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专稿 | 艺术在社区美育进程中的责任担当——“共在 共情 共生:中国社区美育行动计划展”研讨会实录

2020-12-02 15:36:39 未知

11月27日下午,“共在 共情 共生:中国社区美育行动计划展”在四川大学美术馆开幕。与此同时,20余名专家学者就“社区美育”的话题进行了精彩的主题发言及深入的研讨。

18位嘉宾分为四组,分别从“社区美育的机制建构”“社区美育的美学向度”“社区美育的社会语境”以及“社区美育的历史与现状”四大维度进行发言,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视野和方法展开了对社区美育的讨论,呈现了每位发言者理论的敏锐和理论的担当。言语凝练,却非常有温度。

ZJEuzBSH6eITgbXNNW11rJnQhHf5EWT6IvenO5ED.jpg

作为展览及论坛的组织者,屈波虽然没有发言,但恰恰已经把所有想法和观点融合在了展览之中。(关于展览现场,点击链接了解更多)

一切学术、艺术都是为了人,为了生活更加美好。艺术也好,美育也好,或者说介入公共空间的美育行动也好,都是为了留得住青山,寻找得到乡愁。在这个过程中,艺术有它的责任担当

中国的艺术现代转型走过了一百年的历程,中国的美育也走过了百年历程。到当下,正当时,学者、艺术家、高校有责任、有立场、有态度,让理论形态、艺术的实践形态更多地参与艺术的转向,以及社会美育的推动中去,传承文化,服务社会,同时拓展思想和理论的空间。

相信“社区美育”这个话题的讨论,只是刚刚开始。

(以下为此次论坛的精彩实录)

【Pt 1. 社区美育的机制建构】(主持人:何宇)

ghFkHjJs8U6poYBhOTtMQDuquP8zNlA2vqNKNGJ6.jpg

魏东(重庆市美术家协会秘书长):社区美育的重要性、美育进行时与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与四川美术学院的合作与展望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扩大社区教育资源供给。美育是审美教育和心灵教育,对于立德树人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区作为地元共同体,是美育落到实处的重要载体,是传承中华民族有些传统文化的集成,是社会文化事业实施的支点,更是社区美育的起点。

社区美育的工作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美术家协会的组织,从美术馆各种艺术展览,新媒体的推广传播也在不自觉地进行着美育,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大众的心灵。社区美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设立一个统一的机构,思想,加强统筹,合力协同,把艺术创作、研究与发挥美育职能结合起来,引领美育方向,提升社会美育水平。

在中国建构发展内外双循环新格局的背景下,如何弥补社会经济性、群体居民社会文化缺失也是一个社会的问题,社会美育活动通过挖掘当地历史人文,采用多元灵活,交流性强,便于操作的艺术表现形势,一方面让当地的居民能够全面地了解本社区的文化,增进社区居民间的沟通与交流,加强社区认同感等等;另一方面也为社区搭建平台,特别是城乡之间的交流,实现区域联动发展,社区美育会培养社区居民的审美情趣,提升其文化素养与艺术修养,建构和谐社会也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与四川美术学院展开了深入的合作,积极探索具有区域艺术性的美育活动,这也是广大艺术家和各级组织的根本遵循。社区美育是跨部门、多系统的运营工程,有必要建构新时代的美育体系。

近年来,重庆美术家协会积极支持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乡建,乡村美育的活动,我们先后共同主办了“百年百校百村——中国乡村美育计划展览论坛”,这个论坛覆盖了国内116所高校,123所村落,包括重庆北碚的留影,带动了北碚区的村民的参与度,影响广,触动深。同时,我们还和四川美术学院共同举办了“五劳五优五深”中国社区美育行动活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美育的建设,在社会上引起了广大的反响。

在去年的基础上,今年“共情 共在 共生——中国社区美育行动计划”,不仅对社区进行全年龄的探索,更是对网络虚拟社区展开了实际性的探索和理论的思考。

前不久在四川美术学院校庆80周年之际,市委市政府共同启动了重庆美术公园的建设,未来的重庆美术公园是一个大美育的项目。市民的广泛参与,国际高标准美术公园的建设,既是积极推动校园美育,城市美育的有利体现,也是积极构建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最重要的艺术活力的来源。

jA2iBFblFWOzA2qzQ8yUkAWfP3iflb9YV2TZ2B26.jpg

焦兴涛(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从参与式艺术的艺术实践到社会美育的社会实践

首先从羊磴这个地方的艺术实践讲起。羊磴是在重庆和贵州交界的一个地方,虽然这里距离重庆市的直线距离只有200公里,但是道路和设施不太完善,开车要3个半小时,这个地点与城市之间的位置关系非常巧妙——既不远也不近,不能让你轻易抵达,也不会觉得天远地远。

从2012年起,这个小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时候的羊磴和大多数乡村一样,没有特点,但又渴望振兴,渴望成为网红城镇。没有改变的条件,恰恰是艺术家们最感兴趣的地方。于是我们选择在贵州桐梓县羊磴镇发起了“羊磴艺术合作社”这个综合性的艺术项目,与娄金、张翔等众多年轻艺术家,李竹、王子云、周彦华等青年学者以及谢小春、令狐昌元等当地艺术爱好者和当地居民一起共同参与实践。

为什么要去羊磴做这个项目呢?首先是希望能够跳脱当代艺术形成的机制,对当代艺术产生新构思,并对此进行重写;其次是我们希望走到乡村,在真实的生活世界里找到和艺术之间的联系,而不仅仅在博物馆里。

