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当代艺术@博物馆系列展 ④ | “永远有多远”

2020-06-01 17:50:19 未知

2018年9月,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推出了“女神的装备——当代艺术@博物馆”系列艺术项目。展览以“女神”与“装备”并置的形式呈现,别出新意地将历史文物与当代艺术置于同一空间展出。2020年9月,此系列第二个展览项目“永远有多远”将亮相。

展览正式露面前,为更全面且深入地呈现展览全维生态,艺术头条特邀此展两位策展人: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陈列部主任许潇笑、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城市研发中心策展部主任/苏州霓美术馆馆长宋振熙,分别就跨界展、展览本身及策展如何成为生产力等话题进行深度探讨,试图呈现展览外更广阔的世界。

本篇为第四篇,拟从二位策展人的角度,正式解谜“永远有多远”的主题——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以及有哪些新的亮点与尝试

eNnwkv5cAXkzeL1iLyES6pg0fdb3Q6nzeUUZFY9H.jpg

永远有多远--博物馆@当代艺术跨界系列项目Ⅱ

主办机构: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学术支持:当代艺术调查局

解题

“永远有多远。博物馆@当代艺术跨界系列展”其主题围绕的是“永恒•永在•永生”,将不同时空、文化语境下,对“生命观”的三个维度进行梳理与展演:从理解与认知,表达与实践,到想象。展览将以一种特殊的论述结构,着重呈现古今之间关于“生命观”的认知与表达、实践与想象内容的交织展演,希望观众成为古今艺术呈现世界的沟通者,通过“博物馆之物”和“当代艺术之思”来获得自我的思想调和,找到对“生命观”的个人意义或时代价值。

PSn0CRklBx3TPq4XJqMNeZHKwtkEO8bEworE4WY8.png

对“生命观”的体现最终将会落在承载物上。

在中国墓葬文化中被大量留存的历史遗物,是人们在对“生死观”进行表达、想象的实践中被创造出来的“物”。 它们有图像、各种不同的器物、文献等,乃至整个建筑空间。然而在以往的研究与阐释实践中(尤以博物馆展览为例),它们更多是作为对古代物质文化或是地域文明的颂扬而存在,它们对于“生死”的原生文化涵义往往被剥离。回到历史情境中,这些物件都是古人在面对死亡所构建的一套生命观的“物语”体系。——“天界”“黄泉”“仙山”的三重宇宙,“魂魄”“修炼”,“养生”“长寿”。它们是人类思想史的一部分,其相关的社会链接也推进了文明史中多个板块的发展。这些物的“遗迹”替代了古人幻想的永在的愿望,存续到今天,并势必在某一时刻,过去和未来相互交织,提供一个重新思考生命价值的坐标。

科技的进步也使得“生命观”的讨论进入了不同的维度。

近些年来,由于科技的进步,各种AI技术和产品的研发,让学者们开始将目光投向了关于人及生命新伦理的讨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重新回到了一个启点让整个艺术界领域得以思考。所以,这方面的相关作品、展览、学术研讨会等层出不穷。当代艺术所建构的关于人的生命观问题意识主要的解决方法来自几个方面的方法论,涉及人类学、社会学、科学、伦理学及生物学等。他们从这些角度切入,无非以新的跨知识领域的方法来解构人类所定义的三样东西:人本、时间、空间。生物学和科学对人本体的讨论居多,艺术家则随之注入伦理和社会学的思考,提出观念创作。虚拟世界和大数据算法等方法则是改变时空观对于人类新的边界。无论人们持有什么样的观点,关于人的“生命观”都成为未来性的一部分。在当代艺术领域中,艺术家们运用新技术手段也将自己的思考进入“永在”话题,艺术是否成为人类退守“人”性的最后一道防线?

无论哪一种方法方式,我们在当代艺术的思维逻辑中只是打开了问题的可能性,这是找寻答案的开始。或许回答的面貌还要反向于人类历史的经验中来寻找蜘丝马迹。在与历史的遭遇中,我们不难发现,对于“生命观”的讨论从未停止过,也从未停止过实践。当我们拉平时间,让当下和历史在同一个空间并置,形成在一个时间维度上的时候,当代艺术的观念表达将获得一种厚重的呈现。那些提出和解构问题的方法,或许能在历史物的叙事中得到回应。

展览围绕“山外山,人非人”的主题展开对生命观的主题阐释。“山外山”以“寿比南山”这句谚语作为发散点,暗示人类追求生命超越时间的愿望;“人非人”则是在追求这种愿望之后,人作为主体“进化和改造”的现实情境,最终人和“非人”的界限已经消失不见。整个展览将以一个虚构的文本出发,它将以古籍寓言、科幻文本为基础,通过策展编撰形成新的故事链,每一件文物和当代艺术作品都将在这个故事论述中完成重新的意义解放,成为这个文本的某种注脚。在虚构的文本中,我们将描绘出东方人生命观中重要的发展脉络,即从先古信仰到墓葬习俗、世俗伦理,到现世寄托、信仰追求,再到如今的科技崇拜和赛博格文化。在这些语境中,文物和艺术作品有着互解的情境,其背后的相互意义更加紧密。

