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带你看展览】第五届美术文献展“生生”:用艺术回馈城市
2020-12-04 11:24:02 未知
第五届美术文献展于2020年11月20日在武汉开展,由付晓东担任策展人,以“生生”为主题,分为“天人关系与能量”“自然的生产”“人的生产”“技术的生产”“大地母亲”五个单元,共邀请80余位艺术家参展,分别在湖北美术馆与美术文献艺术中心两个场馆展出,成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届,充分体现出“美术文献展”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展览现场
美术文献展从2004年开始,每三年一届。2020年,在遭受了新冠疫情的情况下,文献展还能如期在武汉开幕,其背后意义不言而喻。因为疫情原因,展览没有举办开幕式,仍然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
以下分别是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美术文献艺术中心负责人刘明和本次展览策展人付晓东为本次展览撰写的文章。两位机构负责人在文中回顾了展览筹备的不容易,对于文献展的持续发展给与了美好祝福;付晓东则在《生生——自然、人和技术的生产》阐释了其策展理念。
文章最后部分将附上部分作品解读。
第五届美术文献展:生生——自然、人和技术的生产
序1
湖北美术馆馆长 冀少峰
“首届美术文献展”发起创立于2004年。从2007年湖北美术馆与美术文献艺术中心通力合作、携手推出美术馆面向公众开放的第一个展览——“第二届美术文献展”,到今天的“第五届美术文献展”,在与美术文献艺术中心的长期战略合作下,湖北美术馆与“美术文献展”已结缘走过了14年。14年的时间不短也不长,“不短”在于湖北美术馆作为一座公共文化机构,在满足公众多元与多样文化需求方面所做出的不间断努力,以及其在立足本土、全面梳理地域美术发展脉络的同时,与本地艺术机构一同为武汉这座城市所留下的当代文化印记;“不长”则在于湖北美术馆作为致力于将“美术文献展”打造为一个持续举办,具有前瞻性、研究性、国际性三年展品牌的学术交流平台,其与美术文献艺术中心还将继续携手参与、记录与见证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及未来。
“第五届美术文献展”能顺利开展实属不易。2020年初,新冠疫情在武汉爆发,展览筹备工作困难重重,但文化艺术界的朋友们心系湖北、心系武汉,让常态性的品牌项目能够如期举办,或许正是湖北美术馆传递希望之光的有效举措。受邀担任“第五届美术文献展”主策展人的付晓东女士,将“生生”作为本届展览主题,既是对艺术之生命力的无限期许,亦是以艺术之表达,通过对自然、人与技术关系的探讨,尝试编织一个关于“生命共同体”的、当下的反思情境。生,最早见于甲骨文,《说文解字》释为:“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古人借意象描绘向上生长之意。《周易》又言:“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是易的基本要义,同时,“生”也是天地给予宇宙万物与人类最大的恩德。由此,“第五届美术文献展:生生——自然、人和技术的生产”在2020年的武汉举办,其意义远不止于展览本身。
本届展览共邀请到80余位艺术家参展,设有“天人关系与能量”“自然的生产”“人的生产”“技术的生产”“大地母亲”五个单元,分别在湖北美术馆与美术文献艺术中心两个场馆展出,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届,充分体现出“美术文献展”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在此,感谢策展团队、参展艺术家,以及主办双方每一位工作人员的智慧与付出,没有大家的辛勤投入,展览将无法如期举行。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在“生生”的启示与激励之下,美术文献展还将继续前行。
序2
美术文献艺术中心 刘明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我们如此接近“未知”。在这种氛围下,今年由湖北美术馆和美术文献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五届美术文献展如期在武汉举行,其意义显得异常深远。经历了2020年的武汉,被誉为英雄城市,而“第五届美术文献展:生生——自然、人和技术的生产”正是我们以艺术的方式回馈这座城市的一份礼物。在艺术家、策展人及两馆团队辛苦协作下,第五届美术文献展于2020年11月20日在武汉开展。
当代艺术的创作往往与人们当下的生活紧密相关,并从当下引入产生对未来的思考。本届美术文献展同样基于对生命环境的反思,探讨当我们面对人与自然、科技之间愈来愈紧张的共存关系时,我们究竟应该往哪个方向去努力。未来充满期待,只是我们如何从当下出发指向未来。
美术文献展(三年展)于2004年举办第一届。2007年启用策展人体制,举办了“第二届美术文献展/观念的形态”(主策展人:皮力,2007年);2014年,美术文献艺术中心与湖北美术馆开启战略合作,举办了“第三届美术文献展/ 再现代”(主策展人:冀少峰,2014年);“第四届美术文献展/应力场”(主策展人:冯博一,2017年),直至本届美术文献展,已经经历了五届。我们期望,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持续为大家呈现不同主题,不同维度的大型艺术三年展。
祝第五届美术文献展成功!
