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科学家、艺术家……他们在笠夫的作品里跨界相遇
2020-11-27 00:00:00 梁瑛
一幅旧画报、一张老挂历,经由艺术家的剪刀“雕琢”,变魔术一样化身艺术作品,挂在美术馆的展墙上,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刚刚在龙岗红立方结束的“跨界--笠夫国画与笠夫纸艺的碰撞”展览余波未平,在近一个月的展期里,展览吸引观众3万余人,从诗人、作家到科学家、艺术家,不同背景、不同身份的观众,都被这些艺术作品深深感动。
展览吸引络绎不绝的观众,图为艺术家为观众现场讲解
众多嘉宾参观展览
从10月27日展览开幕至今,笠夫最新创作的36件国画作品和65件纸艺作品的跨界碰撞,不仅令普通观众流连忘返,也吸引了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在这里与艺术跨界相遇。
作为笠夫的好友,科学家吴云东院士特地参加了展览开幕式,他用“美不胜收”来形容笠夫新作,他说,“笠夫剪纸,代表了笠夫艺术探索的新高度,是笠夫的力作。每一件都展示了他特有的风格,简洁、自由、浪漫,难以复制。每一件都给人以极佳的艺术艺术享受和视觉的震撼。”
中国金石篆刻名家甘海民在看过展览之后,把笠夫称为“印象剪纸奠基人”,认为笠夫剪纸紧贴时代脉搏,极具文人气质,造型精准到位,变形夸张合理,色彩独到微妙,内涵丰富深刻。
具有时代风格的创新剪纸
古典的气质,浪漫的想象,再加上一把剪刀的巧夺天工,摆脱了传统的束缚,又保留了文化血脉,笠夫的作品给文学界人士留下深刻印象,无论是作家和诗人,都在这些作品背后看到深刻的文化意义。
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张忠亮特别赶在展览结束前夕前来观展,他边看便评价说“笠夫剪纸堪称中国剪纸艺术的创举,他用极简的手法、多样的变化、丰富的表达,开创了中国剪纸的崭新样式。”最近两年,张忠亮持续关注笠夫的三次画展,认为其风格越来越简,简到极致,表达的内容却极为丰富,难能可贵。“比如《乡愁》系列,很大胆,有时就两三种线条、颜色,但瞬间就把人物的内在情绪和性格跃然纸上。还有,笠夫对纸张的选择和利用,开辟了视觉艺术的新途径,相信未来还会拓展出更广阔的艺术空间和样式。”
坚守传统精髓的国画作品
中国“十佳诗人”、龙岗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黄惠波也在闭幕前挤出两个小时,特别来到展厅,观看和品鉴笠夫画展。他以诗人的细腻、悲悯的情怀,深情解读笠夫作品背后的人文精神、生命哲学以及美学价值,令现场观者大呼“过瘾”。
在笠夫剪纸作品《风雅颂》面前,面对栩栩如生的人物,他说人们其实可以自设意境与场景,生发出多样解读。当看到感人的细节,如优雅之下的内敛,倩影余后的回味,都能令他生发丰富的联想与喟叹。他赞赏并坚信,“笠夫这种东方含蓄的美是西方所不具备的,这样的美和爱才是世界的。”
看画吟诗,是黄惠波品评笠夫作品的一绝。激情之处,白居易的诗,苏轼的词,成为画的情感延伸,回荡在展厅。他说,“笠夫的画是有灵魂的;笠夫作品所蕴含的内在的美,拨动心弦,令人动容。能创作出这样作品的人,心灵是善良的;能传递出这样优雅审美视觉语言的作者,心灵一定善良的。”
黄惠波最后说:我们可以缺衣少食,但不可没有精神与灵魂的滋养,这才是人生的高贵之处。这应是笠夫作品富有中国人文精神和东方美学价值的内因;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应有模样。
与黄惠波深有同感的,是原龙岗文联主席、著名作家张奇。“美的享受,眼的盛宴,脑的洗礼”,她这样总结自己的观展感受。她说:“笠夫先生将国画艺术融入剪纸艺术,两种不同的中国传统艺术表达,加入现代西方风格艺术原素,碰撞出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这才叫创新创意。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就应该有一种新姿态。展览非常成功!”
(责任编辑:胡艺)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