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廊的夏天②:价格透明之后的购买障碍?
2020-07-28 17:19:50 罗书银
【编者按】在全球经济正在发生巨变之下,艺术品行业从学术到市场,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画廊作为业界持续性发展的基础,在疫情对市场的强情影响下画廊的升级和突破被广泛关注。雅昌艺术网画廊频道从“画廊展出作品的公开价格”为契机,深入探讨“画廊的购物心理”、“画廊线上交易模式”、 “画廊价值判断” 、“画廊交易体系”、“画廊服务—艺术品保护和修复”等五个系列主题。
在这个夏天,北上广画廊集中呈现大量精彩展览的态势。雅昌艺术网画廊频道以“影响画廊艺术品成交的因素调查问卷”为基础,回收超过50份有效问卷,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究竟是什么阻止普通观众走进画廊消费艺术品?
在过去的两周时间里,雅昌艺术网及艺术头条APP发起了一份“影响画廊艺术品成交的因素调查问卷”,并且回收了50份有效问卷,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受访人群身份画像
其中,接受调查的人群中,从未接触过艺术品的人群占比32%,艺术行业从业者占比36%,有收藏经验的人群占比32%。在有收藏经验的人群中,较少人认为自己是专业性藏家,只占到了5%,有丰富收藏经验的占比9%,有18%的人表示目前仅仅初步有收藏经验。
是否购买过艺术品?
但有64%的人表示买过艺术品或艺术工艺品。36%从未购买过艺术品。这与从未接触过艺术品的人群比例接近。表明艺术品行业的从业者都或多或少有购买艺术品的经历。
对艺术品的喜爱程度打分
在这些人为自己喜爱艺术品的程度打分时,对艺术品喜爱度达到6分以上的,占比76%。表明绝大部分人,无论是否接触过艺术品,对艺术品的喜爱度都达到了平均程度以上。只有12%左右的人对艺术品表示出一般程度的喜爱或无感。
其中,对艺术品喜爱度达到8分及以上的人数,占比超过50%,另外有20%的人群对艺术品是10分的喜爱。
是否去过画廊?
这些人中,有96%的人都曾去过画廊,只有4%的人从未踏入过。但对比购买过艺术品的人群占比,显然不是所有去过画廊的人都会购买艺术品。
平均每月去多少次画廊
平均每年参加多少次展览开幕式
这些去过画廊人群中,逛画廊的频率并不高。平均每月去1次及0次的人群占到50%以上。只有20%的人每月会去画廊5次以上。其中有70%以上的人都参加过画廊展览开幕式,每年参加5次以上画廊展览开幕式的人群占比接近50%。
可以接受的艺术品价格占比
对于大部分的人而言,能接受的艺术品价格在1万元以上,占比达到了68%,其中,接近40%的人表示只能接受为艺术品支付5000元以上的金额。
另外,在1万元以上的价格接受度中。愿意购买1万-2万及5万至10万价格区间的占比是最多的,占比均为10%。有趣的是,愿意接受10万-50万元价格的人很少,反而能够接受50万以上甚至100万以上的占比要更多,占到了6%。目前这部分人被视为画廊最重要的客户群体。
喜爱艺术品类型占比(多选题)
在喜爱的艺术作品类型方面,作为一道多选题,架上作品占到绝对优势,70%的人都选择了油画,这是最受欢迎的作品类型。另外传统的国画、版画、雕塑作品也具有很高的接受度,均到达了30%以上。
普通观众对于新媒体艺术的接受度则相对要低一些,其中有20%的人愿意接受摄影作品,而影像装置类作品则接受度不到15%。
走进画廊的障碍因素(多选题)
究竟,什么是阻碍观众走进画廊购买艺术品的主要障碍?有48%的人表示无法接受高价的艺术作品。
然而,同样作为一项多选题,有高达70%的人表示因为艺术作品定价不透明,从而担心有较大的水分。有超过30%的人表示自己对艺术品不太了解,他们中,26%的人担心因此要承担购买艺术品的风险。还有16%的人认为是画廊太神秘。
在其他阻碍观众走进画廊购买艺术品的障碍中:接触渠道少,画廊工作人员高冷,对艺术品缺乏专业判断,感觉水分太大等是大部分人担心的问题。
其中有人具体指出:对新推出的艺术家了解程度不够,而原有艺术家作品又太贵,画廊小姐姐对于普通观众爱答不理常常使他们不愿意再过多去了解艺术品。
另外,艺术品买进容易,卖出难则是对收藏有兴趣的人担心的障碍。高价的硬通货买不起,低价的作品流通渠道困难。艺术圈本身没有明确的衡量价格的标准,造成艺术作品泡沫太大,作为投资的风险过高。
“逐光—李关关个展”展览现场,艺·凯旋画廊
高风险的艺术品 该如何定价?
