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LATITUDE画廊Wong Tin Wai个展展评:饥饿的艺术家为了什么饥饿?
2020-07-24 13:47:05 袁政
1924年,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卡夫卡在病床上写下他的最后一部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严重的喉咙结核使得进食对于他变得极为痛苦。在不断增长的饥饿感中,卡夫卡以第三人称的视角描绘了一位在马戏团中把自己关在笼子里绝食数十天的表演者,故事的叙述者称他为“饥饿艺术家”。然而他的艺术无论在风光还是落魄时都从未被真正理解,他被不断地怀疑、嘲讽、和诋毁,直至最后被彻底遗忘。
在接近一个世纪之后,当代艺术家Wong Tin Wai偶然的用和卡夫卡相似的方式,在当下语境中,再次探讨了有关诉说和倾听、表达和解读这对艺术创作中恒常的主题。
2020年7月19日至25日,位于布鲁克林的LATITUDE画廊创始及策展人周诗卉为Tin Wai策划并举办了题为“说什么,怎么说,从哪说”的个展,展出了四件她自2018年以来的作品,其中便包含了这部同名影像作品。在接近五分钟的视频中,艺术家将麦克风紧贴自己的腹部,在四天的禁食后,空荡荡的胃发出辘辘之声,被音响采集、放大,回响在房间里,用一种直截明确的方式,宣告表演者饥饿的状态。在生理层面上,它传达的信息无需赘述。身体绕过语言,用更加直接的方式,表达食物与营养的匮乏。这种看似微小、虚弱、近乎徒劳的哀求被重复、放大之后,转而变成了一种强而有力的诉说方式,让任何经由语言符号所传达的信息都显得苍白无力。这不禁让观者思考语言和符号以及它们的缺失在表达方式中的位置。正如Tin Wai自己所说:“极度饥饿中,艺术家的胃袋代替艺术家无力发声的嘴”。
《说什么,怎么说,从哪说》,2020
在这件作品的对面是另一件题为《咸水》的影像作品。一包被纸包裹的食盐放在洗衣机里,开关开启后水不断注入,机器开始搅拌,直至盐被溶解,它的包装纸被搅成碎末。这个看似黄永砯式的举动在此实则被赋予了完全不同的意义。在前作胃部蠕动的背景声下,摄像机以俯视的视角,指向一个内部的空间,似乎在暗示着有关消化的隐喻,而盐水的意象又将作品和清洁、净化的象征联系起来。与《说什么,怎么说,从哪说》中从外部采集信息相对,《咸水》直观地将“内在”作为观察的对象,为展览的母题说什么,怎么说,特别是从哪说提出了新的设想。
《咸水》,2020
除了上述作品外,展览的其他两件作品《聚合,重组:空间的定义》和《MAMA》则从另外两个更加“literal(字面)”的视角,探索语言在艺术表达中的位置。前者将语言从“符号”变为“标记”,通过对实际展览空间的界定来给出空间的定义;后者则试图通过在不同场景下重复mama这个读音,将语言的声音和它所指代的意思分离开来,重新审视符号学中能指(signifier)与所指(signified)之间的关系。
展览一角
本次展出的四件作品,涵盖了Tin Wai在过去两年间,对语言以及语言的缺失,以及两者在艺术表达过程中的作用所做的一系列思考和探索。这一切被完美的集合在了hunger(饥饿)这个词上,它既表示出匮乏,也流露出渴望。而艺术家匮乏与渴望的早已不是食物本身,而是另一种滋养和净化,是对新的、强有力的表达方式的孜孜探索和坚持。这一找寻的过程以艺术的形式被记录下来,正如卡夫卡笔下的饥饿艺术家在临终前被问及为何选择禁食时所言:“我只是没有找到我喜欢的食物罢了”。
关于艺术家:
王天慧,是一位在纽约布鲁克林生活和工作的多媒体艺术家。她的实践主要集中在符号学和语言学上。在艺术创作中她探讨了在翻译,转录,交流和定义过程中产生的缺失/差距。而之如何影响人与人之间或人与自我之间的互动。 天慧目前是巴德学院(Bard College)电影/视频学科的研究生,旨在提高观众的语言意识,她的作品已在世界许多国家/地区展出。本次展览将展出天慧近两年来的一系列不同媒介的作品。
关于LATITUDE画廊:
LATITUDE画廊成立于这个困难又特殊的二〇二〇年,由旅美艺术家周诗卉创立。画廊旨在代表、支持中外当代年轻艺术家,呈现多种多样的先锋艺术和表演,通过多元的项目,例如公开征稿、展览、放映厅、采访、会谈、艺术沙龙、工作坊、和线上展演等、我们希望能够建立一个积极的实验艺术社区、激发深度讨论、吸引多样的艺术家,观众与藏家,我们作为众艺坊和网络平台为艺术家和设计师提供具有长远影响的机会。
关于作者:
袁政,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主修艺术史。他的本科论文探讨了台湾先锋艺术电影与博物馆之间的关联。来到纽约后,袁政在苏富比艺术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并在毕业典礼上致辞。他的毕业论文分析了对徐冰作品的不同解读。袁政在多个艺术机构有过工作经验,包括古根海姆美术馆和富艺斯拍卖行。
展览海报
(责任编辑:吴雨莲)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