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情日记:工作室中的艺术家 ——李晓宇
2020-06-15 13:58:54 未知
邓荀月&李晓宇
(Q&A)
第六十期艺术家访谈:李晓宇
李晓宇简介
请输入
李晓宇1979年生于辽宁,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国肖像画协会会员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绘画系油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98年毕业于中央美院附中
2001年参加英国格拉斯哥艺术学院院长—琼斯教授素描训练班
2002年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系第一画室,获学士学位
2005年于中央美院油画系第一画室攻读硕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2013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Q:人类的文明史,实际上就是不断与自热抗争、与灾难抗争的历史,您觉得艺术家该怎样在作品中表达灾难给人类带来的痛苦以及启示?
A:画家作为社会的一份子,虽然对于灾难和疫情非常无力,但是对于人类文明的传递一直起着积极的作用,这种作用在于记录,也在于总结情感,发表感受,并给予后代以启示,这在历史上是多个艺术家印证过的,比方说席勒的作品传达出的力量,只有在经历疫情的时候,才有那么动人感受。
Q:一切值得的记忆的东西都是源于或痛苦、或美好的经历。在无情的“疫情”期间,您认为生活中有哪些美好的人和事令你感动?
A:人生经历都会很有意思,大的公共事件对于每个人都会又影响和和决定走向,这也是命运,例如:疫情会影响经济,影响就业率。我在大学工作,就很明显地感受到毕业生的一些列毕业创作,展示,不能完整,就业困难。这都是命运不可为,人的无力。在这次中国最早面对疫情的一些列国家政策之下,让我感受到了中国的强大和人民的自律,安全感油然而生。这对于这些年国际一体化形势下,每个人都有了很大国际视野的情况下,对于内心是一个很清大的冲击。回顾看来,最让我感动的是每次看到支援医生在圆满完成任务,离开湖北回到家乡,受到英雄般的礼遇的,我都由然感动,他们值得拥有这样的礼遇。
Q: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麦克白》等巨著,均是在当时瘟疫流行的情况下完成的。正是极大的痛苦或灾难成就出伟大的作品,您是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A:这个问题我在第一个问题里就谈到过,艺术家记录总结情感发表感受,并给予后代以启示。每个人在不同时代鉴证历史,必然会激发艺术家的创作,产生流传的名作。艺术家喜欢独立思考加上个人经历,在创作出的一些作品的时候也会有预言的作用出现。比如说我近两年创作的部分作品,是基于生活环境的喧嚣繁忙之下,对于人孤独封闭的一些思考。创作的大多是回避人正面肖像,对于独处空间极度孤独的人性自问。今年全球疫情,与大家居家隔离的大多情况不谋而合,虽然一种是我主动寻求出得画面,而人现如今客观被动的尽可能独处现实。在如今看来,是一种偶然么?还是一种循环和必然?这很有意思的课题
Q:近期著名艺术家大卫·霍克尼在他法国北部诺曼底的工作室发布了一幅新作品:《田野里的水仙花》,令人振奋的是作品标题:“请记住,疫情不能取消春天”!您个人对“疫情”过后艺术的春天如何理解?
A:疫情肯定会过去,现代科技,生物化学肯定能解决生存问题,这是客观意义上的春天必然会来到。艺术在人类文明史上存在于各个阶段,可能会消沉,但从未消亡。我个人对于“艺术的春天”辩证地理解,必然会激发出一些艺术家的好作品留史,至于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我目前也持保留意见,这也要让时间和实践来检验。
Q:如果“疫情”对您全年的创作、展览、交流活动计划有影响的话,您怎样应对这样的影响?
A:艺术家创作过程是个人化比较强,受影响比较小的,我想每个画家都能找到方式创作,而且还是一个很好的沉淀时光。艺术作品需要看原作,现场感受是艺术的根本,人与作品之间的互动交流活动必然会受到影响,但是现在的云端展览其实也有着很大的受众群,传影响不比现场展览的差。但是我想这种疫情情况不会太持久,一切还是会都会慢慢回到本质上来,艺术的传播特点和现场展览一定会恢复,我觉得这段时间就安心持续创作,厚积等待薄发即可。
Q:“疫情”会对人的情绪造成一定的干扰,您的艺术创作也同样受到影响了吗?在您居家期间做了哪些排除干扰的尝试来确保正常的创作状态?
A:我个人没有受到什么情绪干扰,因为经历过2003 年的非典疫情,一直也比较乐观看待这次疫情。陪伴父母安静过好年,画些家人,猛然发现上次安静的在家里画他们,居然就是2003年研究生经历非典期间,时间走得太快,客观上让大家都沉淀一下。此外,利用这段时间完善自己平时积压的书稿和论文,这也是一种收获。创作上一直有正在进行中的和计划的作品,正常节奏完成。
Q:欧洲杯赛已经把明年的赛事依旧定为“2020”,您在“疫情”以后会给自己的时间设定暂停键吗?那时您最想做的是什么?