我们尝试将艺术嵌入具体的社会生活空间之中,强调“艺术协商”之下的“各取所需”, 在人与人的关系互动之中重建艺术和生活的连续性。

八年来,“羊磴艺术合作社”开展了一系列与乡镇社区、乡村社会充分对话的实践活动,其存在和影响已经成为羊磴日常的一部分。

在今天中国能让一个城市、社区真正发生变化的,艺术家的作用需要认真审视。

再谈社会美育的社会实践。其实羊磴的艺术实践最大的意义是政府开始希望为乡镇做些什么,从而推动美育的发展和乡村振兴。在生活实践中来寻求艺术和生活的联系,最终的目标是在社会内部形成参与式的事件。

xSfsG1gfJPhRRDWus9uhJw6xgIYpHcYRjEUm1sbh.jpg

黄宗贤(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艺术转向与美育担当

焦院长领衔的艺术进入乡村的具体案例非常有趣,也非常有思想深度,这让我们认识到:美育是一种理念的形态,更是一种行动。美育不光是对社区、乡村的外在点缀,更是搭建人与人、人与社会、族群之间交流、对话的平台。

其实四川美术学院这些年来有一系列的计划,以他们的行为体现了当代艺术的转向。中国现代艺术从50年代开始算到今天已经100年,这100年是中国艺术的空间转向的百年,意味着是中国社会美育运动的一百年。现代艺术与现代美育运动是两条运动,但是实际上两者互为关联,共生、共成。与中国传统艺术相比而言,它有着重要的空间转向——中国艺术现代性的转向以及艺术空间性的转向。50年代来到新中国以后,发生了几个转向:从山林转向了街头;从雅集转向普罗;从文化转向家国。

第二点要谈的是介入社区艺术的美育取向。今天人类的当代艺术最重要的特征是什么?介入。

介入包含几层意思。第一,追求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除了表层的美学,或者追溯乡愁以外,追求美好生活是一种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它可以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使个体心灵得到宣泄和抒发,最重要的是,艺术是构建当下与未来、现实与理想最重要的方式。

第二,今天更加强调介入,因为这关系了人类生存的境遇。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发展造成的自然博弈的加剧和商利的强化,使我们的生活得到更多负值,幸福感越来越弱化。所以要用艺术的方式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精神的原乡。

三是艺术发展的前沿状态。中国当代艺术是发展的重要空间转向,这超越体制空间,让艺术走向公共空间,构建共同精神家园的手段方式。艺术介入社区绝对不是一种补偿,更不是一种空间点缀,而是生态重构。艺术介入社区、公共空间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生态重构。这其中包括自然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生态以及产业生态。

最后一点是艺术在社区美育中的路径。焦院长以及川美或者中国当代艺术家们做了很多行动,也体现出不同路径。通常有四种路径:第一,去培养更多的艺术爱好者,使他们在个体的艺术实践中、艺术欣赏中滋润个人的心灵;第二,生活表层的美学化手段,用艺术营造更舒适的环境;第三重构文化记忆的方式,从羊磴计划到许多公共艺术都在用这种方式来勾连与历史、文脉的关系,延续文脉是人的需要;第四通过艺术来建构精神场域。

我认为介入乡村建设既是一种生态艺术,更是互动与结合。艺术介入空间、社区、社会、公共领域并非点缀,也不是美化的装饰,而是通过可感的形式,搭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彼此对话,协调,共生共成,相融互动的精神场域。当然关乎审美,但也超越审美。实质更具有社会学、政治学的意义与价值,只有在凝视中反思,开启关于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思考,启动扬起生命激情风帆的艺术,才是社区美育最重要的价值所在。当然也可能是当代艺术最重要的价值取向。

美好中国首先要有美好的家园,美好家园重在美好空间的再造,美好空间在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重构,只有美好的乡村、公共空间才有美好的中国。

何宇(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艺术介入生活的创作契机与机制

这个展览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艺术介入生活的几种创作的契机、机制。

第一个,羊磴艺术合作社以及《七塘艺术实验田》项目。它由艺术的协商机制进入到社区的美育中,同时又在协商机制中释放了非艺术家的自我价值。

艺术家和村民介入生活的过程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村民带有不可控性,价值在于这种偶然性和可能性。二者的结合形成一种双重编码。这种双重编码是美育介入社区,介入生活创作中最要命的,最有意思的。

第二,我看到了《社区问题的艺术研究系列》这组作品,印象非常深刻。这组作品谈到了社区问题,艺术家带着学生在社区中调查各种各样的问题。首先它不是一般的社会学问题,因为一般问题是提出来进行解决的对象性的思考,最终的目标是功利价值,而在这个作品中体现出来的问题是艺术问题,艺术问题呈现艺术本身,所以称它为原问题。讨论、调研都是体验问题,深化问题的过程,所以问题是思考的开始。

第三,在展览中体会到了社区美育艺术反思机制。比如作品《旅途》可以看到的是另外一种反思,一种情绪。作者通过上下班时间的记录,把生命的颤动并置到了作品中。这次美育介入社区有非常多的话题值得去探讨。

OMPhULFRQiqwSbazPpZTRxlmjQOlcFwSrMPElKi5.jpg

李龙(成都博物馆研究馆员、皮影木偶部主任):博物馆如何介入社区美育

博物馆如何介入社区美育是一个概念,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我们的社区美育是博物馆的基本职责和价值导向,在我们的语境范围内一般会用另外一个宽泛的词汇来说从事的工作,一般称为社会教育。但是在博物馆,它会经常用社区美育的概念,比如说南京博物院第一任院长蔡元培先生提出了社会美育这一块特别有赖于博物馆、美术馆、公园来推进社会美育,这是一个系统的概念。

