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90后】刘思麟:我在故宫修文物 并不耽误玩当代艺术
2020-09-21 20:32:16 裴刚
刘思麟上班第一件事,在网上淘了辆老凤凰自行车,据说是70年代第一批出口国外的老凤凰
刘思麟在“故宫修文物”,但她也玩当代艺术,因为“我老幻想与那些遥不可及的人之间的关系,老幻想做到一些不可能的事”。
她每天骑着靛蓝色的二手凤凰自行车吱吱呀呀的“进宫”修文物,又吱吱呀呀的下班回到“当代艺术”里“虚构”历史,介入历史图像,完成自己的“我无处不在”。
刘思麟生于“稳定压倒一切”的90年代,4岁随父母来到北京。台湾歌手罗大佑的一首《恋曲1990》风靡中国大陆,“大众流行”文化迅速扩张繁荣;那些年工人开始下岗,互联网开始高歌猛进......
互联网和各种网络技术提供了支持“幻想”的动力。
自21岁篡改了一张母亲的旧照,便开启了她进入历史瞬间与其中的人物同在的“幻想方式”。
被《ELLE》杂志评选为“2019年度人物”
25岁那年,她以“我无处不在”系列作品入选2015年度瑞士Muséedel’Elysée美术馆全球50位青年艺术家的“Regeneration”展览和出版项目。同年当选“TOP20”中国当代摄影新锐。
刘思麟 我无处不在系列 Diana Spencer &Celine Liu 摄影
2016年,26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摄影专业学习那年,获得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的“发现奖”大奖。
刘思麟 我无处不在系列 Charlie Chaplin&Celine Liu 摄影
她因“幻想做到一些不可能的事”而试图寻找个人与历史,个人和当下的关系。
用历史的视角去看当代乐此不疲
从周一到周五,刘思麟每天都要“进宫”上班儿,早八晚五,循环往复。
对于这个在胡同里长大的北京孩子,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不管是工作还是创作。
从高中到研究生这十年的生活里,她一直生活在象牙塔里,没出过校门,没接过地气,也没思考过,除了当代艺术之外的事儿。
在故宫的工作照,所在部门是文保科技部,外面也喜欢叫它“文物医院”上图包浆厚重的是一件年代久远的唐卡
“本来,也想毕业就进入职业艺术家的队伍。”但赶上毕业那年“我在故宫修文物”特别火,她觉得如果能进故宫工作,就能让自己从那些年单纯的生活、学习环境里跳出来,以另一个视角去看过往、现在和未来。
“现在回头看看这些年,故宫改变我的不仅是对艺术的理解。我获得的,也不只是文物带来的营养和思考,它给我更多的是一种超脱的生活状态。”刘思麟一边用当代的视角去看文物,一边用历史的视角去看当代。看来看去,乐此不疲。
在挪威美术馆改造集装箱项目和发表演讲
2018年瑞典刘思麟个展现场
以“幻想的方式”接近历史的真相
她创作的基础来源是——“想象”。
儿时,刘思麟就开始总幻想着与遥不可及的时空、人之间建立某种莫名的关系,幻想着实现一些“不可能的事”。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依然是刘思麟作品中的终极问题。
“中国人尤其喜欢在关系中定位出自己。”而“我是谁?”的提问,让她尤其觉得自己特别“中国”。
刘思麟 我无处不在系列 Soong May-ling&Celine Liu 摄影
把自己PS进历史的一瞬,利用精湛的摄影技术和图像处理手段与宋美龄、奥黛丽·赫本、爱因斯坦、肯尼迪、安迪·沃霍……同行,形成以假乱真的戏仿、混杂的流行趣味,在网络里形成热议。
刘思麟 我无处不在系列 Andy Warhol&Celine Liu 1I 摄影
同时,无论有多少不同的人物和历史时空,也仅仅只是刘思麟和“他们”故事中的一帧画面;
不同于,以个人生活为主角的南·戈尔丁“私摄影”;
也不同于辛迪·舍曼的“化妆自拍”的独角戏;
刘思麟 我无处不在系列 Albert.Einstein &Celine Liu 摄影
刘思麟实现了从幻想到介入历史和现实的一幕幕“舞台剧”。
刘思麟 我无处不在系列 AudreyHepburn&CelineLiu 摄影
在较早的作品中,刘思麟与人物的关系,确定自己的存在。对女性身份的疑问,催生了与著名女性的梦露、弗里达、波伏娃等等的合影。
之后,她开始走进那些著名的“历史事件”。
刘思麟 我无处不在系列 Frida Kahlo&Celine Liu 1 摄影
“在寻找‘我从哪儿来’,解构名人、事件的过程中,最吸引我的是接近他们背后的时代真相。”从2011年刘思麟21岁开始准备“我无处不在”系列到现在,这个系列的创作已经是第9年了。