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

h0KB27dW0TyAlKP1kVpyHh7Wur5kO7dmfP4xKYOU.jpg

许潇笑

文/许潇笑

博物馆的研究方向一直以历史面向为主,对当下的社会关切相对薄弱与不足,所以,就像“女神的装备”一样,这次展览的选题也是源于当代艺术目前关注的话题,科技快速发展下对“生命观”的讨论。选题是在2019年2月就定下的,在经历了大半年对概念的梳理、文本的调研、策展思路的论证后,今年4月已经开始进入最后的展品甄选和视觉与空间的组织。

“对死亡的预期总是已经作为当下意识的内在组成部分,死亡作为未来不可避免的后果前摄于‘活’的每个当下中”——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作为这次讨论的一个出发点,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文物藏品中所表达的过去对生和死的理解和想象、当代艺术中所反思的现在与未来对这对永恒关系的辩证,显示出过去与未来看上去完全不同的面相下意想不到的相似之处,以此触及或启发一些对社会文化底层文化价值观的讨论:从历史到今天与未来,“永远有多远”,什么变了,什么始终未曾改变。

这个话题的可及性与延展性都比较强,因为可以关切到每个个体,既可以顾及学术探讨的深度,也可以兼顾公众认知与传播。当然,因为疫情的关系,展览又被赋予了更多可以叠加的个体和社会经验,这点我们也意识到了,但目前并不考虑在策展这个层面上去“消费”这个社会现实,更多地希望可以作为这个话题的提出者与讨论的发起者,为这个事件的讨论与反思提供更多的视角和更深的维度。

alA91OCCBndWZpvJOw1FwzQa1S11pq0rKgzYH30z.jpg

宋振熙

文/宋振熙

人总会从永远不想长大的童年走向永远不想死亡的暮年。所以我们面对近些年来的一些关于人能否永生的话题时,总是会投射到自己身上。“永远有多远”,诗意的主题却心照不宣的勾勒出整个人类文明史从不放弃的追求。当下依然如此,当人类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总是寄希望于技术能够帮助人类实现永恒的存在,去战胜生命的脆弱,时间的意义。我始终相信历史的魅力因为它总是无限循环而不断上升。当当代艺术总是想通过讨论未来的时间轴来找答案时,其实我们大可以去面对历史,面对过去来梭罗答案。当下的人们无论是通过修改基因来进化我们的肉身,还是选择人工智能取代我们的肌体,实现感知上传,都仿佛在历史中呼应着那些修炼仙丹的道士以及帝王们建构地下王国来实现“虚拟”的世界统治。我们试图用历史中的文化线索来回应当下人们对于生命的困惑。特别是在今年疫情的情景之下,这样一个展览会让我们对“人”的意义产生重新的反思。所以,博物馆与当代艺术跨界系列展览选择在这个主题下,来联系当下与历史,深入的去思考“永远”这个轻而易举可以脱口而出却凝重无疑的词到底对于人类来说,它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永远”有多远不在于“多远”,而在于我们对于“思考”的渴望到底有多远。

将有哪些新的亮点与尝试

文/许潇笑

因为这是第二个展览,所以希望既可以有所“进步”也必须有所“不同”。

“进步”主要是希望能够进一步加强现场的展示性,文物与艺术品在空间中不仅仅是简单的并置,如何更好地在空间关系上实现“视觉与体验的对话”是这次要做的更好、更有效的。一方面是在展品个体关系上建立展示性,从文物与作品在解读内涵上对话点的确定到展示点的确立,再通过技术层面上空间布局的安排、照明与交互技术的应用、不同展陈材料的考虑去实现;另一方面是不同展览单元设定各⾃的展示点,作为文物与艺术品挑选与诠释的基准线,从而能够形成不同展览区域空间各自的精神气场。除此之外,2018年没有能够实现的展览出版物、教育工作坊也都将在今年的展览中得以补足。

“不同”是指这次展览将采取和“女神的装备”完全不同的策展策略,不是散点式,而是情节叙事的方式,以一首“现代叙事诗”串联展览内容、藏品与艺术品对话、参观展线。教化与知识权威式的单元说明将被幻想式、诗意的小说文字取代,希望它可以成为那个切换观展模式的“开关”,从被动的到主动的,从单向输入的到双向构建的,从教化的到体验与想象的……也许,可以让观众找到一个更加兼容这个展览的“接入口”。