现在说博物馆做社区美育都是基本职责。西方的博物馆学一般会提几个概念:首先,它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受过一定教育的人群,但是在最近几十年,西方的理论一直在变化,服务对象更倾向于广大的群体;其次,博物馆以前是专业的、独立的机构,但是现在更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一个社区的文化中心,导向社会美育;第三就是国际博协对博物馆的定义有一些价值导向的调整,博物馆以教育、欣赏和娱乐为目的设立的,这三个说法也导向了要做我们的社会美育。

博物馆也是现代的重要社区。它不是固定的,而是流动的,观众群体一直在变化的。

从实践层面上来说,博物馆怎么在社会美育呢?第一个就是大家到博物馆来参观就是社会美育的过程,藏品和展品的价值导向是没有功利性的,是纯粹的对文化、历史、艺术的理解。另外更重要的一点,博物馆做社会美育,观众是流动性的,它的社会性非常广泛。

在当代社区美育的语境下,当代的社会性是非常强的。比如故宫博物馆一年的观众达到1900万人次,我所在的成都博物馆一年的观众也可能达到200万人次。这么大量的观众来博物馆参观,不可能区分观众的受教育层次。所以我们的社会教育、社会美育首先不会区分观众。但是在实施一些活动的时候,都会倾向于把社会美育的对象定位于青少年这一群体。

另一方面,传统的博物馆在做社会美育的过程中会搀杂着技能和知识层次的传递,这和我们的情感价值观是一体的。

现在博物馆实践社会美育和社会教育,应该把自己定位为一个社区文化中心,一个平台,这点很重要。创作者把博物馆当成一个设计空间,来对展品、藏品进行重释,让参观的人群发现的不仅是传统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历程的发展和以后可能的地方,相当于给他们提示一个方向,这是美育要达到的结果。

关于社会美育机制建构在实践层面,可能会实现四个融合。第一个是场域融合,第二个是跨专业融合,第三个是语境融合,最后一个就是所有的艺术创作、博物馆、美术馆开展社会美育都要注重在地性。

【Pt 2.社区美育的美学向度】主持人:黄宗贤

h0x55wYXMmeLVaDDaOlWa9cc5EBJj4tyhE3Pnl4o.jpg

卢文超(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对社区美育美学向度的思考

对社区美育的美学向度的思考,主要是五个方面:

一要处理好艺术作品的物质形式和它要表达的观点之间的平衡。所谓的美学最基本的意思就是感性学,感性学和艺术作品的物质形式关系非常密切。日本学者发现它和物质形式之间有一种能动性。部分学者都论证了艺术作品对物质属性,周围的人、物会产生影响。一种物质形式可能会表达非常多的思想观念,而我们表达的思想观念也可以用多的物质形式来表达。艺术家重点关注的就是要寻找两者之间的契合,也就是用最好的外在物质形式来表达你要表达的关于艺术的思想观念。

第二点是与这次展览紧密相关,因为看到好多艺术作品都是在用社会学、人类学的观念进行创作,实际上整个当代艺术也发生了这样的变化,越来越观念化。这种观念最明显体现在哲学上。很多艺术家的创作是表达一种和哲学相关的观念,更多呈现的是观念化的另外维度,即一种社会学的观念。艺术的物质形式和观念之间的契合非常关键。表达这样的社会观念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表达,但是艺术家需要走到让大家看到最佳的、舒适的观念。

第三点,在展览中有一些作品关注到了传统手工艺。美育这个问题国家越来越关注,最近11月中旬中办和国办发布了关于教育和美育的文件,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是非常重要的层面。如何利用中华传统艺术和手工艺,有两个方式。一种方式是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它表达的也是以前的意思。另外一种方式是一种新的方式,手工艺或者传统的东西越来越变成新的当代艺术形式,这两种观念非常不一样。在国际上,作为艺术的手工艺的潮流非常明显。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比如被子都不是艺术品,但是被艺术家在展览中展出。这里表达出一个问题,对美育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传达中华美学精神。同样的一个传统手工艺放在那里,两个定位不同产生的效果完全不一样。古代的意义和现代的艺术阐释之间也存在着张力。当代艺术家更关注的是它的现代阐释,把传统的东西作为当代艺术的新媒介来利用。在这个过程中它要发挥什么样的美育效果是需要考虑和把握的。

第四点是社区和美育之间的关系。艺术介入社区有几个层面的问题:何种艺术介入社区?艺术介入何种社区?要考虑到社区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只有考虑到复杂性和独特性才可以推进社区美育的工作,把社区美育的功效最大发挥出来。

可能在新的传播语境下会产生新的问题。以艺术合作社项目为例,虽然是在偏远的乡村做的,但通过抖音或者各种各样的网络,实际上会在全国造成非常广泛的传播。在网络上可能是跨地区的社区美育,产生全国性的影响后,有人可能会去当地社区进行拜访,这和完全以社区为单位的美育不同,会对社区本身产生很大影响。

ezMfcTutyfbltURxRFBlLpYZdiUhvaQuACoSO2tj.jpg

杨一博(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社区美育美学理论的缺失和重构的可能性

因为我本人从事美学理论研究,每次参加四川美院诸多艺术活动的时候,做美学的人有很多的困惑。大家可能知道理论上的事件,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学和艺术基本上是分道扬镳的:理论不再对艺术予以支持,艺术也不再需要理论支持。

现在又提出美育的概念,那么美学和美育到底是什么关系?如果现在的美育不是纯粹理论的研究,那美学怎么办?美育的理论到底是什么理论?

