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王璜生新作《风之痕》亮相广州: 营造警讯意象与危机美学

2020-06-22 21:22:31 未知

王璜生最新系列作品《风之痕》,近日在广州尚榕美术首次亮相。此次展出的《风之痕》作品主要是动态影像和摄影两个部分,这是王璜生继2019年创作的《呼/吸》影像作品后,今年春夏疫情期间在北京及广州野外与工作室创作的新系列作品。

他这一系列作品尝试着将绘画创作与多种艺术表现媒介及手法综合交叉运用,构成作品、视觉、心理、空间、时间等之间新的关系及多种新的可能性。在王璜生的作品中一直充斥着对生命的关注,面对历史,面对社会,抒发着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之于生命等之间关系的感怀,尤其在全球面临严峻疫情的当下,更传达着一种观念:生命或许非常脆弱无常,但也有着自己独特自在之美。“我用纱布,用水墨与颜色,用拓印等方式,以及不同特殊的媒介材质,将这样像风一样的生命之‘痕’记录下来。可能是伤痕,也可能是痕迹,也可能是种种的记忆之痕。风吹过,留下微微的痕,也带走曾经的痕。”(王璜生)

rRdVyepr9cqmbPzpueQDtTydZBsdFT72poK3sZbm.jpg

《风之痕》系列通过色彩的隐喻和空间的创造,在保留传统超然韵味的基础上注入当代艺术表现方式,行云流水的抽象块面及斑驳凝重的拓痕印记,让生命的痕迹跃于观者眼前,画面中的流动与诗意既意味着艺术家过往的生命之“痕”,也喻示着作品在观者心中的留痕,这些或轻盈或沉重的痕迹最终随风恣意飘逸,相互交织却又难以消逝。《风之痕》以“对生命的思考”为魂,实验性地在生命的沉重与轻盈两种状态间为感知过程留白。

XHvI4zfZggMTzZyanPaTGyh3Io8Fg3sBEH6U3Gih.jpg

在王璜生上一个影像视频作品《呼/吸》发布时,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教授对其评价:“令人触目惊心,充满了视听的震撼力!作品与疫情的处境如此切题,但在表达上运用了叩击感知的元素:急促的呼吸声直逼人心,氧气瓶象征着救赎,他自己敲击氧气瓶的行为如同驱疫的仪式……作品在场景和动态的剪辑上丝丝入扣,在光影和声音的混响上构成多声部节奏,结尾的钟声尤其富有意味,交织着生命的飘逝和生存的希望。”

WixfdLGf0hdijCOcCybvbuwA8yCUaOmsdY399kXO.jpg

新影像视频作品《风之痕》,运用真实与虚幻相交织的图像及音效,构成着迷茫、焦虑、痛楚、深长的视听场域,让观者在多维环境中体会和感悟生命的力量及无奈。纱布红色拓印肌理、飘动不安的图像,悠沉的长号、清脆的铃铛、急促的心脏监测仪的声效,刺激观者对生命本身展开追问,从视觉上唤起一种无法定义的、虚空的审美体验,触动着危机时代的美学和思想表达。复旦大学顾铮教授评论称:“随风飘动的纱布带子,上面沾满了‘血迹’。它们的飘扬,似乎也将与身体相关的某种气味与气息散发开去,并且充满在了现实的空间里。当无从阻挡的死亡成为了不可回避的一种现实时,那飘动的‘血迹’,以其动荡的振幅与气味的扩散,在提示一种无法命名的危惧与恐怖。经此大疫,我们需要时时面对的危机意象,竟然是无所不在的却又时时感受到其存在的不可见之‘菌’。而王璜生以影像、摄影等综合表现方式,让我们联想到这种不可见的威胁在现实存在。如果说细菌是不可见的,那么不可见的恐怖意味着什么?而对不可挽回的逝去,这样的意象既让人联想到招魂的旌幡,同时也在强调记忆的不可或缺”。因此,“王璜生的作品在转换和强化中表现着生命痛楚、不安与紧张,营造出生命生生不息却又时时危急的警讯意象”。

UWuaj3oG34hrksPiDmTGju6uxFL1fBObsiusa5Jk.jpg

王璜生《风之痕》系列作品以及《呼/吸》视频、装置作品将在上海龙美术馆“王璜生:呼/吸”展览(2020年8月1日至9月26日)及德国哈根奥斯特豪斯美术馆“王璜生:呼/吸”展览(2020年8月15日至9月22日)上展出。

OvSsPdb3up035LVvYWNUjRGcqH1ibAeAhRvrO9wR.jpg

王璜生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主任。艺术作品为中国美术馆、英国国家博物馆、英国V&A博物馆、牛津阿斯莫林博物馆、意大利乌菲齐博物馆等公共机构收藏。

(责任编辑:江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