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 | 万捷:融科技之力,传艺术之美
2020-11-30 20:30:09 未知
11月21日下午,“2020中国文化计算大会”在北京举行,秉承“跨界·融合·共赢”的主题,邀请文化计算领域的知名学者和科技、文化产业界人士共同研讨、分享了文化计算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产业转化应用案例。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万捷受邀出席大会并作主旨演讲。
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万捷在“2020中国文化计算大会”发表主旨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雅昌是从传统行业走出来的文化公司,“融科技之力,传艺术之美”是我们的使命。
雅昌成立了27年一直在做文化艺术工作,做艺术数据工作也已经有20年的时间,雅昌艺术网从2000年成立至今正好20年。在做数据服务的时候,我们是一个很单纯的目标,在27年前我们做的所有数据都是为了印刷,不做印刷的时候不用数据,甚至不拍照。后来发现这些照片越来越珍贵,比如从1993年开始中国有艺术品拍卖以后,我们就用苹果电脑把这些数据存储起来。那个时候开始我们为这些数据做网站、做搜索引擎,给客户做增值服务,本身这是一个商业行为,要让更多的人通过网络就可以看到。这个数据到今天我们全部保存起来了,如果我们不保存,客户也不会保存。所以从1993年开始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数据,包括全世界的中国艺术品的市场行业的数据,我们都保存起来了,包括日本的拍卖公司、德国的拍卖公司,他们的数据都是我们提供的。所以雅昌存储了所有二级市场的艺术品做成高清图像数据,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各种数据的分析。
目前雅昌已经形成了一条相对完整的艺术数据的生产线,这个生产线不是传统的生产加工的生产线,比如说我们有30人的团队在故宫做了3年,还有七八个人的团队每年在布达拉宫做佛像和经书的采集,已经做了10年,还有在国博的团队做数据采集。今天我把雅昌过去20年的艺术数据工作给大家做一个汇报。
艺术家是创作的源泉,雅昌很早就成立了专门的艺术家服务团队。目前,我们在为中国顶级和世界顶级的艺术家服务,还有300多个博物馆、1000家美术机构,包括画廊、艺术中心;1400家拍卖机构;还有500家出版机构进行合作,专门做从艺术印刷到设计、到信息采集、处理、应用还有管理的服务。在艺术圈里有一个艺术生态,这个艺术生态不断从艺术创作到艺术推广,到艺术交易,到艺术品收藏,到博物馆收藏,到艺术教育,也有可能有些艺术品再回到二级市场交易,再回到收藏,最终都会到艺术教育。但是整个核心,都离不开艺术数据,每个过程从创作完我们先把它存起来,到它每个过程都要有数据采集,艺术收藏也好,艺术教育也好,另外从一个系统变成一个展览也好,我们做的整个工作包括艺术印刷、互联网和大数据、艺术影像以及艺术教育四大板块的综合服务商业业态。
雅昌的宗旨是“为人民艺术服务”,过去是为专业服务,专业艺术家、艺术机构、拍卖机构、画廊,都是专业机构。通过为他们服务形成了数据库,再通过数据库的应用形成新的产品,包括艺术教育产品、艺术欣赏产品、艺术数据分析产品,从收藏、拍卖、到价值分析,比如故宫的文物是无价的,但是我们必须给它核价才能买保险去办展览。所以最终实现“艺术为人民服务”,实现艺术为大众服务。
就数据服务来说,之前我们都在做数据服务,但是只是帮客户存起来,没有更多的应用场景。2000年成立雅昌艺术网以后,一直在数据方面有更多的应用,了解艺术家、了解艺术产品,包括传媒特别是中国艺术品交易的情况、全世界的情况,可以很方便的通过雅昌艺术网的大数据进行了解。这上面的艺术家目前16万,过去是顶尖的艺术家,现在艺术院校的大学生一上学开始,他自动上传数据,国家版权局自动帮他认证,这样使更多的艺术家或者是包括设计、动漫等其他专业的学生,让年轻艺术家一上学就有他的数据。另外包括图书,拍卖的数据,拍卖的数据对于未来更有作用。以前的艺术品都是靠人工的专家鉴定,我们目前把艺术品的的基因、图像、材料、颜色数据提取出来,变成数据进行储存,等于为艺术品建立了身份证,方便今后客观的证实艺术品的真伪。
我们也参与国家的标准建设,建立了很多标准,特别是数据采集的标准,比如中国可移动文物拍摄的标准。标准就是一个生产线,我们很多人不是在公司总部上班,而是在所有的博物馆或者是艺术家那里。我们也在不断的打造标准,过去的标准还是特别原始地在做,目前我们和很多技术公司合作,跟腾讯、百度合作,做艺术品的采集和数据资产的管理工作。过去印刷客户非常信任我们,所以采集数据的时候他就知道,第一我们很懂文物和艺术价值,第二我们受过严格的训练,第三很容易沟通,第四有个这样的实体公司他们更信任。
