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新世纪的定位——鲁迅美术学院附中教学体系的思考

2020-07-02 13:42:31 马书林 

  20 世纪50 年代初,鲁迅美术学院附中建立。当时,我国的美术教育“是从苏联引进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和徐悲鸿学派为代表的写实主义美术教育融合为一,构成新阶段美术的根基”的时代,附中以向本院输送生源为办学宗旨,自然地纳入当时以苏式美术教学为主流的模式中。尽管当时模式单一,但毕竟在学院模式的格局中,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较为系统的教学体系,为附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80 年代,鲁美附中停招,成为鲁美人新的遗憾。令人欣慰的是,国内其他美院附中并未间断,并伴随着美术界逐步多元化的步伐,飞速发展,积累了可贵的经验与教训。

  鲁美附中在经历以上几度起落后,在90 年代末,又再度恢复。重建之日,已为世纪岁尾,对附中教学体系的重新定位势在必行。80 年代以来,国门大开,西方现代美术思潮蜂拥而入,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使得艺术的发展渐入多元势态。相继出现的“伤痕美术”“乡土写实美术”“85 新潮观念美术”“新生代艺术”“89 后现代艺术”“装置艺术潮”,以及各种“观念美术”现象,使美术界步入多元并存的艺术格局。另外,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美术学院中增设多种设计新学科,以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并显现各院校间竞争态势。环境艺术、壁画艺术、装潢艺术、造型设计艺术、服装设计艺术等设计学科,随着设计手段、设计材料等的不断更新,设计理论也在快节奏演变。面对这多元化美术思潮交错、多元化设计理念汇集的新年代,美院附中新的教学体系的建构,附中如何与本科衔接,附中、本科、研究生三位一体的金字塔式的教育体系的建立,附中能否在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中真正起到美术教育基石作用,附中教学大纲能否培育出新世纪所需求的美术人才,以及附中的教学体系、学制、师资、生源、管理等问题,是全国各美院附中共同面临的时代课题。

  面对新世纪鲁美附中的培养目标

  其一,将担负起向鲁迅美术学院及各艺术院校本科部输送合格后备生的任务。

  其二,将面向高职院校及大专类艺术院校输送专科人才。

  其三,将直接面向社会输送中等职业美术专门人才。

  美院附中无论为上述的哪一方面培养人才,都将面对21 世纪的新形势而开展工作。因此,定位方向应该是把学生培养成为视域开阔,专业基础扎实,文化底蕴丰富,并具有计算机能力与外语能力的知识型、复合型的新型美术人才;应该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鲜明的艺术个性、强烈的创新意识的新型人才。

  建立三位一体的美术教育体系

  事实上,我国美术教育已经具有三个层面:附中(基础教育)、本科(高等专门教育)、研究生(精尖层次教育)。但我们应该看到在各美术院校实际办学中,三种教育存在着严重的断层(断层之因很复杂),并未真正建立起三位一体的美术教育体系。三者之间各自为政,貌合神离的现象十分严重。尤其是附中与本科层面上对接不畅的问题更为明显。关于这一点,我在与中央美院附中校长高天雄先生、副校长韩宁先生,中国美院附中校长施绍辰先生共同讨论中一致认为,这是一个需要解决而又难于解决的问题(并非附中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

  中央美院附中、中国美院附中均系文化部直属院校。建校历史长,有优秀的教师队伍、成熟的办学经验、规范的教学体系。应该说培养出的学生质量是较高的。但附中学生升入本科后,教师们的反馈并非特别良好。寻其根由,症结有二:一是附中与本院招生规模严重失调,规模上无法对接。二是由于招生规模的比例失调导致教学大纲也无法衔接。两所附中每年招生规模在40-80名左右(1998 年以前),每年升入本科的人数约占毕业生的70%-80%,即30 - 60 名左右。而学院每年招生规模在100 -170 名左右。其中附中每年升入本科的人数,仅占本院招生人数的1/4 或1/3 左右,因此本科教育只能根据面向普高招来的学生设置专业基础课程,这样对附中升上来的学生即存在着严重的重复教学现象。附中学生们在附中学习期间已修完基础课程,进入本科后,又要重新学习一遍,导致对课题对象缺乏描绘的激情,也就自然产生对教师授课的排斥与抵触心理。来自学生非主观因素产生的情绪,导致学习中的惰性心理的产生,使本科任课教师对附中上来的学生产生厌烦心理,甚至有的教师怀疑附中是否有继续办下去的必要。而实际上,在附中接受规范的教学、系统的训练、全方位培养的学生,与社会普招上来的学生是无法相提并论的。附中非但不可缩减或停办,反而应该创造条件加大投入,扩大规模,调整方向,修改大纲,填充内涵,使其纳入三位一体的美术教学体系。客观地说,全国美术院校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均未建立。至少到目前为止,全国各美院尚未见到一个具有示范性的三位一体的美术教育的例证,其实这是亟待美院附中探索的发展道路,这也是有待于今日多元格局中,确立教育体系定位,关系到美院面对21

