一样。中国有一句话:“气韵不可学。”这个东西我认为就是这样。而我个人跟市场之间的关系,保持现在这种若即若离的状态就好了,就是说:不完全介入、也绝对不排斥。

  于:应该说,你的作品市场价位不低,且有着很好的市场前景,你是否有着自己的市场预期?

  秦:我觉得艺术家、藏家或者艺术机构,均应理解市场良性运转的意义。良性的市场像上台阶一样节节而上,而不是虚高的抛起来。这种虚高又撤掉的东西,绝对是不正常的,是一个非良性的状态。所以,我觉得只要在匀速正常的情况下,都希望慢慢来。

  但是,慢慢来,又如何把握这个度呢?可能也是要跟艺术机构交流,然后看市场的反馈,大家共同来维护好这个市场。说起来,还是要各自做好各自的事情吧。艺术家把画画好,艺术机构把市场的路子铺好,把市场的前景看准。毕竟隔行如隔山,各自忙好自己的事,然后自己守好自己的规则,我觉得这样就不会有什么问题。

  于:你认为当下的艺术品市场存在哪些契机和问题?

  秦:相比较而言,现代的艺术品市场比上一波,即21世纪初的热潮,相对冷静了一些,这个冷静可能比较突出地体现在大家对新水墨的逐渐认可上,以前多少有点太“一条绳”。比如说,以前大家都只认可中国美协,而现在的绘画多元,人们的收藏也开始变得多元起来,这个恰恰是正常的。它不至于形成对市场上的误导,只有美协的人的作品会成为市场的宠儿。这也就是说,好多东西,只要它是好东西,都可以被市场所接收。但是,也不可否认,房地产、股票等等的降温导致了水墨或艺术品的盲目升温,在这种情况下,一定有人浑水摸鱼,藏家、艺术家都有。越是在这种虚热的情况下,我觉得藏家也好、艺术机构也好,艺术家也好,都应该擦亮眼睛,保持一种相对冷静的心态。就是说,在热的时候,自己不要太过冒进;在凉了以后,自己也不要太过悲观。

3fWQWO6rqeN7FREDj8PvlFIZB5c9f8RRyq4PIRM8.jpg

午夜派对-4 纸本设色 38×51cm 2020

  |笔墨与图像

  于:熟悉你的人都知道你画了不少胖子形态的作品,关于这样的作品你是否有着自己的视觉经验来源,因为在中国古代绘画里面没有这样的题材,你究竟想通过这样的图式传递何种信息?

  秦:作为我的创作来说,可能更多地源自于一种直觉感受,就像我的好多创作一样,比较多的可能来源于对一种图像的感知。创作这一类型系列作品的缘起,来自于一张摄影作品带给我的灵感。偶然翻看国外一本图像信息量很大的摄影机,其中一幅作品的形象,成为我第一个作品的原型——一个胖女人(后来我把她改成了一个胖男人)。她回头转望被瞬间定格的那种惊恐的眼神和造型,打动了我,于是便勾勒了一个小手稿,最终把它完成在宣纸上,成为了这一系列作品的第一件成稿。对于这件作品,自己虽然满意,但这幅作品的完成更多凭借的是一种直觉的经验,也就是说,仅仅凭着一个造型的感觉而完成了这件作品。当我想把这作为系列创作往下进行时,我开始想这样一个问题:作品的意义难道就是为了表现一个造型感觉这么简单吗?它是不是应该能让它承载一种东西?或许该是些沉重的东西。

  因此,我开始从社会学或心理学等方面来理性审视与思考“胖子”这一关键词所映射与承载的东西。“肥胖者”是一个相对特殊的人群,在频繁的社会交往中,可能会因为过度的肥胖而受歧视,受歧视就有可能丧失与人沟通的能力。越缺乏这种能力,就越没法跟别人去交流,最后慢慢地会封闭自己。一开始,我更多的是往心理学的这种感觉上去靠,把它画成一个分裂的人,分裂的人往往会虚拟出一个东西来充当交流的对象,“玩偶”就这样进入了我的画面。后来的“自距离”,表现的是一些潜意识指挥下的下意识动作……逐渐地,“胖子”对我个人来说就成为一种符号化的造型了。这种造型,仔细看起来,从它的产生到它的不断变化,它与冗余、堆积等关键词联系在一起,到最后的浮躁,他的造型变得更加肥胖,同时,这种变化导致了作品中线的表现也在发生着变化,线的质感变得越发细劲锐利,像气球边缘线那样,紧紧地勒卡在形体结构上。也就是说这种表现语言的产生,与作品想要表现的内容是紧密契合的。我觉得,“胖子”这个语言符号跟我们的当下越来越贴切。寄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戴旭教授说过这样的话:“今天中国的经济,有人说是房地产经济,我看有几分道理。在激素的刺激下,中国长成了一个没有骨头的大胖子。我们错把重量当力量,把肥大当强大了。”这种过度冗余的“肥胖症”,已经成为我们这一时代的突出印迹。

3kr2e2hmN64149pc6W4Js2L23opKgVdT6cvcL5GJ.jpg

​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 纸本设色 23×50cm 2020

  于:审美趣味涉及创作主体与接受者两个方面,在你看来,你的艺术造型的审美趣味如何?

  秦:我的造型,首先它已经不是所谓的以科学写实或者解剖之类自然科学为依托的造型模式了,我想追求的是一种意象化的造型方式。而在这种造型的过程中,我可能更多的会从中国传统艺术经典里去寻找灵感。我所说的艺术经典,包括雕塑、院体画、文人画,甚至民间美术等。具体到我的用线和造型的这种流畅性,我受益最深的是赵孟頫的《调良图》。但把我引向对传统经典的再次挖掘和再次深入的,是我的导师周京新老师。现在想来,我到南艺最大的收获就是对传统开始正视和善待。我以前在山东的时候,对传统是不太有什么感觉的,甚至是不屑一顾的。我觉得它对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式,根本就没有什么用处,既达不到高度的写实,又没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但是,在周老师的教诲下,才一步一步的发现,原来想要继续往前走,还真的是要正儿八经地从传统里面“淘”东西。故而,我的造型里面,可能看起来具有一种西方的图像化的元素,但在表现语言中的用线和用墨,还是能够看出我对传统经典的迷恋。

  于:是否可以“剧透”一下你今后一段时期将要呈现给关注你的人什么样的作品,或是说你有何新的创作计划?

  秦:就是把我刚才讲的那种永远不着边际的、如溺水般的感觉、通过不同尺幅、不同材质,把感觉调到最佳,最终能非常到位、明确地表现出我内心感受到的那种意象。

  于:我们再谈一个老调的话题,你怎样看待中国画中的笔墨以及主题中的古典与现代的问题?

  秦:其实,就是一个内容与形式的问题,一个对应的问题。我觉得还是“笔墨当随时代”,随着表达内容的变化而改变我的笔墨表现。我个人不认为会有那么一种万能的、总能贴切表达所有感觉的笔墨方式。对于“传统”,我不会去追寻它的形态,我会把它的学理及审美标准作为一种理想,悬置在那儿,我觉得这是我看待传统经典的一个态度。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张媛[已离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