我们做了大量的数据采集工作,从1995、1996年已经开始了。雅昌有1500个员工在做数据方面的工作,分布在深圳、北京、上海三地来做数据采集。过去有很多反转片,现在抢救似的把反转片数字化,如果反转片不抢救,它本身就老化了,颜色各方面画质都发生了变化,我们必须抢救似的把老照片抢救,有的艺术品不在了,图像还在,我们就要抢救,比如故宫的老照片、国博的老照片,我们全部抢救。还有摄影的照片,以前摄影有底片没有照片,我们就把它辨分的形式,全世界只有我们还存在这种超高清的技术,别人是印刷的。
另外不光采集每一个作品,我们更多的是采集展览,每一次展览的布展可能花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比如苏轼展,几个月就停止了,不是常设展。一幅作品采集就行,但是展览的逻辑关系不知道,现在很多人根本不知道齐白石当时怎么办的展览。未来展览本身就是一个作品,艺术品是一个作品,展览也是一个作品,是再创作的一个过程。每年有2000个重要的展览,我们把它都采集起来,这个工作是不可逆的,因为展览结束了装修都拆掉了,所以这个工作我们已经坚持了十年了。未来我们可以跟腾讯、跟北京邮电大学、中科院自动化所这样的机构合作,使我们生产线的效率更高,未来应用的价值更高,让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效果更加充分。
我们数据库里全是超高清的图。所有的作品都是艺术家创作完才拿到这边的,这是一个特色,我们的特色就是艺术家在世的时候监制采集的数据,未来书画界的专家自己鉴定就可以了,我们这个是鉴定备案,这个工作是非常非常基础的工作,也是非常非常必要的工作。
目前有博物馆的收藏家可能不到百分之一,北京观复这样的收藏博物馆可能千分之一都不到。大多数收藏家没有博物馆,但是他的仓库很乱,可能有些文物是属于国家的,但是私人拥有。怎么帮助它管理起来纳入到国家的数据库,我们也在做民间的收藏服务,未来工作量会很大。
另外艺术市场监测中心,目前世界上有三大艺术数据公司,一个在美国,一个在巴黎,另一个就是雅昌。巴黎的Artprice跟我们有一个合作,明年我们会跟美国这个合作,把二级市场的数据做的非常非常完整,变成一个大的体系。
我们还做艺术家个人的素材,从他创造每一个作品、每一个展览,包括网络上对他的分析和记录,全部做成个人的数据库,做艺术家的百科。未来我们跟百度也合作,百度只有知名的人才做百科,不知名的不做,将来年轻的艺术家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百科,因为艺术家跟别人不一样,今天或许没名,有一天或许成名,但是你不知道这个人的数据,消费者无法买他的东西,所以我们现在从最基础的开始,可能将来成为大师,也可能是普通的画家,这是原创工作。
我们也做各种类似对比,还是为了二级市场包括艺术家。未来消费很重要,比如我家里的装修风格、色彩、尺寸、内容,我需要什么样的艺术品更合适,选出数以千万计年轻人的作品,他们做了很多的作品,由国家认证他就是科班出身就是原创,你怎么把这些东西筛选出来,这个过去是在二级市场,未来年轻的艺术家团队的数据库非常重要。
这是我们做的相关的工作:何家英,他的作品几百万的,我们在为他们服务,这个工作非常非常辛苦,但是不做这个工作这些数据就没办法留存,未来五十年一百年还是要请专家鉴定他的作品。现在我们从老艺术家开始,第二个戴眼镜的是杨之光,第一个是广州美院的教授。未来我们做了这个可能比专家更有经验,它的风格、字款、印章以及特殊技法,我们从老艺术家开始,前面这两位已经去世了,我们把他们几千幅作品做采集,对于未来的学习借鉴很重要。
艺术印制制品。我们现在在做全世界最高品质的图书,我们在做书的时候对数据进行保存,过去是一本书,现在是大量的图片,书只是选出来一部分,所以书的背后还有大量的数据库,跟这本书后面的关联是非常强的,包括跟一二级市场的关联,跟各美术馆的关联。
文旅影像产品定制。中国老人有三大爱好:跳舞、旅游、拍照,拍完了以后也不做什么东西,都在硬盘里,有的在服务器里,基本上都是一个垃圾状态,没有生成东西。这里面一个是存储的问题,一个是应用的问题,怎么把它变成作品,其实很多爱好者能够用影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另外还有2.8亿手机用户,买手机就是为了拍照。现在每个人进入故宫平均拍照57张,少林寺虽然小但是也平均三四十张。过去拍完就完了,现在我们跟故宫、少林寺、布达拉宫、敦煌合作,使拍摄的照片呈现个人的感情,这块我们正在做。另外面对2千万摄影发烧友,怎么让他们做的更专业、更艺术、更有情感、更有纪念意义,这块我们也做,效果非常好,是推动内需内循环。
这是我们团队在故宫工作,经过严格和系统的培训,今年疫情之后更大规模的进入故宫。这个是在布达拉宫,做佛像采集。工作量比较大,而且高原作业,很有意义。很多重要的纪念碑,也没有经过数字化采集,包括人民大会堂墙上的画“江山如此多娇”已经不是原画了,真品在国家博物馆,下雨淋了,后来临摹了一幅,现在我们都把它数字化了。
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立以后,我们知道了自己的定位。通过跟联盟的合作,跟技术公司,跟科研公司,跟应用公司的合作,最终实现艺术的采集、标记、处理和应用,真正实现“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李家丽)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