我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发现,应该从具体的艺术实践来生长出理论,这是一种道路。现在的社区美育也好,艺术介入也好,基本可以抽象出来两个问题:第一,艺术能不能发现社会问题;第二,如果能,那艺术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的社区美育不像之前所讲的那样,艺术必然可以发现真的现实问题,也可以解决现实问题,但是有一个理论支撑它,它可以引起历史的意识,这个意识是什么呢?包括危机感,德国那一批历史学家如何去重建德国二战能够被历史所理解的问题。所以我认为社区美育不应该走“反映问题”老路子,有效的方案就是引起我们的历史意识。当我们可以用艺术来理解社会,以及社会理解艺术的时候,就是美育的价值。

XAWvCNdUmmKQX74TakUOTIs8cuHMc6uOZdxtxw4S.jpg

常培杰(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艺术介入的有效性和现实性问题

在川大博物馆的这场展览,以及央美和其他地方做的展品,尤其是带有介入性质的和前卫性质的作品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艺术和现实没有区别。

艺术和现实,二者在外观上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一者是艺术作品,一者不是艺术作品。在艺术哲学的问题上进行讨论,这个问题是摆在艺术家面前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艺术家解决不了社会问题,艺术家可以做的事情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如何呈现”是摆在艺术家最为核心的问题。

当前在展场里可看到的作品,都有很好的理论意识、社会意识,而且可以很敏锐地把握到时代的痛点。但是它们是艺术,特点在哪?当一个普通人走入博物馆看到这个作品的时候觉得和现实没有区别,那艺术家的价值在哪?

艺术转换。寻常物的嬗变,就是变容。一个普通的东西如何转变成艺术作品,是什么在发挥作用,这是艺术家要做的事情。

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要素一个是原点,一个是支点。原点是最为本质的理解问题。目前艺术界和理论界最为常见的问题是以支点为原点,以科技、伦理、社会、权利、道德等这些要素来作为把握、创作艺术作品的元素。这是本末倒置。艺术家已经忽略掉了何为艺术最为本质问题的理解和把握。所以现在艺术场馆内有大量的艺术作品自我重复、自我增值、自我消化。这会为当代艺术带来很大的困境。要克服这个困境就要找到艺术转换的形态。

回到今天的话题,社区美育做什么?这和之前谈到的问题有密切的关联性,美育是感性教育。艺术介入要介入社会,如何介入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在介入的过程中里面要强调几个要点:艺术家去了当地要考虑当地人的感受,他们的需求——实用性、长久性;另外就是在地性,能够真正和当地的环境、生活融合。

根本的艺术教育就是要提供一种不同于不同于社会现状的艺术样态,不同于当下生活的改善性。所以前卫艺术要做的主要工作就是来对抗异化的社会生活生存状况,一种让感性不断麻木的生活生存状况,要激发对环境、生活新的理解,艺术家应该给出艺术形态来。

J2tczvrUlp26oE3zAMM6GX7cyxaXtXg8tslI6upB.jpg

支宇(四川大学教授):抵抗无机、看护偶然

审美教育,审美感受以及当代艺术创作意味着什么。

美育走向社会美学、生活美学、社区美学、介入性美学后。这里从局部,一个更有时代语境的角度讲,所以我的大题目叫“抵抗无机、看护偶然”,这是人类式的数字算法阻挡的时代,美育应该做的事情。

分四个层次来讲。首先举3个小例子,和数字时代息息相关。第一个是微软小冰,从2014年出现第一代到今年2020年8月份出了第八代,微软小冰可以在诗歌写作、影视创作、视觉传达中都有巨大而高效的能力。输入一个关键词,一首现代经典的诗,它能模拟。

但是去年测试的时候,有一个彝族诗人立即写了一首诗,非常愤怒地追问小冰:你知道羊水吗?你知道子宫的痛苦吗?对一个虚拟的人工智能进行了极度的质疑。

第二个是有人发明了一个智能摄影系统。他可以模拟贾樟柯,模拟其他导演,使用各种各样摄影手段和图像剪辑技巧。

第三个是成都本土的一个公司做的非线性编辑。去年他们和中央电视台合作,40个机位可以在所有镜头的素材在1-5秒中建立时长以后自动生成编辑。

人类的算法时代已经把偶然的东西彻底消隐在感知之外。美学、艺术是知觉性的,必须要塑造肉身的感观,然后去捕捉。但是我们的意识已经被机器掌控的情况下,怎么做社区美育?所以这是时代的问题,时代的危机。

技术、算法和智能机器已经入侵我们的意识和知觉,它掩盖了我们的存在之痛。所以在这个时代要呼应一下怎么去捍卫有机和偶然性的审美主体。让所有的主体从一个被算法、技术、被社会结构控制的知觉无法自由的审美主体变成有机的偶然的审美主体。

黄宗贤:总结来说,这场演讲有三个非常重要的特征,第一是年龄层次非常年轻,而且都是跨学科的,有做美学的、艺术的、博物馆的、人文的,都有跨学科的特点。第二个特点是都有深刻的理论建构和阐释意识,回应着现实和时代。每个人的话题都有强烈的回应现实的意识和态度。做学术研究、理论研究最应有的姿态就是回应现实。西方所有的艺术理论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他们总是在回应现实,显示出他在某一个阶段学术的有效性。这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内理论最缺失的事情。第三个特点在各自阐述过程中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在表面的不同背后,大家都有同样的指向。比如杨一博说的重建美学艺术的关键问题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特别强调了重构历史意识,当然是当代艺术、社区美育非常重要的应有的价值,因为寻找我们的方位太重要了,没有方位感必然就有浮躁感。常培杰老师说的艺术和美术原点和支点的问题,今天在不断地跨媒介、跨学科,这个界限越来越模糊,但是对于文化形态而言有没有原点和支点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问题。这里面有各自的侧重点,那么这个点在哪里,就是原点和支点在哪里,这是值得探讨的话题。支宇老师最后的发言引入了社区美育的话题,捍卫有机、偶然性也是超越艺术的哲学层面问题,反思了人的问题。

