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转化心学为中西艺术形式语系的奠基人——深切怀念刘骁纯先生

2020-08-10 14:06:09 晁海 

  拂尘,刘骁纯先生走了!

  遗嘱,不开追悼会、骨灰撒入江河!

  洁净的灵魂归一了,质本洁来还洁去……

  然,留在尘世间的我们心如刀绞、悲痛至极,沾余襟之浪浪,泪已干涸。

  无尽的思念在心底涌动!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

  殉道,存天理,先生追其一生。

  在先生悲怆涅槃的生命里,常见先生素朴亲善的笑容,在容貌的背后,挺立着他崇高而庄严的品格与生命同行的使命。

  心中时时浮现先生为追索真理者们掌灯的峻峭而伟岸的身影。

  先生对中国文化艺术命运之堪忧、之革新、之解构、之重建,对社会文明进程所做出的毕生不懈的实践与推动,令人敬佩!

  先生曾给贾方舟先生的信中:

  “中国的变革注定是伟大的、痛苦的,后辈会超越我们,超越我们的那些人,也一定是在苦海中不回头的人……人们今天遥看着鲁迅伟大的身影赞不绝口,但如果鲁迅先生还活着,他还要腹背受击。”

  “……但要迎接这一天,必有一批踏着血迹前行的牺牲者,我们不能停下,需要倾毕生精力投入研究”。

  这段悲壮、坚毅的话语,时时叩击着前行者的心弦。

  自改革开放后,中国艺术走向了新的时代,在这一大的历史关键时期,刘骁纯先生无疑是一位中西方艺术融合发展、锐意革新的学术典范;是艺术领域逻辑最为清晰通畅,最具人格魅力的一位智者。

  中国造纸发明后纸上绘画形式的出现,传统文人将其对造化自然、社会、人文等内容以心写照,寄情于纸上。

  近代,受西学东渐的影响,在西方艺术的冲击下、中国的当代艺术也走向了中西混淆的局面,成为了以西方思想与表现形式为主流的艺术形态。

  在这种特殊的时期,先生以果敢、豁达的治学态度和独到缜密的思维方式,砥砺前行精研艺术。用先生的话说:

  “全身心投入,堆积学术山丘”。

  先生大量的研究分析当代各种思潮、流派和中外艺术家,在艺术创化的表现形式上高屋建瓴,重点提出“四大语系”。这四种对绘画表现形式方法的总结,特有的涵盖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形式,并发展了艺术理论体系。“四大语系”的研究划分,是美术史论建树中新的华表。

  陈孝信先生称:“刘骁纯先生是新时期批评界理论的第一人;是‘形态学’批评的创建者和实践者;是新水墨批评的真正权威”。

四大语系

  先生在《四大语系与中国油画》中,将绘画的表现形式总结为:具象、意象、抽象,物象。前三种“象”是历史中的艺术文化沉淀,最后一种“物象”是先生借闻立鹏先生的“现成品”的“物象”概念而成为独有的以中说西的艺术语系。

  将物体的艺术语言以学术逻辑分列,认为理论中的抽象与具象的关系是一种形体的转化,无高低之分。

  这种转化的意义只是丰富了人类的艺术表现形态。不同的艺术表现形态又代表着不同的思想性质。

  这四大语系中“意象”是属中国特有的艺术语系。

  意象,表达的是思想中的精神内容。中国画是意象的表达,正所谓“意在笔先”。

  在表现中国画时,思想必须领先,绘画的技法只是表达思想意念的载体。同样的,被表现的客体所呈现的气象意念是与艺术家的主观思想相契合,两者相辅相成,最终孕育出富有生命的作品。

  具象,指物体的具体形象,来自于西方。造型的严谨与如实的还原反映客体的形态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标准。

