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AAC艺术中国月度观察报告之年度艺术家:沈烈毅
2020-06-12 09:47:04 未知
2019年10月AAC艺术中国月度观察报告之年度艺术家:沈烈毅
重要艺术活动
《“看不见”的跷跷板——沈烈毅个展》于2019年10月09日在上海腾飞大厦成功举办。
沈烈毅是一位善用材料的雕塑家。他将树材、石块、雨滴、涟漪、水流等许多与我们的日常经验相合的事物用特别凝练的方式固定起来,变成时间的结晶——瞬间即永恒。这种提炼的能力并非人人都有,它来自于艺术家敏锐的捕捉和天赋。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李小山曾这样评价:“观赏沈烈毅的作品时,一种叫做韵味的东西会充溢你的内心。”这是一种极简的东方意境的审美。
本展将呈现艺术家的近20件作品,是对其艺术创作的一次集中展示。本次展览也是上海腾飞大厦改建后重新开业的重要活动之一,通过人文艺术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打造活力社群。
沈烈毅不装,和他相处不累,这也是他的作品给人的感觉。这种不装和不累,来自于他的包容和通透,也因为他能够把复杂的事情和道理融会贯通到具体的视觉形式和材料上去,能够用简单易懂的艺术话语表达各种“大道理”,但不流于说教,不故弄玄虚,不故作高深。
受跷跷板的英文“see-saw”启发,沈烈毅做了这样一种充满悖论的跷跷板:用实体的墙、镜子、芦苇以及其他各种方式阻隔视线,玩跷跷板的双方相互几乎看不见自己的玩伴。展览标题“‘看不见’的跷跷板”,正是源于该系列作品。
沈烈毅刻意制造了目光交流的障碍,但玩跷跷板的双方在看不见对方的情况下,需要通过更好的沟通来达成合作,因此他的跷跷板在实际上又打破了阻隔着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无形的墙,即以筑墙的方式打破墙,颇有以毒攻毒的意味。
沈烈毅认为,人的处境始终是一个永恒的问题,艺术家应该致力于呈现以及回应人的处境,他还倾向于以游戏的方式加以回应,正如《跷跷板》系列所表现的。
他也认为,艺术家不应把自己看得太高,就当自己是个手艺人;艺术品应该是可以为人所用、可以触摸的实用品,他希望让艺术品回到生活,甚至是可以坐在屁股下面的普通物品,如《美术馆》系列等。
他还认为,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是人类的共同命运,艺术家所有的描述都不可能比自然更丰富。所以,他的作品不只甘于屈居屁股之下,也能把人们的视线引向最深邃的宇宙,如《天空》系列等,以最日常最寻常的物什向人们呈现了通常被视而不见的虚空,呈现了宇宙之厚重、宏伟和浩渺。
沈烈毅的作品总能以最柔软的姿势贴近公众,以最谦卑的心态面对自然,以最轻松的方式回应人生,2019年10月9日在上海腾飞大厦开幕的沈烈毅个展《“看不见”的跷跷板》,就是对其创作的一次集中呈现,该展览也是腾飞大厦改建后重新开业的重要活动之一。在跷跷板一高一低的运动中,在摇摆变换的视线中,也许正如沈烈毅所一贯主张的,让艺术充当一个触发者,触发人们思考自身的现实处境,并与之展开游戏和互动,从而获得属于自己的答案。
艺术家简介
沈烈毅,男,1969年生于杭州,1995年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现为中国雕塑学会理事、浙江省雕塑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副院长。
展览作品
《跷跷板·镜》
《天梯》 / 高 1200cm / 木/ 2019
《天梯Ⅱ》 / 高 100cm / 龙柳 / 2019
《凭阑》/ 180 x 70 x 45cm / 花岗石 / 2014
《静水流石》 / 380 x 100 x 42cm / 木&石 / 2015
《天空-卫生纸》/ 尺寸可变 / 卫生纸&铁&支架 / 2016
《雨》/ 110 x 50 x 80cm / 花岗石/ 2016
《跷跷板·晃》
《跷跷板Ⅱ》
《跷跷板·墙Ⅱ》
(责任编辑: 谭维[已离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