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上海弄堂里的温度

2020-05-14 14:46:23 未知

  老上海的风情,是不可以遗漏弄堂的。闲来无事时,阿拉可以在上海逛逛所剩不多的弄堂,怀念一下属于老上海的美与你儿时的回忆。在上海城市街道灯火辉煌时,弄堂还是一如既往的只有在拐角上有一盏昏昏黄皇的灯,带着最普通的、生着锈、蒙着灰的铁罩。

4LtmEKdx6DrHwZdUPIh0Q2DLsMcDBYVJhnqs2y7c.jpg

李守白 《城市印记系列水墨之三》 2018

  上海在改革开放那么多年来,作为中国的经济高地,带来了很多便民的设施,无论是在生活上,工作中都体现了上海的十六字精神。一幢幢高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万国建筑群灯火辉煌,上海无愧于国际化大都市之称。但在如此快节奏的时代,当你静下心来却发现,我们失去了一些童年时的温度。当你再次踏入即将拆迁的“老家”,站在窗口,望着夕阳西下时的光景,看着漫天白鸽飞舞,点上一支烟,满满的回忆不由涌上心头。那些曾经的不方便、抱怨以及争吵却成为了我们难以忘怀的珍贵记忆。看着手中那些泛黄的老照片,有时甚至想乘着时光穿梭机,回到过去,触摸那些我们未曾好好珍惜的美好时光。

oU1Yg8oP0Q2oLjGoCTaUkKN7PGKEFTPEXB9laFvB.jpg

李守白 《城市印记系列水墨之五》 2018

  在很多人熟悉的记忆里,门口的信箱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在陈旧的大门上或是斑驳的墙面上挂着那一个个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信箱。小时候有事没事下楼看看信箱,新民晚报到了伐、笔友的回信到了伐?信箱自然也成了老上海不可或缺的元素。每个信箱的设计大同小异但却又截然不同,有的信箱上还写着“信箱”两个大字,生怕骑着绿色自行车的邮递员看不见。信箱的背后是家庭的力量,是生活的故事。

  穷尽一生,只等待远方那又一次的想念。

  如今现代化的电子邮件早已替代了旧时的信件,只需要在键盘上敲打着便可无时差的将你的“信件”寄往任何你想寄达的地方。在如今的快餐时代,效率和结果成了评判的唯一标准。

  少了的只是字里行间的温度、少了的只是等待时的期盼,其实少了的是人与人之间“用心”的交流。

ZObTsWIuDC9oj6B1NUUxTRQBuQsbSJQO7eeMNk8T.jpg

李守白 《七十二家房客信箱》 2016

  通讯设备的落后,让信息交流除了靠电报、写信就只剩公用电话了。那个时候普通家庭是没有私人电话的,装一台电话要五千元,而且电话费还很贵,所以最常用的就是公用电话了。一般来讲,每个弄堂都有一个公用电话亭,一个大概五平米的房间里放着几部公用电话,接听电话免费,打电话是按分钟收费的。当你拨打电话时,电话亭的阿姨会按下计时器来计算收费;接电话就比较麻烦了,要么说好几点,提前去电话亭等,还有一种方式就是电话亭阿姨接到电话后,跑到弄堂里,扯着嗓子大喊:几弄几号,某某接电话啦。整个弄堂都能听见,毫无隐私可言。

  如今谁还没一部手机,有的人甚至还有两三部,在三大通信公司的努力下,除了通话,还能够可视,网络发展的越来越来快,马上又要进入5G时代,在如此多样化的通讯设备的大环境下,真的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了吗?

  那时候的生活和如今比起来是局促的,是闹忙的,是相互关心的,现在的生活多了很多安逸,却少了那时的热闹和彼此偶尔的关心。

ykWpjblEMUuAxRZrFSbKFwqClDMFA3u6na1Rviza.jpg

李守白 《公用电话》 2016

  早餐对于我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餐,由于环境卫生、证件不齐全、街边门面整治等因素,更因为现今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大多数年轻人喜欢在便利商店购买早饭,那些充满老上海味道的早餐店也消失殆尽了。看着现在每天早上手上拿的面包、牛奶,就会怀念以前老上海的早餐。

  生煎、锅贴、豆腐花、老虎脚爪、麻球等等......不过,最经典的也是最让人回味的还是上海人记忆中的“四大金刚”——大饼、油条、豆浆跟粢饭。上海人切早饭的历史也是从弄堂开始的,那时候去买早饭都是买全家份的,生煎都不是买一两的,豆浆都不是买一杯的,油条更不是买一根的。还记得小辰光帮家人去买早饭,带好一只钢宗锅子,一根筷子,在早饭摊头排队。钢宗锅子是为了装咸浆的,筷子是为了串油条的。有时还会坐在早饭摊头老板在弄堂口摆好的凳子上,一边吃着刚出炉的早饭,一边还能和隔壁的老爷叔嘎嘎三胡。

  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早上只能去便利店或是洋快餐店匆匆买一份早餐带走,却少了更多“暖心”的交流和早餐带来的“温度”。

z1BILH7HVDphYAOjdS6lBC11YKxL2Y6HgfIS0iTe.jpg

李守白 《大饼 油条》 2017

老上海的回忆实在太多

老上海弄堂深处更是如此

日月如梭,岁月流逝

岁月让我们成长

也让我们老去

城市也在日新月异地变化

这些画作是艺术家李守白

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岁月记忆

也是几代人的青春记忆

将心之所好

与老上海情怀

相结合

谱写出弄堂深处

有温度的故事

gjfCepLt4ABFjzzEtxOQ88zkFMyIcHEmNZWkzhWS.jpg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杨红柳[已离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