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AAC艺术中国月度观察报告之年度青年艺术家:张云垚
2020-06-15 14:46:31 未知
2019年10月AAC艺术中国月度观察报告之年度青年艺术家:张云垚
重要艺术活动:
继2017年之后,张云垚将带来他的最新个展“出神殿” 于2019年10月30日在乔空间开幕。
近两年,张云垚对于自己的创作在观念和画面之间可以展开的区间有了越来越清晰的意识。这种意识一方面来自于更适切的母题,也就是对于身体意象的研究和反复描绘;另一方面则来自于他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对于毛毡这一特殊材料的把握——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还包括方法论和观念层面上的自觉。选择毛毡作为画布,从起点处就决定了张云垚所必须“履行”的一种不可逆的绘画方式,以及对每一处细节的严格执行和强力控制。这显然是一个程序执行大于诗性表现的过程,也就是张云垚自己所说的“反绘画”的绘画过程——他不是用线条和笔触去“表现”形体,而是像绘制地图一样,用描摹和填绘的方式来完成画面。如果说那种充盈着笔触的能量、表现力和肉身快感的绘画过程是一种激情和疼痛的隐喻,张云垚的“绘画”过程则是冷静而“无痛”的,它似乎屏蔽了直接性和身体意识所带来的官能刺激,将绘画的感官隐喻关闭在休眠状态里。
这一“反绘画”的观念野心,却在画面上呈现为另一种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面貌。“大写”的绘画和具体的画面之间相错位的地带,在张云垚的绘画中有着自身的合理性。它甚至恰恰构成了作品内部真正令人感兴趣的微妙地带。画面所提供的观感完全不像其背后的观念机制那样“无情”(apathie)和失感,正相反,它们是异常官能的。作为画家,张云垚对于光泽度的微妙变化及其所引发的心理感受有着极高的敏感度,以至于他的画面中常常出现一种泛着银光的黑色,这种光泽在近切处显示为饱满而色阶丰富的颗粒,唤起极强的触觉体验,而在图像整体上,则表现为一种带有影像光泽和皮肤质感的语言。不同于绘画过程所强调的无感状态,这些画面仿佛正是要挑逗起一种光泽召唤之下的官能体验,一种在皮肤的近切处才能爆发的感官震颤。
是在这个层面上,可以说张云垚的作品又恰恰不是“反绘画”的。否定的观念和行为在这里经历了一个折返的瞬间、在作品内部构成了让感官经验可供回旋并重新释放的层次。对张云垚来说,他在他的作品中所要求的官能体验和那种纵深意义上的快感,是在非“无作”(désœuvrement)的层面上所不能达到的。他必须要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抑制和延迟,才能进一步将对绘画的体验上升到另一种高度和强度。这一悬置和折返的地带,非常接近于巴塔耶在分析萨德的文本时所强调的“无感觉的瞬间”、一个通过“无情”和“无感觉”来反证个体存在的真实瞬间、一种通过悬停而被体验到的“上升”。这一接近于宗教体验的时刻,标示着官能的至上体验、一个只有通过自我的“出离”或者说“出神”(extasy)才能获得的强体验的瞬间。它指向更高级的身体与官能经验、一种异质的、绽出的时间性。如果说张云垚的绘画并不是通过直接表达的路径,而是通过否定和悬置绘画的感官隐喻来寻求绘画在本体意义上的形而上的经验,这一创作本身就是一个“出神”的瞬间、一个带有迂回路径的反思性结构。所谓“反绘画”,既是对绘画的出离,也是对绘画的返回。
艺术家简介:
张云垚(生于1985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绘画专业(2007年)。他以毛毡作为绘画的媒介支撑探索不定意义的情绪与欲望表达。其作品曾在chi K11美术馆(上海,2016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15年)、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2013年)等艺术机构展出。他的个展包括“皮肤 手势 身体”(东画廊,上海,2017年),“希冀之外,畏惧之外”(贝浩登,香港,2017年)、“晚祷之后”(东画廊,上海,2015年)、“触点”(01100001画廊,北京,2013年)、“醚境”(东画廊,上海,2013年)、“悖论盒子”(东画廊,上海,2011年)等。
展览作品:
形体习作(系列:无系列作品), 2019 绘画, 石墨色粉毛毡, 2000x2700mm
形体习作(系列:无系列作品), 2019 绘画, 石墨毛毡, 3050x2300mm
R II(系列:无系列作品), 2019 绘画, 石墨毛毡, 515x665x(含框)mm
展览现场
(责任编辑: 谭维[已离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