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月度(2020年7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2020-08-06 08:00:41 未知
导言:“雅昌月度策展人影响力榜单”是雅昌艺术网从媒体角度对当代艺术领域的策展与展览呈现进行全面搜集、记录与跟踪,从专业角度解读“策展人”每月所策划的展览在学术性、策划执行、公众认知及影响力、国际化推广、盈利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与创新。
7月3日 策展人:唐尧 渺:汤杰个展(点击查看艺术看展) 上海宝龙美术馆
7月8日 策展人:巫鸿 女性空间:彭薇(点击查看艺术看展) 广东美术馆
7月11日 策展人:崔灿灿 “在希望的田野上”王庆松个展(点击查看艺术看展)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7月24日 策展人:顾铮 南·戈尔丁个展(点击查看文章) 光社影像中心
7月30日 策展人:闫士杰 2020+(点击查看文章) 红砖美术馆
策展人:唐尧 渺:汤杰个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展现艺术家作品中的宇宙诗性
2020年7月3日,“渺:汤杰个展”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唐尧担任策展人,展览主题为“渺”,这个字恰好扣住了汤杰作品的两个特性:一方面是宏大宇宙观;另一方面是微观的混沌系统。他的作品突入四维雕塑,是一种充溢着宇宙诗性的艺术表达。
渺 — 汤杰个展 展览现场
汤杰的作品富于实验性,他用科技与中国哲学相结合,通过人与作品之间的互动,趣味地带动观者的联想,为雕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展览现场:动起来的雕塑原来可以如诗意
整个展场,作品有序或无序的运动着,观众在作品前不时的感慨,太有意思了,比如作品《本末》,100 颗小石头上下运动,就像是在跳舞一样;作品《何途》中,围绕中心之石有四环,水上为阴、水下为阳。蜡烛点燃入场,火苗随波流动,外围之水流动越快,靠中心者则越慢。火苗在外围环绕数圈后,碰撞石头进入中部,随机选择一块石头依靠停留,而后或飘走,或遇水而灭。
《本末》(Beginning and End ) 2013
《红尘》(Dust in Red) 2015
《何途》与《漂泊的记忆》展览现场
《石头计划》 展览现场
《石头计划》中,汤杰从改变一块石头出发,把石块变成碎石,把碎石变成石器,把石器变成利器,最后变成飘在空中的箭,每支箭都在空中有序无序的旋转着,这是一种复杂、矛盾、无方向性的状态,石头计划是对自身每个状态的认知,是一件延续创作的作品。
这是一场能够改变人们对雕塑既有认知的展览。
策展人:巫鸿 女性空间:彭薇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探索呈现艺术家的”内在空间“
2020年7月8日,展览“女性空间:彭薇”在广东美术馆开幕,由芝加哥大学教授巫鸿担任策展人,巫鸿讲到,和许多回首性或半回首性的展览一样,这种集中寓目的时机又相当难过而难得,因为它一方面显示出艺术家与其作品的多种联系,一方面引导我们在更深的层面上思考这些联系的纠葛。究竟所有这些系列——从几厘米的对像到几十米的转动条装置——都源于同一艺术家的内在空间。
展览现场
彭薇作品的复数空间透露出她的多元思维方式。但这些差别尺度和维度的系列——她的或微或巨,或平面或立体的作品——都被一条线索贯串:它们都以女性为起点和终点,或者更准确地说,它们转达的都是艺术家与曾经存在过的女性形象的跨时代对话。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 她追求的并不是真实或虚构的女性类型,而是她对这些类型的回应和再造。
展览现场:仿佛进入了彭薇的内心时空
展览集中呈现艺术家彭薇近4年来创作的《七个夜晚》《我就在这里》《故事新编》《闺范》等七个系列近60件作品,通过对展览空间的精心设计,带领观众进入彭薇不同形式的水墨艺术作品所营造出来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女性空间。
七个夜晚:第七夜 水墨·麻纸 142x192.5cm 2018年
窥-6 120 x 80 cm 2019 水墨.绢
闺范 尺寸可变 2019 数码打印 装置
现场,从几厘米的小画到几十米的卷轴,在展厅中被集中观看,观众跟随彭薇的作品,从《故事新编》《闺范》的白色空间,进入《梦中人》和《窥》的灰色空间,再走向《七个夜晚》的深灰色空间,最后进入《器世间》的黑色空间时,仿佛进入了彭薇的内心时空。在其中,既可以看到艺术家对过去女性的看法,也有她身边朋友的故事,以及自身的体验。艺术家把这些经历、生活的经验、梦境、社会对女性的看法、历史的记忆等综合在了一起,可以体验关于女性的种种境遇和命运。
策展人:崔灿灿 “在希望的田野上”王庆松个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在希望的田野上》既是历史也是未来
2020年7月11日,王庆松个展“在希望的田野上”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开幕,展览由崔灿灿担任策展人。
《在希望的田野上》展出现场,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第一空间
《在希望的田野上》展出现场,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第一空间
《拿来千手观音系列之一》 180x110cm 1999年
“拿来千手观音系列”展出现场,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第二空间