【Pt 3. 社区美育的社会语境】主持人:彭肜

VpglcsyloCF77TCerKy0OiOQ20fNUrif0SNljHGM.jpg

彭肜(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美育的社会语境更多要指向美学理论的语境

席勒以来的美学概念,美学建构,审美乌托邦确实在20世纪中期以后呈现解体的状态,所以美学作为一个学科是不是已经消亡了?美学需要重新建构,这样重新建构的路径之一就是以日常生活经验作为基础,来重新构筑美学体系。20世纪以来整个文化围绕审美化的结果,就是艺术走向生活,日常生活成为艺术,成为一个出身时代的基本语境。

Gtm4dfR6uglEOkHAU6Eu90h8NmBdnyz8moeCWdyf.jpg

闻翔(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从社会学角度看社区美育的社会语境

看了大部分的展览,我个人受到很大的冲击,因为学社会学出身,对于展览,我有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很多作品呈现了非常鲜明的社会学的色彩和眼光,我们可以看到被社会议题的介入和呈现,也能够看到对所谓的社区营造、乡村建造的深度反思,艺术家是非常敏感的,而且或多或少体现出的社会学的想象力,看了这个展览我甚至有一种职业危机。是不是今天的艺术家都已经变成了社会学家,或者艺术家已经开始做社会学家也在做的,只是你们做的方式和路径不一样。

在我看来,这里的社区语境有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当代艺术要如何与社会发生关联,发生什么样的关联?所谓的社会美育是当代艺术的连接点,换句话说,社会本身构成了在中国的语境下,作为嫁接艺术介入社会的介入点,艺术家要从工作室走出去,走到社区中,无论是城市社区、虚拟社区或是其他,要把社区作为节点来观察和体会,然后用你的作品来呈现和反应。另一方面,不仅仅是反应和呈现,艺术家要用自己的作品介入社会。用艺术的观念、手段和方式来影响和改变社区的形、貌、气质。在今天的社区建造中,为何需要艺术美育的部分,艺术为何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艺术家的参与和艺术独特的角色对于社区来说到底能够带来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需要重新回到对社区概念的反思。

今天社区已经成为一个习以为常的日常用语和政策语言,如果回溯这个词的源头,最早把“社区”这个词引入到现代汉语的是社会学家,也是中国社会学早期最重要的奠基者,费孝通先生。

社区最早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的或者地理性的概念,不仅仅是指人们居住的空间,社区要有内在的精神意涵,共同体的本质是真实的,有机的生命形式。在共同体中所涵养和培育的人不是抽象的,人除了理性外,一定要有情感的维度,自然的维度,审美的维度,诗性的维度,这样的人格才是真正的完整的人格。共同体也意味着人与人之间不是那种原子化的相互孤立的关系,而是彼此之间相互接洽,有自然连带的相互感应的关系。所以正是在共同体的双重意义上,艺术在社区美育中的角色恰恰凸显出来,所谓社区美育就是要重新找回社区的精神意涵。通过艺术的介入,社区中的人,他的人格和性情能够得到舒展,从而焕发出一个更加整全的人。另一方面,所谓社区的地方感,空间感和人与人之间相互连接共同体的感觉也需要经过艺术家重新激发和唤醒。这两个维度在今天的展览中看得非常清楚。

最后我想说的是,社区美育往前拓展乃至深入的可能性在于在今天抽象的机械的社会现代中,如何以社区作为切入点来重建共同体的精神意涵。

sv20Iyr1ki0OIINGz9j4xVzpwIz0k4NFGmJkq5yd.jpg

赵志红(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从设计师角度谈社区美育

虽然我们现在也在提互动式的生产、设计等等,但是不可否认在当今社会里面,艺术家和设计师在乡建、社区的建设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一场艺术活动或者一个艺术项目对美育的影响需要很长时间。但是作为设计来讲,因为和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人们到这些地方去以后,他们就被强迫、不自觉地受到美育的影响。因此从某一个角度来讲,设计对于美育起着一种更主动、持久的作用。

我最近一年主要在梁山少数民族地区跑,所以针对少数民族的乡村设计谈一下我的一些想法。学院老师看到学生在做景观设计时,基本的目标都是要做乡建里面的旅游开发,都把这一种乡建的活动和商业的设计联系起来。其实在做乡建活动的时候,设计可以介入方方面面,除了商业景观,设计可以介入村落遗产的保护,或者示范生态村的建设,以及特色乡镇来打造,人居环境的营造,或者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环境的治理和清洁能源的运用。不仅是美化的小镇或者村落的建设。在当前,由于追求把乡村建设和文化旅游开发结合在一起,已经成了中国当前景观设计的主流,这当然在寻求产业的一种突破,但是有时候也可以看到由于这样一种设计,把这种观看的行为成为游客消费的方式时,当地政府就会有意识地请一些知名的设计师,这些设计师通常都是学院派遣的,他们接受了现代主义的设计的理念,所以当他们到这些村落去以后,他们往往会把这种现代主义的设计理念运用到这些地方去。对于这些民族地区往往采用了一些符号拼贴。

现在应该对设计师提出要求,首先我们要有整体观的设计原则,比如说少数民族地区,本来是生态的设计区,在做景观设计的时候,除了要避免破碎化、符号化、浅表化的现象,还要注意经济发展和生态的承载之间的矛盾,去解决它。只有留得住青山,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才能走上一个健康的乡村美育的道路。

考虑到乡村要发展,艺术家还要注意把生态、生产、生活三生的体系运用到空间局部或者景观设计中。在当前做的村落的设计,除了在规划的时候要考虑到村民的生产经营之外,还要注意他们可持续性的发展。