A:我比较唯物,个人认为“暂停键”不是我认同的,时间必然在流逝,这对于所有人都是公平存在的,主观上都该接受现在的人类社会稍停滞过程,但是时间依然消逝。就像我的一张画的名称就是《消逝》。疫情结束,我希望的还是能正常运转起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参加展览活动,交流活动,人面对面产生的情感沟通,这些不是隔着屏幕就可以产生的。现代社会本身就人情冷漠淡泊,疫情客观上更是拉开了人和人,国与国之间的距离,这也是我这阶段创作一直在探讨的孤寂的情绪。
Q: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艺术的社会功能与精神慰藉的作用是怎样的?
A:艺术的社会功能前几个问题中我都有谈到过,不再赘述,个人觉得艺术毕竟是形而上的,能理解,并需要艺术品来滋养的人群,毕竟是社会金字塔中上部分人群。底层人民面对的他们能看到的不一定属于艺术品,也属于精神慰藉,而是社会宣传,艺术品对于他们并不是必需品,生存更重要。悲观地说,我觉得艺术品的精神慰藉的作用有限,存在即合理,各取所需吧。
Q:无论人类经历的哪个阶段,艺术家及艺术作品都是富有时代气息的,您的创作与“疫情”之前相比,有明显变化吗?
A:时代气息必然存在每个艺术家作品当中,这是是自然而然的,我的创作一直相对个人化,但是考虑的问题的一直是绘画的本体问题和人性本身的问题,这些问题放在任何时代都可以共通,我觉得个人创作上暂时还在延续之前的创作思路,没有特别大的转向。
Q:作家理查德·弗兰克兰说:“当你有了艺术的时候,你就有了声音,你便自由,当你有了自由,你就有责任。”您如何理解艺术的责任?
A:这句话说的很有道理,艺术品在社会传播就会造成影响,我是典型的学院培养出来的画家,我怕的学习经历和导师给予我对于创作的态度影响是:艺术很自由,但是也有品质高低标准,我所奉行的标准是典雅、含蓄、高级且具有“隐喻”性。这个标准不是唯一,但是每个艺术家都应该自身具备的比较好基本素质,作品可以具有“批判性”,但是要高级,给社会好的影响和启迪。
Q:能谈一谈您目前正在创作的灵感来源是什么吗?
A:总的来说,我是一个以描绘人物为主的画家,从肖像类型到近期的人在环境中创作,主线一直在探讨人和现实的关系,这些都是生活现实并有感而发的。虽然不是宏观巨制,但是我关注的人和人,人和环境之间的情感,都具有共性,我希望是每个观者都能体会的,并且自身都具有的某种细腻情感的表述,都能产生共鸣。过去两年我往返美国驻留时间比较多,在来回的空间变化生活实践中,人客观上情感的孤独感和人现实社会中的喧嚣的反差,这种情感具有私密性,且每个人都具有,这部分创作还会延续一段时间。除此之外,我还接受国家大剧院的一些邀请,在为其定制一些符合我的创作思路的,相关音乐的一些题材创作,很高兴国家大剧院能认可我的创作方向,这种定制进行得很顺畅,希望也会有好的作品产生。
展览
2019 “行进的灰色”个展。(北京798作者画廊)
2018 《午后》等参加第四届“经典与传承”全国中青年写实绘画名家作品邀请展。(宁波美术馆)
2017 《This moment》参加“文化部全国优秀青年艺术家作品展”。(北京炎黄美术馆)
2017 《明眸》等第三届“经典与传承”全国中青年写实绘画名家作品邀请展。获优秀奖(宁波美术馆)
2017 “小宁芙”个展。(北京798作者画廊)
2017 “绘画本体研究展”(重庆)
2016 《弗拉门戈》系列参加“内省与外拓“学院版画邀请展。(北京)
2016 《This moment》“北京,北京”中国当代青年写实油画名家作品邀请展。(北京)
2016 《思》美国肖像画协会第十八届国际大奖赛优秀奖。(美国 华盛顿)
2016 《红妆》《红头绳》第二届“经典与传承”全国中青年写实绘画名家作品邀请展。
2016 “原绘”-绘画本体研究展。(北京)
2014 《迷失》(lost)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油画)”(杭州)
2013 油画《这一刻》参加 "Chinese Now" Contemporary Portraits(美国密歇根)
2011 油画《对望》入选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油画),北京中国美术馆
2009 油画《花样年华》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油画)”,武汉
2008 油画《花样年华》入选“数风流人物”2008中国百家金陵画展(油画)中国美术馆
2008 油画《咖啡馆》入选第二届“时代精神”-全国油画作品展, 获优秀奖 北京
2008 油画《战地黄花》入选第3届全国青年美展,中国美术馆
2007 油画《虔诚》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时代精神-全国人物肖像油画作品展,北京
2005 《小z肖像》第三届中韩国际现代美术交流展获佳作奖(韩国.大邱)
(责任编辑:杨红柳[已离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