  世纪办出特色,以及培养出21 世纪所需的一流美术人才的关键。建立三位一体的美术教育体系,在附中与本院的良性对接、生源对接等。几个关键问题中,最重要的是使附中的教学体系真正纳入本院的教学体系。

  若想解决好本院对接的问题,具有前瞻性的解决办法有:

  其一,扩大附中招生规模,提供充足的生源,满足学院招生的需求。若本院每年的招生规模为200 -300 名,那么附中每年的招生规模就应为300 -名。本科与附中招生比例应在1:1.2 以上。如不能达到这个比例,就很难谈及二者在教学体系上的真正对接。否则,从根本上无法改变本科招生的整体水平。由此看来,附中的招生规模是建立附中、本科、研究生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的前提,是保证本科可宽泛选择优秀生源的基础,也是附中与本科能否在教学体系上真正衔接良好的可能条件。在这一点上,重建的鲁美附中已初步得到实现(1998 年首批招生248 名,1999 年招生260 名,2000 年预计招生360 人,校园可容纳1500 名学生)。这是很值得我们鲁美人欣慰的。

  其二,附中教学大纲应与本科教学大纲一并设定,使附中的教学大纲真正纳入本科及研究生的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并使其规范化、有序化。鲁美附中在制定教学大纲之时,由附中与本院学术委员会共同参与制定,基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为附中的有序化教学奠定了良性基础。

  在制定附中教学大纲中,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其一,为保持学院在全国美术院校中居领先地位的办学特色(鲁迅美术学院在国内外以写实基本功扎实而著称),附中专业基础的教学中,坚持对学生进行严格而扎实的基本功训练的办学方向不变,注重对学生准确描绘物象能力的培养,仍确定为专业基础教学的核心。

  其二,视学院的学科增设,专业结构调整,基础学科、应用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渗透互补,视教学体系上的汰旧布新的战略计划的实施,视学院在办学中的传统的结构重组动态走向,为附中教学体系定位在围绕学院各学科专业教学的共性基础。探索一条适用于我院各学科需求,符合我院各学科发展,面向新世纪的鲁美附中教学之路,并使教学定位、教学模式、教学体系逐步趋于完善。

  其三,必须看到我们处在即将步入新世纪的特殊年代,我国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美学观念悄然发生着变化。绘画本体与设计领域之间的界限由于西方美术思潮冲击而变得越来越模糊。我们感悟到“每个时期的文明必然产生出它特有的艺术,而且是无法重复的”。在特定的时期中,必须找准附中与学院、附中与其他美院附中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关系的准确定位。一方面既不能固守于附中始建期苏式办学之道,传统写实基础“模拟再现”的艺术原则,避免将青少年的艺术灵性毁灭于萌动期。另一方面更不可被时髦的“前卫”艺术思潮所左右,我们必须正确引导启发学生们的艺术天性,释放于我们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框架的限定之中。随波逐流将会使附中的艺术教育被信息时代的大潮所吞没。吸收我院教学传统遗产中有益于今日教学的经验,同时转变观念,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也是我们在教学体系定位上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四,加大速写作业量,注重培养学生们热爱生活的美德。养成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在无垠的天地间积累人生认识,感悟大千世界,充分展现个性意识。青少年“敏感而可塑的心灵总是最先触摸到时代跳动的脉搏和社会前进的节奏”。速写,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直面人生的鲜活心态,同时还可以调节他们对于课堂上长期作业的厌倦心理,这也是避免日后附中培养出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美术后备生生源的有效方法之一。