  当艺术家不再满足于表象的真实性,艺术家的主观表现内容已经由捕捉对象外貌转化为精神契合于客观对象。抽象形式即出现了。

  抽象,抽离物体的具体形式表现、提炼物体精髓的极简结构画法。以点、线、面为表现客体对象本身,转而向物体内在的精神结构与物态结构的表现形式,彰显出艺术作品是心灵借助载体抒发主客观共鸣后的行为形状。

  物象,建立在抽象艺术品的基础上。物象解构了艺术的形成载体,彻底的弃其以人的技法为参与制作主观思想的点、线、面,完全使用综合材料的本身形体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精神。

  先生提出这种以抛开创化的主观造型、直接使用“现成品”的形体抽象语言来表现艺术思想的方式,同样表达的是“心”的写照。

  先生在《对中国现代型艺术的思考》中,有对“物象”特有的理论阐述:

  “物象艺术,它不同于具象、意象,抽象艺术,相对而言,它不是借物质媒介塑造形象,而是借助一定的成象揭示物性……作为一种独立的、‘抽象后’的艺术形态,他需要建立相应的特殊的艺评系统,这一点,西方也没有提供出现成的理论框架。正如其它形态的艺术有各自不同的风格流派一样,物象艺术也会出现冷静理性的、情感爆发的;优雅的、粗犷的;静穆的、动荡的;重客观的、重主观的”。

  物象代表着解构,解构了呈象的方法与元素。

  一切艺术作品都是现成品的复杂配置,如纸张和颜料。在物象的逻辑中,将主体参与描绘创作客体形象过程去除,直接用现成品组合;作品本身的形体结构就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这种思想性就是拼接的意义。

  从外形上看,这是综合材料的相互嫁接;从精神上看,不同材料与形体本身就具有其精神性,这种就地取材的拼接,潜在的是拼接了不同物体的精神性。

  这种制作方法直接体现艺术家内心映射的思想,是一种最精炼的精神表达。

  主观与客观是心与心、精神与精神的直接对应组合。先生在《解体与重建》中称:

  “物象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另外一种解读形式”。

  将西方当代解构艺术的观念以中国的思想解读。先生称这种直接反应心意的解构艺术为“无象之象,非象之象”。

  先生把彻底脱离造型艺术的、精神嫁接的、理性的、分析的、解构领域的解析制作观念,用“物象”的概念放置于造型艺术领域。这是艺术理论在发展中的新理念,从未有过。

  具象拥有的象最多、抽象与意象经过提炼而象少了许多、物象是无的象。这四大语系的形式转化表现引人由外入内,由形入心,以形的舍弃转化解读了中国思想“心学”的意义。

  从写实具象到无象之象,即从外在世界到内心世界的移动,先生在《四大语系与中国油画》中这样表达:

  “艺术观念的游码,总是在造化与心源……客体风神与主体风神之间随机移动着。但就大事而言,在具象向意象再向抽象的转化过程中,同步伴随着重心由外向内的移动”。

  “造化”是外在的物缘,“心源”是内容的源泉,“机”是主客观相互心生感应时,“风”是流动的气。当主客之间的气韵随“机”而动,艺术品就产生了。

  艺术品的具象向抽象最终成为物象的表现形式,体现了心由外向内的潜移的行为过程。

  具象是形体元素最外在、最复杂、最繁琐客体的牝牡骊黄。

  艺术家通过主体自身基于材料融合表现客体,完成抽象与意象作品,都是艺术家心的思想对客体的提炼。

  而物象只需要组合构成就能建立心的思想表达。

  艺术品的外在具象、抽象、意向到物象的表现形式转化,是心的直观表达。刘骁纯先生将“四大语系”与“心学”合一的理论,是当代艺术思想理论中重要的一步。

心学的意义

  心学在中国思想史中被划为儒学的范畴,然而道也讲心、释也讲心,只有心的感应才能觉知到世界的缤纷。

  心学者:汝未见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寂,汝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心外。

  当你看到花的时候,花才绽放在你的世界;若没看到,花就不再你的世界开放。我们的世界是主观的世界,每个人都活在自己觉知的世界。只有通过眼睛看到的事物、心觉知了,这个事物才存在着。