安尼施·卡普尔 无题 纸上水粉 37.5cm×56.5cm×3 Pieces 2003
马修巴尼 堡垒 影像(静帧) 134'03'' 2018
春华.凯瑟琳.董, Alone Together 数码打印 32''×40'' 2018
生生——自然、人和技术的生产
策展人:付晓东
“生生”展试图在2020年的湖北武汉开启关于自然和技术的造物方式、艺术的功能,以及如何理解自然之母心智的讨论。展览试图把自然本身与其他下属的存在理解为跟人一样存在的意识主体,抑或,反过来把人的主体意识把握为某种自然的策划自身的数据算法。在复杂系统中,一切因素和相关性以湍流般的难以凭人力运筹预测的方式演化、涌现和变异。建立在这种观察视角之上,“生生”试图讨论中国传统的宇宙本体论、自然发生论和天人道德一体论的世界观框架,思考如何重启天道和人技、自然与文化混融互生的关系;也试图从生命政治的角度,以劳动、教育、技艺和生命形式等议题,来尝试探讨人的主体完善的实验机制;最后,还将从技术创生之“物”的本体层面,反思人类文明所自我赋予的神话。
段正渠 麻黄梁 纸本水彩 色粉 100cm×180cm 2018
贾蔼力 无题 布面油画 170×207cm 2008-2013
《系辞》,“生生之谓易”, 《说文》:“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叠字“生生”,是动词“生成”和名词“生成物”的组合。中国的“生生论”作为独特的宇宙本体论和道德一体论的框架,作为建构新体系的理论基础,是一种“自他——物我”、“天——人”、“自然——文化”具有同构关系的统一体的认识论的建构的基石。“生生”包含着万事万物阴阳相生的气化生成论,宇宙是自然发生的、自我生成的动态平衡的系统。
“生生”同时也是人的主体性生产的过程,关于人的生产和生命形式的塑造,生命政治亦是不可绕开的话题。人只有通过参与自主性、独特的劳动——创造性的实践——艺术实践,才是获得人的主体解放和自觉的一种可能性方式。在此次文献展中,将会呈现以教育为形式的艺术项目,呈现教育做为介入性的作品,讨论教育的目的、形式、过程、评价体系展开多种方式的尝试,以“社会雕塑”的方式,反思权威等级中心制学院教育,通过教育的形式使更广泛的人群进行互相启发、连接与碰撞。
李象群 江山 白铜 340×92×1.6cm 2012
亚里士多德认为技艺的制造是对自然的补充和模仿,同样也可以在理解了技术之后反推自然的逻辑,用制造的模式来理解自然物的生成。在技艺之中,我们也试图寻找创生的原因在于自身之中,而不是自身之外,技艺具有一种更高意义的制造,自己生产自己,如同天地创生一般。“生生”亦是把人造物作为一种创造性主体,通过技术物的主体的设定方式来反思人类本身和世界的生成关系,技术与自然天道,新物质主义与非人,亦成为了一种同构性的关系。
吕胜中 人文书 红本·黑本(四卷一函,共两函)
展望 石膏像 193×107×130 cm 石膏 2015
破除人类中心主义的急功近利,以多元认识论看待其他主体,在总体性的生灭流变与繁衍共生中,不断的互相感应,碰撞偶然,即生生不息。
【部分作品】
曹雨西 人工智能山水图 LED LCD屏 1080x1920 dpi 2020 (2)
曹雨西 人工智能山水图 LED LCD屏 1080x1920 dpi 2020
《人工智能山水图》是曹雨西工作室新媒体艺术项目的新系列,这个系列主要目的就是面对当下利用科技流行词(Buzzword)对新媒体艺术作品进行包装鱼龙混杂的市场环境下,真正利用人工智能进行有力的视觉创作,进而呈现真实艺术创作和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让不明觉厉新媒体艺术变得通俗易懂。
《人工智能山水图》这个系列的技术核心是使用人工智能风格深度学习网络(SytleGAN)学习收集上至两千多张水墨图的像素数据后,利用学习训练后的模型进行自动无限创作模仿山水图样的创作。最后用二维码半吊图案(halftone pattern) 算法转化成可以被扫描的二维码图案。等于创造了一个可以无限制的创作水墨画风的二维码山水动画的机器人。
《情绪几何》2.0 费俊、许晨阳、刘正奎 2019
互动装置 粉笔、黑板、机械粉笔打印装置、3D打印物体、数据采集模块、图形生成软件 尺寸可变
作品由未来论坛和锡纯公益资助完成
《情绪几何》2.0是艺术家费俊与代数几何数学家许晨阳以及心理学家刘正奎进行跨学科合作的艺术实验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作品邀请观众在互动装置的暗箱中触摸几何模型,触摸的情绪会通过心率等生理数据采集设备记录并计算出来,这些情绪数据会按照三种气质类型影响与之相匹配的初始几何图形,生成一个个“因人而异”的情绪化的几何图形,并最终通过自动粉笔机械装置绘制在黑板上。