  其五,适应时代,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求。视学院设计学科的发展,在附中教学中注入先进的科技内涵。如今世界艺术设计已步入市场,增设计算机操作基础、设计基础课程,强化学生们对信息时代高科技手段在美术与设计领域的应用。为能熟练掌握运用计算机来丰富美术创作、视觉传达语言,开拓设计新的领域,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六,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素质培养包括体能、性格、气质、能力、知识、品质、观察力、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等许多方面的培养,但对附中学生的素质的培养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附中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转型的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若忽视了对素质的培养,将会使刚刚步入艺术人生的学子留下终生的遗憾。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能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此话具有前瞻性,对艺术家同样适用。一个成功的艺术家,都是具有强烈创造意识的。追溯历史,任何一位艺术家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他们的艺术天赋和敏锐的观察力、感受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和良好的创造意识。没有创造能力的艺术家必然是没有前途的艺术家。

  其七,加大文化课比重,唤起学生们对文化课的重视。附中教学大纲中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比例设定为1:1。目的是使学生树立文化课与专业课无主无次、同等重要的概念。附中几乎开设了普通高中的所有课程,这对于学生压力是很大的,但注重文化知识的培养,是培养出艺术家的关键。艺术家哲学观、美学观的形成取决于文化品质的高下,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知道现代美术的本质特征是文化多元化,艺术作品的创造伴随着对文化历史与文化观念的革新,没有文化的艺术家创新是苍白无力的。文化底蕴丰厚事半功倍,文化底蕴轻薄事倍功半。人们常说的“功夫在画外”即指文化底蕴而言。学识渊博、修养全面是步入艺术巅峰的基石。

  总之,教学大纲的制定是鲁美附中办学思想的体现与办学方向的定位。我们在大纲制定中,强调了大纲的纲领性,体现了学院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特色、理论特色、学术特色,并注重了大纲的时代性、系统性、规范性,但大纲定位是否准确,尚有待于教学实践的检验。

  设想

  设想一:建立全封闭管理的教学模式。封闭的概念是学生全部住校,无特殊情况学生不允许走出校园,家长不允许探访,我称之为“美术部队”。封闭是为了便于管理,但绝不是与世隔绝,是让学生在封闭的空间中,敞开心灵。封闭是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广取博收,兼容中西,培养独立的人格、坚韧的精神和勇于创造的魂魄。

  封闭易于做到(已实现),敞开尚需努力。敞开的途径方法如下:

  建立现代化的图书馆,添置大量图书。

  建立动态图书阅览室。世界信息以网上阅读的方式使学生上网了解,增大学生的知识含量(已实现)。

  建立视听室。以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活跃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趣味性教学,启示学生共鸣心理。

  建立语言听力教室(已实现),以现代化手段进行外语教学。

  建立学术报告厅(正在装修),聘请国内外各界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观摩品评名家、名作、名片,拓宽学生视野。

  设想二:把好招生入学质量关,选择具有天赋而文化课素质较好的学苗进行培养,提高办学质量,将本院的招生重心逐步前移至附中层面。

  设想三:建立高职院(专科层面),附中可增设4+1 或3+2 的学制体系,使未能升入本科学习的学生也可分流到专科,增加办学活力,为21 世纪培养实用型美术专科人才。

  设想四:本院美术基础、设计基础是否可以全部在附中完成。缩减本院基础课程,甚至取消本院设计学科美术基础课程。使学生升入本科后直接进入设计领域深层次的学习。

  设想五: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包括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汇集聘任全国各美术院校的优秀毕业生,将各院校的学术思想带入鲁美附中,在各家学术思想的碰撞中,激活学术氛围。

  鲁美附中的恢复,实属重建,一个全新的校园,一个全新的构架,一个全新的体制,一个全新的教学体系,一条尚在探索的路程。

  附中教学体系的确立固然重要,但实现其教学体系中的设想,以达到各环节间的良性运转,并非只靠体系自身所能为之。如何提高办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尚需解决理顺教师、管理、组织、措施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古人云“在其位,谋其政”,身为复建后的鲁美附中首任校长,思绪万千,却难以条分缕析。作几个构想,以利于鲁美附中教学体系定位后的实施,仅作为对鲁美附中教学体系、办学宗旨的补充吧。

原载于《美苑》1999 年第4 期

(责任编辑:杨红柳[已离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