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12月AAC艺术中国月度观察报告之策展人:杨超、刘淳
2020-07-01 09:18:59 未知
杨超
刘淳
策展人简介:
杨超,出生于1964年,1988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现任西安美术馆馆长。
艺术批评家,策展人,曾任《黄河》杂志社社长。
艺术活动:
2019年12月28日下午五点,“城墙之外——2019西安美术馆开馆十周年特别邀请展/西安美术馆十周年文献展”于西安美术馆隆重开幕。本次展览展出方力钧、何多苓、周春芽、顾长卫、庞茂琨、丁乙、薛松、范勃、方少华、俸正杰、郭伟、缪晓春、艾轩、闫平、忻东旺、杨千、郭晋、俸正泉、邢丹文、邱光平、王艺、魏光庆、王易罡、翁云鹏、贺丹、胡武功、潘科、杨锋、武小川、侯拙吾、何军、郭志刚、孙蛮、邵泳、王风华35位国内顶级艺术家的80余件作品,媒介涵括架上绘画、装置、影像、雕塑等。
策展理念:
本次展览的35位艺术家,是和西安美术馆在十年间有紧密合作的艺术家,按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术发展历史的脉络,对35位艺术家作品进行呈现,也代表了西安美术馆十年来的艺术立场,“许多优秀的作品既表达了对人的生存现状的关注,同时又维护了最基本的价值目标的承诺。”
“西安是国际化大城市,不能只有秧歌、腰鼓、秦腔、华阴老腔。美术界不能老靠文物、民间美术、长安画派撑门面,必须有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那就是具有探索精神的当代艺术。”彭德先生一直是西安美术馆的坚定支持者和学术顾问,“三年不下楼”的他在十年前被杨超馆长力邀“请下楼”之时,便关注和介入着美术馆的发展,他表示:西安美术馆正是清醒认识了这个问题,才大力推介面向当下、面向未来的艺术,才会引起美术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著名艺术家范勃先生与大家一同见证西安美术馆开馆10周年这一特殊时刻。对于“城墙之外”的主题,他很感兴趣:“城墙”作为展览主题的关键词,在西安美术馆举办的展览中有了几次延续。“城墙”在这里有多重含义,它既代表西安千年的文化传统,同时可能也意味着一种“隔绝”,一种“障碍”。在现当下如何应对传统与当代,继承与发展,本土化与全球化等等问题的诸多挑战。西安美术馆肩负着这样的历史责任和文化担当不断前行,以顽强的毅力穿越“城墙”,积极介入城市艺术生态建构,参与城市的文化建设,让当代艺术由此进入公共空间、回归社会生活。
“如果没有西安美术馆,西安的很多当代艺术展览是不可能落地的。西安市民在对当代艺术模糊状态的情况下,西安美术给人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介绍当代艺术的平台。”西安美院副院长、当代艺术家贺丹教授则这样评价。
方力鈞、丁乙等当代艺术家和西安美术馆合作了多年,这次方力鈞带来了自己的大型版画,丁乙也带来自己的代表作。他们都曾和西安美术馆密切合作,“西安美术馆不仅仅是对西安当代艺术生态圈的推动,也放眼世界,有更多的外地和国际艺术交流,它虽然是在立足西安,但实际上跟整个中国的当代艺术的命运和艺术家都有广泛的联系。”丁乙表示西部有这样一个美术馆十分珍贵和必要。
展览现场
(责任编辑:吴雨莲)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