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快讯】12位艺术家在阿那亚谱写一场“练习曲”
2020-05-23 21:40:18 李家丽
虽然展览名为“练习曲”,但这并非一次单纯关于音乐的展览。
阿那亚艺术中心
12位艺术家在阿那亚艺术中心,以节奏与控制、混沌与感知、时间与欲望、逆转与超越、消耗与新生等命题为线索,展开了一场谱写“练习曲”的创作演练,以期在当下语境中,探讨“基本”与“重复”所能塑造的无穷变化与潜能,以及个体是如何在循环往复的一次次练习中面对自我,汲取力量或消磨殆尽,困顿其中又或实现超越的。
展览现场
当谈及为何将展览命名为“练习曲”时,此次展览策展人沈宸介绍,一般意义上,练习曲是个人的、内省的、潜移默化。因为,它需要个体独自大量地演奏从而熟练掌握并驾驭,具有日常性、重复性、消耗性。但其实,练习曲并不意味着简单,有些甚至达到非凡的难度。如1982年,格蕾特·苏尔坦首次完整演奏的,由约翰·凯奇创作的《星图练习曲》。凯奇的练习曲突破了惯常西方乐理,融合了南方星图以及中国易经而来的乐曲,带来了曲目的错综复杂和演奏上的意外难度。然而塑造和面临这些“复杂”和“难度”本身,对彼时处于冷战时期的艺术家来说,则意味着一次广义上政治生活的宣言:运用智识去解决那些看似不可能解决的难题,在一个日益僵化而对抗的世界中,让所有的个人、群体、组织共融于一个无分国别的世界。
展览现场
这次展览在某种程度上,与凯奇的宣言不谋而合。此次展览由阿那亚艺术中心主办,空白空间联合主办,策展人沈宸,参展艺术家Vajiko CHACHKHIANI,何翔宇,Christine Sun KIM,李燎,刘诗园,刘文涛,童文敏,Ignacio URIARTE,王海洋,王拓,杨健,张子飘。
阿那亚艺术中心的台阶
展览破费心思,不仅展厅所有内容都依据阿那亚艺术中心的空间特点进行设计,连展览内容也打破常规,展厅由1到6,又回到了0 ,象征生命的循环往复,永不歇止。在展厅入口右手边的台阶上,还特别粘贴了长短不一的指示胶带。不仅在主题上与此次展览的名字“练习曲”相呼应,也使观众在得到导览册时,能够快速锁定区域。
展厅1:王海洋
王海洋作品
展厅1陈列了王海洋的5件指向各不相同且颇为抽象的定格绘画,《金色呼吸》以“节奏与控制”为关键词;《无形的手》弥漫着“混沌与感知”;《我抓住了此刻,还是此刻抓住了我?》探讨“时间与欲望”;《交流》讲述“逆转与超越”;《存在的证明》展示“消耗与新生”。
沈宸介绍,这5件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王海洋的生活经历。当时,艺术家刚刚做完一个大型手术,他一直在不停思考时间和生命的混沌与超越。定格动画的规律感和节奏感,暗合了他对待这一问题的态度——感性又冷静,同时也为此次展览定下了很好的基调。
展厅2:刘文涛/lgnacio URIARTE
展览现场
lgnacio URIARTE《橡皮筋毯》 2015 地面装置 橡皮筋 尺寸可变
刘文涛、lgnacio URIARTE长期进行着对基本几何形态及寻常材料的形式及内涵研究。这些极为基本的元素在艺术家不断的重造中,进入到“无”与“有”、“虚”与“实”的另一重境界,带领观众进入庞然无声的宇宙,亦或万物和声的想象中。
在成为艺术家之前,lgnacio URIARTE是一位办公室白领。在最单调枯燥的重复劳动中,他发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力量:通过最简单元的重复组合,可以创造明确的结构化和形式美,亦可以展现日常熵化的世界中混乱和完善之间的冲突与共融,如用无数最日常的皮筋组成一个完美的圆形。