之所以大多数画廊不太愿意对艺术品的价格进行明码标价,与艺术作品很难做出价值判断直接相关。
目前而言,大部分国内画廊会参照一个比较通用的国际定价标准。这一标准主要针对70%的人喜欢的架上绘画,尤其是油画作品。会以“(长+宽)cmX艺术家系数”的方式来确定一位艺术家作品的价格,比如年轻一些的艺术家,艺术家系数基本上在300-500之间。这个系数一般由画廊与艺术家共同确定,艺术家的年龄、资历、影响力等越大,系数就会越高。而国画水墨作品的定价则一般是按照平方尺来算(一尺等于0.33米)。
然而上述的系数计算标准只是一个基本的定价模式,并且也存在一定的缺点,会造成同一位艺术家小尺幅作品价格偏高,大尺幅的作品价格偏低的现象。因此不是所有的画廊都会参考这一套定价系统,尤其是大画廊,一般都有自己的定价标准。
刘勃麟个展“Now Now”现场,艾米李画廊
艺术作品价格的决定因素太多,也太复杂。整体而言,作品的媒介、质量、尺幅等几个因素决定了作品的价格。
首先,作品的媒介会影响作品的价格,比如独一无二的作品价格往往会超过多版次的作品。对于同一位艺术家而言,纸上作品的价格通常会比同等规模的绘画要低。作品大小也会影响价格:更大的作品价格往往也更“可观”。
“进退维谷:李继忠”个展现场,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在此之外,艺术家的生命周期是另一个关键因素。刚刚进入行业,处于职业生涯初期的艺术家价格相对较低,相对而言会参考目前市场普遍的定价体系。处于职业生涯中期的艺术家则会具有一定的定价权,这类艺术家一般已经从业十年左右,作品可能在重要地区或国家举办过展览,获得了一些媒体的关注,其价格一般会由艺术家与画廊共同协商确定。已经非常成熟的知名艺术家则拥有主动的定价权,其价格相对而言也更高,并且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统一的价格。
另外,艺术家合作的画廊大小也是决定其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位艺术家作品在价格上的跳跃往往与他从一个画廊签约至更大的画廊有直接的关系。这意味着对艺术家作品价值的评判有了更准确的保证,对艺术家的推广也会更加广泛及深入。
“山鲁佐德的救赎:新一代绘画备忘录”展览现场,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除了上述较为固定的因素。由于艺术品交易本身是属于一种市场行为,因此其价格与外部市场经济环境有直接关系,受市场的波动影响最大。比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许多艺术品价格带来了断崖式的暴跌,而在此之前,市场的爆发则带来了一大波艺术品价格几倍,甚至几十倍的飞涨。更早一些,90年代,国内几乎没有艺术市场,当时也没有定价的标准,大部分都由艺术家自己确定一个价格,藏家接受便成交,基本就是在作品的材料费上再加上一些“创意费”。
马可鲁个展“光景:1972-1984”现场,站台中国
艺术品价格公开后 普通观众如何更好走进画廊购买艺术品?
特别策划 | 画廊的夏天①: 20余家画廊上百件作品价格剧透
在国内艺术市场发展二、三十年后,如今已逐步建立了一个相对健全的艺术品定价体系。
疫情以来,催生的艺术品线上交易平台越来越活跃,为了更直接简单达成销售,许多画廊开始选择在网上公开价格。据雅昌艺术网及艺术头条APP调查,目前北、上、广、深包括台湾、香港地区的近50家指标性画廊,有60%左右愿意公开价格。
王庆松个展:“在希望的田野上”现场,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第二空间
在“不好意思询问价格”的第一个壁垒被逐渐打破之后,普通观众该如何克服各种心理障碍,走进画廊购买艺术品?
首先,在最初要花时间去欣赏杰出的艺术作品,有助于锻炼自己的眼力,并在评判新作时更为敏锐。对于大部分在艺术圈浸淫长达5年以上的人而言,都能对艺术作品的定价做出合理与否的判断。如果能实际参与到作品的买卖过程中,这个时间则会大大缩短。有丰富收藏经验的人很快就能对作品的价值与价格做出判断。
其次,了解艺术家的简历,寻找可供研究的数据,比如举办过多少次个展,这些展览都是在哪儿举办的等等。这些资料往往在画廊的前台都能找到。弄清楚这些就能理解为什么同样年龄的艺术家,作品价格可能会差出几倍。
梁曼勇个展“在忧郁的山坡上”现场,Hi艺术中心
在了解艺术家简历之后的下一步,是努力“阅读”艺术家画面表达的内容。认真观察作品本身,检视创作的过程、艺术家的意图以及体现这种意图的想法和技巧。而有机会与艺术家本人聊天,听他本人阐释这件作品定价的区别才是最好的选择。一旦结识了某一位艺术家,通过其阐释便可以知道为什么相同尺寸的作品,价格会有差距。
“蛛丝球拍”群展现场,香港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另外,对很多人而言,艺术作品价格太高,是否具有投资价值,是一个重要的阻碍。针对这一问题,一个建议是找到自己的“风险阀值”,并且以低于这个值的价格购买艺术品。对普通观众而言,这个阀值可能是5000,对于专业藏家,则可能是一百万。找到自己无论输赢都承受的阀值,如果要以超过这个金额购买艺术品的话,则需要做一些额外的功课。
还有一个建议则是参照某个商品的贬值周期来衡量是否值得购买。比如一位年轻艺术家的一幅作品价格为5000,假设其作品在5年之后价格降为0,折合每年1000元,一天3元,这时候可以在内心衡量一下,这幅画能不能每天带给你3快钱的快乐,如果可以,那么就物有所值。
(责任编辑:罗书银)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