水瓶座的时空猜想&创作实践
人类即将进入人机一体、5G时代的时候,人与现实世界、虚拟世界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暧昧,焦虑必然的产生了。关于对未知空间,以及对未来的想象,也越来越多的显现于艺术作品。
刘思麟 我无处不在系列 Pablo Picasso&Celine Liu 摄影
“女儿墨菲收到来自宇宙的提示,相信那是非常重要的信息。而父亲直到星际穿越才发现,原来一直在提示女儿的,正是存在于另一个时空中此刻的自己。人感知的时间是线性的,所以有了传统认知上的因果轮回。”刘思麟对电影《星际穿越》有颇多感受。
于是她便有了以下的评述:
存在本身,也许并不依照线性时间发生。此刻的你,轮回中的你,是无尽的你,是人,是神,是万物,在无尽的平行时空里同时存在。没有这一世,没有前一世,没有下一世,此刻就是永恒。
下一刻的我,非我。我即他人,他人即我,若我待世人如己,我即无我。
若世人待我如己,世人皆是我。天下归一,我无处不在。而那些来自宇宙的提示,生命中的灵感,巧合,奇异,是我们给自己留下的伏笔和信息,能量在表达中产生,在理解中传递,这就是爱的意义。
她说自己是个自我意识很强的人,但越来越对所有已确定之物产生怀疑,也越来越感受到自己的局限。这个过程让她清醒,也让她松弛。
把‘艺术’缩小的创作实践
刘思麟的作品图片,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传播、发酵,引发热议,同时也被“消费”。自媒体的再传播和误读也成为“我无处不在”作品的延续。
“我喜欢把‘艺术’缩小,去消解艺术本身的局限性。这些作品在网络世界里的现场是无限大的,远超过它们现在被挂在美术馆里。”刘思麟把作品的一部分解读交给了大众,并没有指望让大众完全理解自己,但她试图去理解他们。
创作《Andy Warhol&Celine Liu》工作照
“创作的原始动力是灵感而不是观念,观念离不开创作方法而独立存在,好作品就是用最准确的方法去表达观念。”也许水瓶座的刘思麟,本来也不在意某种标准,不喜欢太过规矩,她只做自己。
这些最终被PS制造出的“历史”图像,离不开前期所有的繁琐、精准的准备。
最难实现的是角色的服装、道具,她就在网络上寻找,或者定制。
服装、道具都是基于她和“他们”关系中的设定,既基于历史,也基于角色身份。
拍摄时她会像拍每一帧电影镜头一样,一遍一遍的实验,在镜头前完整的表现出个人和“他们”相遇的整个过程,并不刻意摆拍出自己想要的某种态度。
刘思麟 我无处不在系列 Marilyn Monroe&Celine Liu 摄影
后期的制作阶段,刘思麟就像画画一样,添添补补,修修改改,既基于剧情,更基于单纯的美,直至“乱真”和接近历史的“真相”。
正在展出 “我无处不在”
目前,刘思麟的个展《我无处不在》正在昊(HOW)美术馆展出,将持续至12月份。这个展览包括了大家熟悉的《我无处不在》系列,另外是一组图像《APPME》和一组video作品《警笛》。
昊美术馆个展现场,刘思麟用20部手机播放video作品《警笛》
《APPME》看起来像是一组好莱坞经典式的肖像照,其实是她利用了一款拍照软件,将自己的表演融于整个20世纪不同年代、身份的人物肖像中去。同时她也在这个软件中置入自己的拍照滤镜,展览现场观众可以将自己的表演融于“我”的形象中来。
刘思麟 I’M EVERYHWHERE 我无处不在 30X30cm/150x150cm、25X36cm/180x125cm 艺术微喷 2012---
刘思麟 APPME 160x110cm 2014--2016
刘思麟 警笛/SIREN 年代:2016 I’M EVERYHWHERE 我无处不在 Video screenshot
《警笛》更像一个行为艺术,刘思麟在南方、北方、城市和乡村,寻找和她一起表演警笛声的人。他们来自不同的角落,不同的身份,他们既是刘思麟日常生活里不会认识的人,也是她现实生活中离不开的人。她选择警笛声作为人们的“演奏”,因为它不分地域和文化都能够被认知,试着引发更广泛的共鸣。
这三个系列,同属于“我无处不在”的观念之下,它们都以“我”的形象作为“媒介”,或者说“方法”本身,同时使用虚构的方式去解构确定与真实。
刘思麟在文华殿前 海棠花每年四月开
后记
刘思麟并不喜欢别人往自己身上贴各种“90后”、“网红小姐姐”、“故宫修文物的当代艺术家”…,希望大家能看过现实的表象及喧嚣尘上的现象之后,更多的关注作品在表现什么?带来的思考是什么?
(责任编辑:裴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