我在凉山考察的时候看到,现在在做的很多安居工程,村民都不去住,为什么?一个是他们以前就住在半山腰,冬天非常冷,彝族老乡以前住的房屋是弄的泥土,墙很厚实,家里有火坑。但是新修的房屋没有火坑,用的又是现代的砖,玻璃之类的,所以到了冬天他们特别冷,完全不能够居住。另外,他们的土地和住宅区离得很远,不像以前他们的田地和住宅在一块,非常的方便。所以在生活和生产方面脱节的情况非常严重。

第三个要强调的就是设计要传达一种文脉,增强当地的文化认同感。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城市的同质化现象已经很严重,现在的乡村同质化也很严重,很多的古镇都是一样的。现在少数民族地方的村落他们也一样,在凉山里面有一些建筑挺好的,有保留的价值。但是现在政策是给修了一栋新的房屋以后,旧的房屋就必须拆掉。强迫他们以旧换新,这也是没有文化的文脉,没有传承。现在到彝族这些地方去,你都感受不到这就是他们以前的土厂房或者村落,失去了文化的传承性。

总结来说,对于设计师,从这三个点希望在设计方面有统一的整体观的思想,其次要注意不仅仅是给他们一种美育,一种外观符号化的东西,还要注重生态、生活、生产的三生体系。最后一个就是要强调做的乡村美育一定要尊重文脉,保持文脉。

C7Q1gu7LbJXFBC7ECMwYQvyvjERdyEvnXbcomMT5.jpg

冯雪峰(德克萨斯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从人类学角度讲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大势所趋。德克萨斯人类学比较先锋前卫一些,我们的老师在做的研究叫做参与性研究——去大公园里面录声音,去人群中和大家互动,做各种各样的事情。

参与性的研究是改变研究对象和研究者本身。当我们进入的这个场域是一个快进式的事件,不断地发生。刚才支宇老师讲的偶然性,指的是在具体的时段内,各种各样的参与者进来,有人、物、神灵、大地。

我第一次听说羊磴社是今年4月份在德克萨斯大学做工作坊,邀请了任海教授,他是川美的特聘教授,他来展示了羊磴合作社的一些东西让我开了眼界。

我现在在做的一个课题叫物的共同体。想要研究整容手术和网红,我想探讨的是我们的身体到底在哪,信息物被植进去,它始终在和一个基础信息流动的,对我而言,这些东西都应该被纳入到广义的艺术教育的范围里面来。这是人类学家可能会对这个项目带来的一点点的帮助,更多的是要向艺术家学习。

最后谈一下美育的问题,它是让你对某些东西更加地敏感,艺术教育就是相互转换很重要。

XTHI3szMSWnrc85LcBBQmP58oGqRIxbeaVARLLHv.jpg

杨光影(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讲师):网络社区的嬗变与艺术传播的新方式

刚才彭老师说到这个展览不是那么艺术,我反而是一个相反的观点:越不艺术越有趣。因为越不艺术的话它还意味着有一种新的艺术可能性。

一位法国社会学家曾提出艺术的三大范式:古典的,现代主义的,当代的。

古典是记忆,现代主义化是视觉的变革;到了当代,艺术转变的是一种方法,怎么样创造一种新的方法,能够有效回应一些现实的问题,哲学的问题,这是一种方法转向。基于这个议题的源起,刚才各位的发言也是一种对方法的探讨,如何介入的探讨。其中提到三个关键词:空间,介入,社区。

空间,是社会关系的实践的结晶体。

介入,对于社会关系来讲有四个点——它首先搅动了既有的社会关系;然后分别是呈现、参与,参与的过程中试图重构社会关系;第四是研究。羊磴之所以有趣,在于它的介入非常丰富,这四种关系它里面都有。

社区,个人认为社区应该是空间实践的组织结构。

现在关于社区,网络社区,有几位西方社会学家是这样阐释的:网络社区应该是公共领域;社区应该是主动的生产;社区应该是象征性的互动;社区是虚拟的社区感(不是实体的结构了)。比如说抖音的社区,大量粉丝的流动,其实很难说是实体的,有实体结构的社区,就是从实体来判断它不成立,但是从社区感来说是成立的。

关于如何去介入到网络社区里面,个人觉得还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从公共社区到个人社区。比如,现在个人的抖音号并不是一个公共空间,每个人都会自造一个属于个人的粉丝社区。

此外,参与即生产。以前参与式艺术是一种介入,到现在介入是不够的,依照社区的框架,参与式艺术应该是文化的再生产,审美的再生产,图像的再生产,经济的再生产。

刚刚焦院长谈到,羊磴很多艺术家上传短视频,但是我们还可以往下做,就是从公共社区到个人社区,通过个人社区的生产建构一种互文的关系,不一定是一个平台,而是综合的,从微博、微信到抖音、豆瓣应该形成一个跨平台的互文。

它的目的在于形成美育的虚拟社区感,产生公共领域重建的可能性。这样对接到现在的网络社区的嬗变议题,可能介入会有一种可能性的延伸。

【Pt 4. 社区美育的历史与现状】主持人:支宇

VpglcsyloCF77TCerKy0OiOQ20fNUrif0SNljHGM.jpg

彭肜(四川大学教授):全球化时代的社区美育

我们在欧洲的活动是以全球化时代的社区美育来介入。从2015年开始,我们做了名为“触摸经典,发现经典”的活动,5年做了6次,有了一些积累。主要有了三个方面的思考:学术研究与创作实践的互动,东西方艺术与美学的互鉴,以及艺术和生活关系的重构。

这个计划做了6次,带了100多个人出去,从人员的构成中可以看到变化,艺术史的学生和艺术家,每一次都是平均对半。这样的人员构成,初衷是想让艺术史的学生和画了好多年油画的艺术家们看一下原作。

