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有多远 | 楼森华谈“生命观”
2020-08-14 14:06:32 未知
按:2020年9月12日,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博物馆@当代艺术跨界系列II”——“永远有多远”将亮相。古今“生命观”的交织展演或可引导观者通过“博物馆之物”与“当代艺术之思”的链接找到“生命观”的个人意义与时代价值。
前期,两位策展人:许潇笑(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陈列部主任)和宋振熙(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城市研发中心策展部主任/苏州霓美术馆馆长),已分别就跨界、展览及策展等话题进行了深度探讨。接下来,艺术头条拟通过艺术家、评论家和艺术史学者等不同角度的切入,深挖不同个体对“生命观”的体悟,以更丰厚维度展现深邃主题。
楼森华
楼森华:曾名楼笙华,早年从医,后考入浙美油画系,长期执教于中国美术学院等多个大学,从事情景装置、油画、中国画、书法、诗歌创作及当代艺术批评,并涉猎古代艺术品鉴赏与收藏。
“永远有多远”展厅效果图(一层鸟瞰图)
“永远有多远”展厅效果图(二层鸟瞰图)
楼森华谈“生命观”
应该说,面对死亡,正常情况下人们都会恐惧。
早年有过做医生经历的我,发现有些病人连恐惧的能力都没有。我有位亲人也是医生,平时对生死看的很淡,在70多岁时得了癌症。我去看他,他本人深知病情、所以我也没法安慰。三个月后,他对死亡极度恐惧,不仅想去古巴治疗,甚至还做试验把自己的血液输到他养的鸭子身上,让鸭子产生所谓的抗体后再把鸭子吃掉。他想用各种办法抵御死亡,但却是无为的。
所以,不是无所畏惧,而是无所可为,顺其自然倒比较像我的生命观或生死观。因为我认为“我们”只是自然很偶然的眷顾,投胎到这个世界上来。就如诗人博尔赫斯所言,只是阳光偶然的一瞥。
其实,“顺其自然”不只是直面死亡时的回答,平时活的好时也应该想到。所谓对死亡的准备,有人会插满管子一直活下去,接受开好几次刀,或经常去体检。但我好像不是这样的态度。其实,即使是每日面对生死的医生也有完全不同的类型:有些人很害怕死亡,会很小心,养生、检查,不停地防范,有些则看的更通透,会认为生命本身就有很多偶然因素,任何一个小小的因素都能改变生命的样子,从这个角度而言,也只能顺其自然。
那艺术对现实生活又有什么意义?最初学艺时一般不会问这个问题,因为那个时候年轻,慢慢长大了,人会做自己的旁观者,抽离出去看这个世界,看别人,看自己,这时就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艺术就是关乎生命本身的价值提升。对艺术家来说,没有艺术自己生命就没有意义,也许这句话是对的,因为艺术本质上就是个准宗教,这样的人没有信仰的人生可能就失去了意义,但也有人没有宗教性,没有从事艺术或过多欣赏艺术,也自得其乐。
其实,意义的范围很广,通常我们没有必要自作多情。
二十多年前,一个医生问我:艺术的意义是什么?我第一次面对这个问题时,当时在理解上受西方艺术史观的影响,认为艺术可能是一个意想世界,是一个让我们在现实世界中尚不能获得满意、有缺憾的生活会变得完整的事情,如同镜子一般反映出这个世界。当然,这种说法很古典,现在我们对“艺术意义”的理解很大程度增加了虚无主义、甚至取消了对意义追问,也就是说,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形式主义所在。二十世纪相当多的人会认为艺术没有意义,这里就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所谓的正负价值观。
终极意义而言,我倾向认为人生不在乎有没有现实生活的理想意义,重点其实在于非终极意义,也就是过程中的意义。过程有长短,尤其对人类而言,过程可以长些也可以很短,因此,这个问题好像永远没有最终的答案。
最近因为新冠疫情的突袭,我觉得对生死的思考很有必要,这是大多数人正在直面的问题,不仅引发全人类的实际思考,如经济、就业,甚至是亲人、朋友的生死问题,也考验着人性的邪恶与善良、冷漠或热情。
我关心这个世界,所以愿意投入热情思考。
永远有多远
博物馆@当代艺术跨界系列项目 II
2020年9月12日—2020年12月13日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一楼及二楼特展厅
(拱墅区小河路334号)
(责任编辑:邹萍)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