而展厅中刘文涛的的作品虽然看起来错综复杂、交叉相织,但却是由铅笔一圈一圈绘制而成,以极简的方式呈现出光与空间的交互变化。
展厅3:李燎/童文敏
展厅3展览现场
每天八件事 2018-2019 胶带,荧光笔 整体尺寸可变
这一展厅中的作品从不同面对现代生活中的“劳动生产”概念进行重新审视。李燎的作品通过对刻板中产阶级理想生活的讽刺,探讨社会评价系统对于人的规训和压抑。
李燎一直都想成为中产,在观察中产具备的普遍符号后,他决定采用一种诙谐的论调——“当你和他一样了,不是也是”,先到达结果。于是他选择了健身和英语,并严格模拟妻子的作息时间,学习过上一个中产的生活。然而,在按照社会刻板印象进行自我塑造时,人的个性面目被泯灭,变得整齐划一,而成为了社会评价系统的牺牲品。
童文敏 左:《工厂项目-睡觉》 2016 行为,中国重庆合伟铁艺厂 单频录像(彩色,有声) 10'00''
右:《工厂项目-打铁》 2016 行为,中国重庆合伟铁艺厂 单频录像(彩色,有声) 10'00''
铁条:整体尺寸可变
与李燎不同,童文敏反其道而行,主动投身至强制性且规律性的劳作里。在《工厂项目》中,她每天在工厂的铁条里选7根相同的铁条,每天日常工作结束后去铁艺工厂打铁,共七天。打铁结束后,每天选择一种工厂生产的供出口的床睡觉。她把这七天的录像带到了现场,并展示了自己的工作成果:几块成铁。
展厅4:张子飘/刘诗园
刘诗园作品
两位艺术家的作品探讨了当代女性身体及其精神性主张。刘诗园于循规蹈矩的家庭生活中,将女性惯常的身体及精神风险及其失语状态剖析出来。虽然作品中出现了真实的牛奶、花卉、鸡蛋、芹菜等等,但艺术家并没有用字典语言去解释他。刘诗园认为,当用规范化的语言解释一事物时,便丧失了关键的部分,如芹菜的香气等。以此类推,这也提醒我们如何去看待女性这一角色,在对女性进行规范化描述时,是否也失去了一些关键的部分?
展厅4展览现场 图为张子飘作品
张子飘通过对女性裸体的描绘,打破了人们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试图夺回女性对自我身体的命名权和自主的权力。画面中依稀保存了女性的身体,但以大胆粗略的笔触,挑战了女性裸体作为理想的物化对象这一普遍。同时,这些指向了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肉体与精神关联的画作,通过富于细节的大面积色彩涂抹,遮蔽或隐藏了面部的表情,并给予了肉身流淌的潜能。
展厅5:何翔宇/王拓/杨健
展厅5展览现场
何翔宇的《暗花》在展览现场
何翔宇来源不同的作品,殊途同归地将注意点放到了我们熟知却极易忽略的事物之上。在抽丝剥茧的层层推进中,隐匿于日常中的暴力及与之相应的抵抗力量逐渐凸显出来。《口腔计划》是何翔宇较为知名的系列作品,始于2012年。那时候,在美国的何翔宇意识到对语言的障碍令人难以适从,于是他开始用舌头去感知自己口腔的内在结构。此次展出的《口腔计划》便是由舌头上颚的突起和凹槽触感翻译出的图像。通过对口腔质感诗意且内省的转化,艺术家在绘画的平面空间里或者三维立体雕塑上洞察到了空间的维度。
王拓《审问》 2017 单频高清影像(彩色,有声) 18'35''
王拓的动态影像《审问》,是由胶片摄影、图像拼贴以及画外音组成的动态影像。作品由两部分叙述交织在一起,人们熟悉的现实情境与隐匿其中的压力状态在两则貌合神离的故事中反复切换,并借由一种类似的沟通结构产生丰富的交集,不断变换的人生境遇就此产生。
杨健 《欢乐颂》 2020 避雷针:镀钛金304不锈钢 梯子:镀钛金304不锈钢 声音:13'52'' 整体尺寸可变