  风中有旗,一位观者说:“旗子飘动”,另一位说:“不是旗子飘动,是风动”;二人争论。禅者上前说道:“不是旗动、也不是风动,是观旗的人心动”。

  旗动、风动,心动。一切源自内心,“中得心源”。

  “外师造化”,在艺术创化中,艺术家的心动,才能行动。而艺术作品才能引导观赏者走进心的世界。

  先生在《自自然然》篇中:

  “艺术是心物共鸣的产物,相同或相似的对象在不同心灵中的感应是不同的”。

  “艺术之为艺术,便不是对生活的照搬,不论它多么肖似自然的形态出现,它仍然是心灵的创造”。

  这里再一次说到无论是多么肖似自然具象,能够真正成为艺术作品,那必须是心灵的写照。作品即是艺术家的心的外相。

  心灵不同,相同的内容也会出现不同的形式。同样表现人物的作品,在唐代宫廷画家的笔下充满了雍容的华服美器;而在宋代文人的笔下,却是空灵寂寥的精神田园。

  先生在《模仿 借鉴 创造》中说:“眼向外”、“心向内”。向外观物体的具体形象,向内观物体的心思意念。艺术家仅仅追求对客观外在形体的个性表现,那一定不是艺术。真正的艺术,其个性、意境,笔墨情趣无疑都是建立在以“心”为根的外在形式。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识恶是良知,扬善惩恶是格物。这是心学家的学术观点。

  心本无善恶、当心意产生,即有了善与恶、好与坏、美与丑,而辨别善恶美丑需要我们的良知,并且付诸行动。艺术家的个性、意境、笔墨无不是自我良知的体现。

  艺术家的心意传递心的观念,通过良知识别事物的美,艺术家的格物创化表达客观对象在作品中的美。

  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等诸多先生都提出了美学对于德行的重要性。更有“以美育代德育”的教育思想理念。

  心在人文历史的世界中是引导真、善、美的方向与起点,先生特别定义了物象的直接体现心象概念,决然的强调了心的重要性,舍弃了艺术家赋予作品主观内容的提炼的步骤。与其说是解构艺术,不如说是讲心的艺术。这也是先生四大语系核心精神所在。

  先生的“媒介物质的自觉和自主化”作品理念,将“达达主义”的解构艺术形式延展,并以“物象”命名,贯通中、西艺术表现语系,以心学为根的艺术理念,就这样明白了起来……

  纵观中国当代艺术,对西方艺术形态的盲从,对中国传统精神文明的丢失,艺术家心灵的流亡,艺术的未来何去何从?诸多问题都是对时空的天问,都是对艺术家灵魂的考量。

  而对于先生,这每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都似自天而降的陨石落在他为当代艺术持重不止的心上。先生为此殚精竭虑,做出孜孜不倦的研究,中国心学成为了中西方艺术的契合点。

  在“物象”理论中,二十年前先生已经以心为重点,结合中西方艺术表现形式特点,总结出“四大语系”即心由外入内的语系,成为当代艺术远景的灯塔。

  也感恩先生辨我、知我、励我心之所向。

  “晁海把农民当作山岳、土塬、天地、大宇来画。……就造型而言,他的英雄是苦涩的英雄,他的苦涩是英雄的苦涩;他的壮是悲的,他的悲是壮的。

  就筆墨而言,它既是苦涩心绪的宣泄,又是超大灵魂的表达;既是痛感的表现,又是正气的抒发。痛感表现需要粗厉、狂野、破坏性,正气的抒发需要秩序、控制、庄正感。晁海任何一极都不肯放弃。由此,形成了笔墨的两极同体性控制中的狂乱和粗野中的庄正”。

——摘自刘骁纯《变雄浑为淡泊·论晁海的画》

  先生千古,精神不朽!

2020年7月27日

泣于长安城南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杨红柳[已离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 加载中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