其实,最初我们希望“永远有多远”这个展览能够有一个更大的突破,就是希望通过增加博物馆与美术馆作为联合策展机构,并作为巡展地,在策展的联动圈层和展出地域上进一步扩大这个项目的影响力。但是经过半年的沟通协调,原定的意向合作单位由于场馆档期等问题未能确定,因此未能在原计划的2021年落实,但这仍旧会是我们今后持续努力的一个方向。虽然巡展的目标未能在近期实现,但由于疫情的关系,我们正在考虑推出展览的线上PLUS版,一方面,将局限于实体展览而未能纳入现场展示的文物藏品与艺术作品纳入线上版,另一方面,也考虑通过技术与网络用户实现更深层次的交互,例如构建与生成用户自己的“永远有多远PLUS”小说版与展览版。

30MuETA0dyVC492XVC9HhqoWEzxKzFtsWLi3g3pr.png

文/宋振熙

这将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因为面对长期博物馆展览体系中以固有时间线索和历史事实作为叙事主轴特征,本次展览将借助于虚构的一个叙事文本来串联整个历史文物和当代艺术作品的展示。也就是说,展览仿佛将成为一部史诗剧场,用不存在仿佛有已然存在的故事背景,将两个不同时空的“物”展现出来。“永远有多远。”展览将更像是一部立体化可直可干的叙事诗歌,文物和作品在诗歌中被大胆的推到一个新的情境之中,当代和历史不再是简单的相互呼应,而是在故事线索中找到各自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展览如同一处遗迹,一处根据叙事诗歌搭建而来的时间剧场。展览主题将围绕人生命的永恒意义展开,时间不再是线性的发展,拉平的时空让我们可以同时反思历史和当下。展览中,不少当代艺术家将为本次展览重新创作作品,这些创作动机的来源都是从文物和叙事中所获得的思考。作为展览结尾,也就是故事的结局,我们将采取开放式的方式,让当下更具争议的科学技术融入到作品之中,使得观看者能够获得完全不同的尾声感受,这将是一次大胆的策展尝试。

此外,本次展览还将重点放在观者的参与性上,从展览的前期筹备到最后展览期间的一系列活动,作为普通公众都将有途径参与到展览的策划和抒写当中。这不是一次学术界自娱自乐的艺术项目,它更多的是吸取第一次跨界展的经验,让观者成为观看的第一视角,让展览更具贴合公众的理解视角。

yQfTk27Ak23a2HWSeg1C5ns0FE46KbbVPGbFcqVm.png

项目背景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一直以来都在尝试拓展博物馆文化传播的视野与边界,寻求新的途径将历史和当下发生紧密联系,在梳理自身博物馆发展方向的同时,采取开放态度,勇于实验跨知识、跨学术、跨媒介、跨文化领域的研究、展示合作。通过一系列新的项目推动博物馆不断更新的自我意识,面向大众持续保持自身活力,成为新型发展的文化机构。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一直以来的宗旨在于促进媒体技术开发,推动当代艺术实验,从媒体中发掘创意,从技术中发显人文;以媒体实验、艺术创作、文化研究、策展实践四维互动的教育格局,在国际平台上推动当代艺术的跨学科研究和跨领域实践。学院直面当代媒介技术变革与文化语境变迁,应对世界视觉文化的发展势态和创意文化的发展需求,涵盖实验影像、虚拟现实、互动装置、多媒体展演、图像与视觉文化研究、复合造型与观念研究、空间多媒体与社会学研究等多个专业领域。

“当代艺术@博物馆系列展览”项目就是秉持在这样的目的之下由双方共同策划发起的。博物馆的文化研究是面对历史之物塑造各种文化的此在,并指向未来的可能。当代艺术的知识结构则是面对当下的社会思想,进行自我审视与反思,将此刻作为链接历史和未来的重要时间。我们将博物馆和当代艺术展览跨界合作在一起,是用此刻的社会思想激活历史之物的叙述,让历史之物的厚重文化成果来支撑当下的活跃思想,艺术在两者间相互传递,相互补充,释放更多的可能性给观众。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通过策展理念来表达呈现完整的文化面貌。

项目首展“女神的装备”,通过“女神/装备”来讨论“女性”历史身份和文化认同。展览于 2018年9月8日至11月18日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举办,共联合12家博物收藏单位和个人、21位艺术家,展出98组/120件文物藏品、23组/73件艺术品。

ATIfJoncpTHCblFdm21u3lMUML9xSYeqPDyO3ROj.png

“女神/装备”展览回顾

G3KDNjCc87WiqQSpOBqxvpDB1D2KHdP4PZ0YkDdm.jpg

“女神/装备”线上展厅

(责任编辑:邹萍)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