《在希望的田野上》作为展览主题,是历史,是未来,也是一个全新截点的期许,我们的未来在哪里?我们的田野在哪里?它是从1980年代开始的故事,在经历了40年的巨变之后,又一次回视。假如我们不曾经历这几十年,假如时空的距离,让历史的细节早已模糊,那些曾经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泪水,漂泊的人群,迷人的夜色,短暂的幸福,那一幕幕戏剧,早已不知所踪。但至少,王庆松的摄影为我们留下了一组组长镜头,历史就是一卷相纸的长度。
展览现场:不同的人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时代记忆
展览分为两个展场,在第一空间中,展示了展览主题同名作品《在希望的田野上》,进入展厅,正对面墙上是一幅巨大的艺术家个人肖像,艺术家穿着白色衬衣,黑色西装,系着红色领带,神情庄严,在这幅肖像前面,摆着上百张对这幅肖像的写生作品。它们是由普通的艺术考生,街头肖像画从业者,艺术爱好者,甚至完全不懂绘画的人组成的“写生团”,通过他们的手,让原本有些荒谬和严肃的艺术家肖像有了上百种变化,有些“大作”,看的人忍俊不禁,嘀笑皆非。
《老栗夜宴图》局部,C-print,30 × 240cm,2000
《跟你学》,C-print,180 × 300 cm,2013
《问它》展出现场
在第二展场,可以看到艺术家早期的作品,比如1999年创作的“拿来千手观音系列”,创作于2000年的《老栗夜宴图》,当然还有2020年创作的最新的作品《问它》,这件作品是对对过去创作的一次总结。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广告和字符元素,延续了王庆松创作中最为核心的对象“消费主义景观”。作品以纪念碑般的体量,在展厅中央出现时,巨大的问号,揭示了艺术家20多年的作品中的一贯立场——在他每件作品中,提出的对世界的怀疑与疑问。
策展人:顾铮 南·戈尔丁个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呈现当代纪实摄影的观念变化
充斥着私密感的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艺术家南·戈尔丁与BBC合作自编自导的影片
去往二楼的一楼展厅楼梯间里设置的“南·戈尔丁生活场景”
2020年7月24日,摄影艺术家南·戈尔丁(Nan Goldin)中国首个同名个展在北京光社影像中心开幕,顾铮担任策展人。顾铮认为,南·戈尔丁代表着被主流价值观所蔑视、忽视、否定的一群人,她发自内部的、不避感情倾向的影像,提示的是对某种被否定的价值的个人评价。她既坚持保持距离的客观性原则,又积极介入对象,展开一种主观性强烈、充满私密性的摄影记录活动,体现了当代纪实摄影从“我替你说”到“我替我自己说”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南·戈尔丁的纪实摄影体现了当代纪实摄影一种主观性抬头的变化,她也因此被称为“私摄影”的鼻祖。
展览现场:从摄影中了解艺术家的内心以及当时的社会
Nan Goldin Nan One Month After Being Battered,1984
这件作品是摄影艺术家南·戈尔丁(Nan Goldin)被男朋友暴力伤害后满眼淤血的自拍肖像
摄影艺术家南·戈尔丁(Nan Goldin)拍摄身边的朋友
摄影艺术家南·戈尔丁(Nan Goldin)的摄影灯箱作品
展览总体呈现了从70年代至90年代间《性依赖叙事曲》、《The Other Side 》、《 I'll be Your Mirror 》的三个不同时期收录的摄影作品,从一楼展厅的“室内”,走向二楼展厅的“室外”,以及纪录片影像和摄影文献的呈现。另外,不要错过在一楼展厅至二楼的楼梯间,展览特别设置了一个模仿美国70、80年代家庭的一个角落。这个角落里散落着南·戈尔丁拍摄的照片,一把椅子,一块地毯,一组摞在一起的监视器里播放着彼时的电视新闻。主办方还打算再放一件白色大睡袍,供大家自拍合影用。
策展人:闫士杰 2020+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打开更加多维的认知空间
2020年7月30日,“2020+”在红砖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闫士杰担任策展人。“2020+”并不只是一场展览的主题,它意味着一种不确定的未来,一种真正的紧急状态,以及习以为常的,包括当代艺术的旧语言的失效和多种的可能性的诞生。在这样的一个独特的情境当中,我们会重新思考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描述和表达我们自身的世界和我们的情境。
从格陵兰冰盖上空俯瞰地球(扫二维码进入)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地球视角》,于2020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为蛇形美术馆50周年“回到地球”创作
黄永砅作品《羊祸》展览现场
闫士杰说:“2020已成为我们面前的时间界碑,有形、无形的语言,逐渐沉淀为集体记忆。”展览“2020+”试图通过15位艺术家独到的思考与行动,打开更加多维的认知空间。
展览现场:感受生命反思生命
林天苗,《缠的扩散》,1995 装置,木制床板、木制桌腿,钢板、短木条支撑架、螺丝、木质枕头架、褥子、枕头、显示器设备、U盘(影像)、30000根针、25000个白棉线球、宣纸等,20-70平方米(现场可调) © 林天苗
图片由林天苗提供
宋冬在参与行为装置《界碑》前导览
个体、集体,生命、自然,当下、永恒......在展厅现场,《山海经》传说中的一只牛头猪耳、头长四角、身披牛皮的怪兽,俯视着用150张羊皮与竹木组成的“羊群”。这是已故艺术家黄永砅的作品《羊祸》,呈现牛吃羊、羊吃人、人又吃牛的循环食物链。艺术家宋冬创作的参与行为装置《界碑》,邀请观者在碑上用水书写,快速消失的字迹,反映了记忆与遗忘、当下与永恒的交织。除了红砖美术馆线下展厅,奥拉维尔·埃利亚松为2020年“世界地球日”创作的《地球视角》作为“2020+”展览的线上作品呈现。艺术家以地球上9个特殊的自然、人文事件的地点,创作了9张不同角度的地球图像,让人们从新的视角探索和解读这个世界。
(责任编辑:陈耀杰)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