这两类人员的融合度比较高,比如说写生,一个画家会和一两个硕、博士一起进行活动。除了写生之外,也会做一些公共艺术活动,在当地做研讨会,和当地艺术家交流。

另外我们还有驻地交流。每天看完美术馆以后,大家坐在一起讨论,一方面是已经定好的主题,另一方面是大家根据今天看到的馆的作品进行交流。讨论的问题紧贴着当今艺术界的重要问题,比如数字时代的双联展等等,大家的收获比较多。

学术研究创作实践的互动,最重要的就是和当地的艺术家的交流,还有街头的公共艺术活动,这也是介入了社区美育的概念。

2rxSyp1YtFzEFIPDGgFi1FDRtRgrycXOdQhpFhCA.jpg

陈刚(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从实践角度谈社区美育

这个话题有几个很有意思的概念。第一个概念是艺术和教育的,第二个是社会和社区的概念。

艺术的概念无论从起源来说都比教育的概念更早。当精英阶层把人类所有的优秀知识总结,形成一种可以传播的方式来进行推广的时候,才谈到美育的层次,这是时间维度上的对美育的解读。

社会和社区的概念是从空间角度来解释。艺术的本质从美育诞生开始,社会诞生开始应该是社会性能,社区对于社会来说,只是社会结构里面的元素。

这次展览中有一些关于实践街区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里面有城市、农村、乡镇、实体、虚拟、开放、隐私的,都让我感觉从时间和空间维度上解释了这个问题。

物质世界开始极大丰富的时候,我们发现意识形态和精神世界有很大缺失,所以美育在这个时代提出来具有现实意义。

我们的美术馆、博物馆跟大众之间的距离巨大;艺术家很多也是自说自话,不被社会理解。从这个角度来说确实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思考。

在我做的实践项目里面,很多时候我发现这完全不是艺术家干的事儿,这是一个社会学的大事。这个过程中有政府的主张,商业的诉求,艺术家的想法,但是最最容易忽略的是村民、市民最低层的元素,他们的诉求。

所以我做的规划和设计最不像艺术规划,因为考虑的不是形态问题,而是可持续性和具不具备造血能力,是不是这个村民会享受到这个成果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作为艺术家,能做什么,目的是什么,需要认真思考。

一个是从思想普及。通过美育的普及应该带给美术一个样式变革,空间的变革。我们从象牙塔走向下里巴人,从美术馆走向社会,从社会走向社区,从社区走向乡村。

第二个是身份发生变化。不是作为艺术家,而是一个社会学家,或者是一个综合身份去介入。

第三个是艺术与非艺术的成分之间的介入。中国现代艺术的启蒙,艺术家在里面相当于总指挥,他控制着艺术成分和非艺术成分之间的度。

所以我觉得今天的主题非常好,这让我想起了两个词:权利与义务。大众获得美育知识的权利,能够享受最经典、美好的人类文化知识的权利,同时艺术家也有去普及文化和知识的义务。

zJYgqY7rMZdE6To7xUGZbwfcyiKTqH15iUvdVO4D.jpg

艾莲(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所长):社区美育的历史追溯和思考

这些年来社区美育是一个热词,而且有人提出,社区教育学存在成为单独学科的可能。今年两会期间,中央美院徐院长提出要大力重视和加强社区美育,所以社区美育变成了一个各方关注的词。周围也有非常多的实践,比如陈刚院长说的在乡村所进行的实践,比如乡村文化振兴等等,各种各样的空间社区都在进行社区美育的丰富实践,而且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所以有必要对社区美育进一步的追溯和思考。

社区概念的追溯需要抓住一些关键词来做思考。首先是“社区”这个词。社区这个概念是从西方来的,哲学家已经经过了非常多的研究,而对中国产生最直接影响的是美国哲学家杜威(音)对社区概念的关注。

他在1916年出版的《民主与教育》讨论了他理想的社区或者理想的共同体。顺着杜威的思路,今天做社区美育,可以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杜威谈到民主与教育,如何把民主的共同体结合起来进行思考;第二个拓展方向就是关于公共的讨论;以及社区美育和媒介的关系,因为杜威讲他非常希望能够借助媒体的力量有一个公众发动,社会组织的作用,所以在他的观点中特别强调了媒体的作用,这是第三个向度;第四个向度就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第二点,今天艺术界的人做社区美育,有一种情怀在,希望为公众服务、贡献的自己力量。这让我想起了20、30年代的乡教运动,和蔡元培提出的以美育带教育。

第三点是我们现在做社区美育的时候,不应转化成社区艺术教育,也不要转化为社区美术教育,它是大的社会门类的事情。我们也期待可以从其他国家的实践经验中吸收一些精髓。最后希望把社区美育写入到“十四五”的规划中。

16j7w9apMfmWAj7iwLsx4SWflC0ja8XpB9N94LiO.jpg

李想(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讲师):广福村公共艺术项目介绍

我把去年做的一些项目作简单的介绍,我们主要从公共艺术的角度,从实践的角度去做的。我们当时在决定做《广福村项目》这些项目时,有五个简单的出发点:

广福村是在郫县的一个村。和焦老师做的羊磴计划最大的不同,是它的一、二、三产已经做的非常好了——首先,他们的韭菜、生菜产业非常好;衍生产业做得也很不错,韭菜可以做染料,相当于深加工产业;第三,他们开发出了很多乡村火锅、美食、旅游的项目;第四,他们引进了一些外来的企业。

所以当时和他们在一起沟通的时候提出一个问题:不具有中国典型的乡村特点,郫县这个村作为现代文明工业化进程中的现代新村,艺术能做些什么?能帮他们解决什么问题?