杨健的《欢乐颂》是这一展厅不得不提的作品。展厅内不仅播放了贝多芬的《欢乐颂》,连作品中“避雷针”的节奏都由该乐章的节奏而来。这是一个关于反转与超越的故事,也是一个很容易让人思维跳跃的作品。梯子的存在暗含着人或神秘生命的存在,原本高不可攀的“避雷针”如今却成为被俯视的对象,与此同时,也成为一个从土壤生出冲向天空的存在。
展厅6:Vajiko CHACHKHIANI
Vajiko CHACHKHIANI《冬日未至》截图 2017 单频影像(彩色,有声) 10'40''
这一展厅展出了Vajiko CHACHKHIANI的《冬日未至》——一个男人看着如纪念碑大小的男性雕塑被起重机吊出海面。雕塑面部和形态看起来与面对着这一切的男子惊人温和。这一奇怪的叙事所触发的问题正是艺术家在作品中反复提出的——我们应如何理解和描绘历史与政治环境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作用于个体的精神性发展?公共与私人领域是如何干涉和影像我们意识的?当我们说“我”的时候又意味着什么?
展厅0:Christine Sun KIM
展厅0展览现场
作为展览的终点,以及某种意义上再次出发的起点,艺术家Christine Sun KIM在圆形剧场中以7通道声音装置《One Week of Lullabies for Roux》及大型壁画作品《Eye Spot》,邀请观众进入一个由声音引发、形塑而成的冥想空间。
《One Week of Lullabies for Roux》是艺术家为女儿创作的。女儿的出生,让先天丧失听觉的KIM开始思考,抚养一名听力正常的孩子(尤其在一个双语家庭环境中)意味着什么。她时刻留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听到的内容,艺术家经常与人合作创作,并发明了一套观念性曲谱,让同样身为父母的朋友们合作谱写摇篮曲。
《Eye Spot》,意为“I see”,是艺术家为《练习曲》特别委托创作的作品,基于KIM大尺幅的炭笔绘画转化完成。行走意味着一种持续的动作,一种前进的姿态,亦包含着时间的节奏与韵律,但也是一种被动性行为。与此同时,人们在行进的过程中,目光所及之处不断变换,使得观看时一种更具选择性和主动性的动作。在这件大型壁画中,艺术家将诸多“eye spot”简化为一次漫长的观看,邀请大家放慢脚步与节奏,凝视与冥想眼前的一切……
特别项目:a one and a two 艺术家书项目
特别项目展览现场
此外,此次展览还为观众带来了特别项目——《a one and a two 艺术家书项目》。此特别项目由on paper策展,参展艺术家程昱峥,高露迪,韩磊,简策,蒋志,鞠婷,刘文涛,刘辛夷,蒲英玮,谭天,渣巴,翟倞,郑毅,钟云舒。
特别项目展览作品
与一般的书不同,“艺术家书”是艺术家以广义的“书”作为基本媒介创作的艺术作品。艺术家除了需要考量一般书的可阅读性之外,书作为一种" 可移动的雕塑"、一种文化和观念的载体、以及与其他媒介交叉融合中展现的可能性等,均成为创作艺术家书时考量的要点。艺术家书通常仅以少量版数发行或者完全为独版制作。
特别项目展出作品
由on paper 工作室发起的“on paper 艺术家书”系列曾先后于zapbeijing 和空白空间举办了“on paper one”和“on paper two ”两回展览,本次项目从中精选了其中的部分作品。此外,“a one and a two”亦指涉爵士乐手演奏前以数拍子作为表演“开始”的情景。爵士乐的即兴节奏与读者在调动目光、双手和精神“阅读”艺术家书时的自主自由状态有着某种有趣的联结。展览希望借此带领观众一窥“艺术家书”这一艺术形式的魅力及其丰富面貌。
注:文中部分图片由在野照物所摄影。
(责任编辑:李家丽)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