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一答:写景状物到非叙事性表现
2020-07-14 16:03:38 未知
“博雅精妙——中国国家画院学术日”
2019年11月28日
议题与问题答问节选(二)
问:山水画从写景状物到非叙事性表现是艺术类型还是艺术转型?
林容生:这个问题有四个关键词:
1.写景状物。写景状物就是一种客观描写真实地再现眼睛所见到的景和物,表现的是一种实景。在具体的画面上,是我们通常习惯视觉范畴之内所看到的一个景象,如有近景、中景、远景,有焦点、有透视关系,这是一种比较客观、具体的描写。今天主持人给我的三个问题,它们实际上有一定的关联性,前面探讨过具有主观理想色彩的情境和意境,或许不是一个真实的客观存在,但是同样还可以把它还原成一个可以叙事的具有实景的一种方式,是可以还原的。一个虚拟的情境,一种意境表达的空间,但是我们可以把它还原成现实的一种存在。我想这种画面应该也属于写景状物的画面。
▲扇面 NO.9
纸本水墨设色
27x60cm 2018
局部
▲扇面 NO.10
纸本水墨设色
27x60cm 2018
局部
2.非叙事性表达。非叙事性表达的方式应该是从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出现的一些表现方法借鉴引申过来的,画面以一种非客观存在的状态呈现,以想像和基于画面自身的结构方式、语言形式重组的时空关系,不是一种真实的存在空间,这种空间无法还原成一个自然空间的。如在座的老胡(应康)的画面就有点这个意思。前面大家提到他借鉴一些西方的绘画方式,东西方结合的绘画方式,实际上我们从老胡的画面上看到了这样一种表达方式。非叙事性表达所表现的不是真实的空间。在传统的中国画里事实上也有一些非叙事性表达的因素,我们知道传统山水画空间表达方式跟西方写实的风景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比如大家比较习惯的“三远法”,产生的空间也不是真实的眼睛可见可以还原的空间,只是所表现的程度不一样而言。因为近几年有很多中国画家开始在探索和实践这样一种创作方法,所以我们才会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
▲扇面 NO.11
纸本水墨设色
27x60cm 2018
局部
▲扇面 NO.12
纸本水墨设色
27x60cm 2018
局部
3.类型。我觉得不同的表现方法都可以认为是不同的类型,如工笔和写意是不同的类型,具象和抽象也是不同的类型,它们在相同的时空里同时存在,并且被创作者和欣赏者所认同、所接受,是一种静态的存在方式。它们同时可以作为不同的类型在艺术创作的门类或表现手法当中存在。
▲春雨初歇
纸本水墨设色
68x68cm 2016
局部
▲清风与归
纸本水墨设色
68x68cm 2017
局部
4.转型。转型是另外一个概念,转型是一种转换和变化,这种转换实际上取决于创作者的一种认同和需要,跟欣赏者没有关系,是因创作者的审美和创作方法发生了改变,转型才可能出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国画历史上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元代绘画在北宋“形似再现”终结之后的一个变革。北宋的绘画以“形似再现”作为一种主要的创作手法,包括山水画当中很多皴法的形成和完备,一开始是以呈现客观的自然为目标的。到了元代以后,这种情形发生了一些变化,笔法不仅仅作为一种客观呈现对象的方式而开始主张书法的抽象性概念。我们在郭熙《早春图》中可以看出,他用变化极为丰富的笔法来表现松树和岩石,整个空间的处理也很好地体现出云雾缥缈的客观气氛。而相反,在元代《富春山居图》中,黄公望试图消解这种画面的纵深感和空间感,他用婉转的笔法在画面上表现出三维空间中整体连贯性的动作,笔法中锋十分从容沉着,转折松灵自如,虚实枯润相融,体现了元代画家用这种书法性的笔法与真实的图像空间进行抗争,用笔法的风格和结构来阐述个人的意图和情感。这个变革是中国绘画史上很重要的一种转型。从北宋时期格物致知,用很写实的手法来表现对象,转换成用纯粹的艺术手段,就是书法用笔来体现绘画的诉求。从这个时候开始,文人画的笔墨不仅仅是决定了画面的风格,本身就是表现的内容,是审美的承载,所以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型。因而文人画的写意方式也成为中国绘画重要的类型。现在所讨论的非叙事性表达是否能够实现中国画创作和审美的一次转型,我想这是需要创作者的认识和实践认同来支撑,我不能作出一个结论性的叙述。它们到底是不同的类型还是可以实现转型,我想或许出现的是一种转型的过程,但是否能够实现这种认识和审美的改变,还是需要更多实践者来参与,才可能得到更多的认同。
▲春光
纸本水墨设色
68x68cm 2020
局部
▲雨后
纸本水墨设色
68x68cm 2017
局部
问:山水画如何认识传统、继承传统,对传统进行创新,在学术或实践上有没有没有解决的,需要我们现在共同来思考解决的问题?
林容生:所有的问题都没有解决。每一个人认识传统和认识自我的角度都是不一样的,就个体而言,画画的过程,就是不断认识传统和认识自我的过程,而我们面对新时代背景新的生活形态,创作上也必然会有新的问题。只要画笔没有停下来,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
▲如梦
纸本水墨设色
39x65cm 2016
局部
▲倾听
纸本水墨设色
50x64cm 2016
局部
问:如何构建自己的笔墨语言,我们这代人在这点上是一致的,这是我们的底线。从学术日第一期人物画到花鸟画到现在,我们是在一个共同的审美体系之内谈问题的。但我们现在殚精竭虑想的问题,对年轻一代画家来说也许不是问题,他们没有这样的信仰或者说包袱。我想这是不同代差画家之间美学价值观的问题。我们都带学生,我们如何把自己的美学信仰传达给他们,或者说有没有这个必要。我们坚持的笔墨语言只是画法类型的不同吗?对于我们很多学生放弃笔墨语言的画法,我们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
林容生:不从个案出发,只讨论学生辈的问题,我觉得他们现在最大的特点是现在他们的方法、途径有很多,表现的手法,包括观念、思维比我们活跃很多,有探索精神。他们之所以不跟这些问题较劲,可能他们认为没必要。他们不像我们以前那样,大家基本上是像跑马拉松一样,只有一条路,谁跑到前面谁就厉害。实际上我现在接触的一些年轻画家也有在思考这些问题的。今天我们讨论的这些问题本身就在只是在中国画范畴之内,同时议题在山水画范畴之内,当在一定范畴之内讨论这些问题时,我们很容易会把思维也限定到相应比较小的范围,探讨起来也就会相对简单明确。实事上我们在不同的年龄段思考的问题也是不一样的,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而是不是坚持笔墨语言,更主要的还是我们自身对中国画的认识问题,对笔墨表现力的认知问题。而这个问题我想大致上会因为我们的艺术和生活积累而越来越明晰。
▲期待
纸本水墨设色
39x65cm 2017
▲清冷
纸本水墨设色
39x65cm 2017
局部
(责任编辑:陈思竹[已离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