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真问道 || “静、净、敬、境”之缘起
2020-05-22 14:10:06 桂兆海
天行有常,中国人擅长在动态的大自然中把握“常道”,立足自身,顺应变化,掌握规律。前人告诉我们,中国画写生时首先需要静观,此既是锤炼笔墨之际,更是静观万物变化之机。一定程度之后,由自己锤炼出来的笔墨表现万物变化之规律(象),从而与自己的性情交相呼应,这就又是一个层次的天人合一。以我观物,是以自身的角度看待事物,易由私心产生欲望,并没有说欲望不好。但是如果不加节制,过多的私心容易产生过多的欲望,最终本我将被外物、欲望所驱使。以道观物则是由公心出发,为他人想,为万类想。万类包含一草一木,处处为万类想,又能生大慈悲心,公为大,公心生大气,所以说是大公。《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郑板桥就是通过竹子关天下之心,“一枝一叶总关情”,关者,观也。能离欲,便合道。以小我成就大我,我以为这是中国绘画所具有的本质意义之一。
一泓碧 69×45cm 2019年
款识:千仞洒来寒碎玉,一泓深去碧涵天。
山间写生,心无挂碍,尘俗尽忘,没有包袱,没有成见,远离欲望,让内心还原成一个本来状态,如“在山阴道上行”(《世说新语》)。在寂静的天地间,虚静的心就是一面镜子:头上飞过一只鸟,心中飞过一只鸟;天上飘过一朵云,心中飘过一朵云。山在长、水在流,天地清朗,万物纯净,心中也纯净一片,成为无所不包的“天府”(庄子语)。这时候看到的天地万物是没有主观价值判断的,即使这座山里有“金矿”,但在虚静的内心的观照下还是一座山。没有了功利心,此时所感,完全来自于天地万物对自己的作用。能打动自己内心的,就是大自然的美。沉寂千年的内心,像古镜一样清静入定。大自然的美映照内心之时,像清风吹过水面。被打动的内心慢慢醒来,才发现,这种美,是穿越千年的“流美”,没有时间,没有空间。
月光曲之诗舞 247×62cm 2019年
美缘乎情,情发乎性,性本乎心,心即宇宙。(陆九渊:“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这种美,既是自然所本有,也是本我所独有。个性化写生,正是以自我本真之心生发出的性情,来感知大自然中与自己性情相符的美的元素,经过长期锤炼,形成自己个性化艺术语言。倪云林说他画竹子时聊写胸中逸气,他以自身之逸气观照竹之逸气。我则在高原的多年写生中感受到“静、净、敬、境”。静似春山空;净如水芙蓉;敬若端坐佛;境乃白首翁。
(此文是2015年的写生札记,2020年整理,桂兆海)
月光曲之诉说 247×62cm 2019年
局部
局部
局部
净土 扇面 2015年
心印 45×69cm 2019年
思浩荡神飞扬 60×100 cm 2018年
晨雪 139×34cm 2019年
澡雪图 180×100cm 2015年
(责任编辑:杨红柳[已离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