当地政府提到了希望能够增强本地的文化传承,使当地农民在物质生活丰富的情况下,提升美育,让当地村民的文化素质提高。

基于这个项目的这些特点,我们总结了几个部分:首先就是讲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在乡村提出了具体需求的前提下,教师、研究生在学校里做的艺术实践,怎么样和社会现实发生关系,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把艺术、美术上的思考挪到乡村的田野里,去做一个标志性的,或者是张扬的方式。

第二个就是公共艺术。公共艺术这个词带着一定的政治意味,尤其在目前的社会现实情况下,这是避不开的问题。有些项目是来自学校的支持或者商业的推动,有一些政府也会有一定的主导权。

第三个考虑到艺术和生态的关系。四川农村的特点主要是林盘,从古至今的生产、生活的方式,艺术怎么样进入生态。它包含了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在里面。

第四个是可持续性的问题,到底能不能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

第五个是政府比较在乎的——通过这个活动,除了唤醒本地的文化记忆之外,去激活他们的创造力。

《广福村项目》基于川西的林盘,它的生产模式、生活结构在改革开放中是非常明显的,通过郫县的限制也可以看出来,它以前是种豆瓣的,变成了现在非常丰富的现代农业的场景,我们希望考察和记录,通过现代公共艺术的方式去记录和梳理艺术和现代乡村的关系,探索乡村内外,外因的共识、共生。这是我们的初衷。所以我们大概做了三个部分,第一个是通过空间的塑性,第二个是活动,第三个是和当地人互动。

《广福村项目》以乡村考察与艺术共建实践并行的方式,记录和梳理在以村为单位的场域中个体、社群与国家的关系,展现了当代乡村的新面貌和创造活力,探索了乡村内在与外因的共识共生,链接城乡价值,以艺术行动来凸显和构建城乡融合。

RCTePoRdcKfnYF1ditwXam0JqIhXNZXWVvcu3pQF.jpg

张学忠(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关于社区文明祭祀的分享

这个话题最早来源于一次欧洲之行。当时住的宾馆后面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墓园。它的设计不仅是外在的形式,也有内在的意义。从这点也能看出,祭祀也可以很艺术。

祭祀是我们现在社区的现实,比如大年三十的祭祖,放鞭炮,引明火。全国每年需要祭祖日子不少于八九项,在西北至少有五六个纪念日必须祭祀。虽然也在做一些文明祭祀的宣传,但收效甚微。

从2014年开始,我们一直在收集类似活动对环境和社区造成的影响,逐渐发现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2015年开始,学校所在的社区里,当地政府提供一些焚烧炉,但是后来发现根本不够用。关于文明祭祀的方案,我们每年都会提出这个课题,让学生去想。截至到今天为止,大概有900多套方案。

我们主要的任务是提出问题,希望有更多的共同志向的合作机会,从建设美好社区开始,建设美好的家园。

InubhJuUSsgDGrmEnt6nblJEDXRlMqvOj3VcLHON.png

郝斌(重庆大学艺术学院讲师):关于古元先生案例的学习

延安以来的革命艺术创建中,美育产生了非常有效的实践。对于很多的革命艺术家来说,他们的实践是在讲话之前,已经在有效地探索艺术与大众的结合,艺术和生活的有效结合。

在这样的结合中,古元在1940-1941年就曾有效地进行了破除艺术和生活壁垒的实践,并且创作出来了显著的艺术成就,这对今天的社会美育的开展非常具有启发性。

古元1939 年进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第三期学习,1940年5月份左右结束学习。按照学校的安排,一共5个人一同被安排到延安碾庄工作实践,古元担任了乡长,每个人都有具体的工作,但是在去之前,周扬专门找他们谈话,告诉大家这次去还同时肩负着很重要的艺术创作的使命,甚至是一个美育的使命。

周扬叮嘱大家,不要做客人,不要做旁观者,要做实际工作,只有参加实际工作,才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生活,了解农民的思想感情。在当时很广泛的民族形势的讨论中,实际上周扬一直在讨论在艺术实践中如何拉近艺术和生活的距离。他也谈到,这个拉近可能是长期的,痛苦的实践过程,也可能不是很容易就能够实现的。

这段故事也和这次展览的主题非常契合:共在、共情,最后才能够达到共生。

古元在延安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在延安做出了非常生动的创作实践,究其原因是属于美术的媒介和文学媒介的不同。美术作为视觉媒介,可以很好地让不识字的一些延安老百姓能够理解。

它也有一个契机,古元一开始并不是为了创作,而是为了配合当时农村的识字运动,如何能让老百姓去识字。所以古元想,可以画一个水壶,画一个水桶,下面写这个是水壶,这个是水桶,来教老百姓识字。但是他慢慢地发现,老百姓对他画的别的东西不感兴趣,但是对家畜却很感兴趣。此后他就更多地围绕老百姓所喜欢的东西去创作,了解了老百姓的喜好,在情感和审美上与老百姓达到了一种契合。在这样的基础上,他创作了《牛群》、《羊群》等等相关作品,并且分送给了乡亲们,这些作品被徐悲鸿看到,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从社区美育的过程到艺术创造的过程就是展览主题最后提出的“共生”问题。

此外,古元还紧密地结合相关的社会生活,创作了这类主题的画作,像《妇女读报》、《选举》等。内容上做出了调整,古元又在艺术语言上发现了问题:当时老百姓不喜欢那种西方式的表现阴影的主题。他改变了自己艺术的形式,转向了旧形式、民间形式等等本土文艺资源的创造,最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种创作经历最后的成果也正是建立在古元深入社区美育基础之上的。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张天宇)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