郭桢 母亲 150x225x15cm 综合材料 2015-2017
郭桢的作品“母亲”是手工缝制的一件大型的装置。这是艺术家对艺术和社会中女性概念的长期不懈探索的当代艺术。这位艺术家通过描绘女性身体上最容易辨认的部分,以独特的方式捕捉到她自己和女性的普遍观点,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对女性重要性及其在所有女性中的地位思考我们的文化和社会。此外,她希望将这些思考与观众联系起来,并指出:“虽然您可能没有妻子或姐妹,但每个人都有母亲。”
乳房是母亲/女性的最明确的证明。郭桢用传统工艺,参照中国民间的瓜皮帽的剪裁方法,设计出其特有的形状;采用各种不同的花布设计,和用彩色的棉布料,昂贵的丝绸和不起眼的亚麻布组成一堵乳房墙,以展示来自不同社会阶层,不同个性和不同职责的女性。郭桢先使用墨水绘制性别符号,而这些符号几乎被缝制上的乳房覆盖着,隐约可见。多彩的毛线丰富了视觉上的立体感。彷佛看到女性的美丽,柔和,善良;在装置上的无限延伸,可以感觉到母亲/女性的力量,韧性和存在之内的价值和含义的无限扩充性来震撼观众。
黄宇兴 未明真相的狂欢 布面丙烯 300×200cm 2018
黄宇兴,1975年出生于北京,毕 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现为职业艺术家(职务)。
黄宇兴的作品色彩斑斓跳跃且充满纤细敏锐的神经触感。作者不刻意迎合中产阶级和文人圈子惯性审美中的「灰色调」,更放弃了时兴于当下绘画圈子的套路性手法,特别是他所在的中国大陆美术圈子的「观念」、「涂鸦」、「坏画」等,而是更为主动的遵循个人特质探寻完善自我的绘画语言与道路。在这个过程当中,黄宇兴的绘画获得了苍劲的生命力和不断生长的主动,一个由他个人的绘画语言导向的精神与物质世界初露端倪,如同混吨初开的世界呈现出的单纯与繁复、恐惧与安详、现实与超脱之并存。万物生长中的种种,皆在作者的绘画语言中找到了栖身之地。
孟思特 彩虹的背面 布面油画 150×170cm 2017
《彩虹的背面》是孟思特《星尘博物馆》系列的延续。艺术家将人物放置在一些想象的空间之中,使画面呈现出一种超现实的荒诞感。同时运用“博物馆学”概念将多种学科的具体内容集中于同一个画面,尽可能的打破“时间”与“空间”的概念框架。
艺术家表示,对于绘画的内容不想做太多文字方面的解说,因为绘画本身就是一种语言,画面的内容也存在一定的指向性,但这种绘画内容的指向性是模糊的,有想象空间的。将个人的情感、趣味、想象、思考以及愿望融合在了作品中,它们是工作也是生活的一种出口,希望作品能给观众带来更多想象的空间。
王璜生珠江源植物采集摄影胶片,21×29cm 共56幅2020
王璜生《珠江源植物图志》创作自述:
万物自在,生生不息。36年前骑自行车珠江溯源写生写作,历程70多天,行程约3500公里。当年,在珠江源采集了植物标本,作为这次生命经历的留念印记,一直保留至今。36年后,在疫情期间,无意找到了这印记的标本,促使了整理当年的画稿、文字,及摄影等,交付编辑出版。同时,也促使了我重回珠江源,创作新的作品。珠江滋润了南中国的人和土地,孕育了这一流域的植物、动物、生物的种种生命。地处云贵高原的珠江源,植物丰富,生机茁壮。因此,我延续了当年的做法,采集这里的植物标本,将它们转化为影像、绘画,以中国古老的水墨与拓印方式,记录下植物的物态与肌理,而特殊的手法又使图像产生X光片的效果,蕴涵着对生命本质的深入探寻与追问。
能量场
王欣 《八赫兹灵性护理》作品材料:铝合金条,网纱,平板电脑,LED 灯带,灯箱,液晶电视,沙发,不锈钢管,灯泡等作品尺寸:根据空间可变
《八赫兹灵性护理》是艺术家王欣最新的“八赫兹”系列作品中的一 件。王欣的“八赫兹”系列艺术作品和项目始于 2014 年王欣开始“八 赫兹催眠实验室”项目。在王欣的“八赫兹”系列艺术创作中,她主要关注意识转换状态,催眠,自助式心理治疗,心灵疗愈等心理及灵性层面与艺术创作的结合。在这件作品中,王欣创造了几位虚拟的伪人工智能“灵性护理师“来为来访者提供灵性护理服务。这件作品也探讨了未来人工智能能否给予人类灵性与心理层面需求的廉价快捷的护理和关怀的可能性。
【展览现场】
春华·凯瑟琳·董 + 比尔·沃恩
李姝睿 裂风 布面丙烯 140×487cm 2017
史金淞 玉头玉石及机械装置等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2020
闫晓静 灵云 装置淡水珍珠鱼线铝 120×360×300cm 2016-2017
张周捷 MC003-015-F-Black 201 不锈钢喷塑 尺寸可变 2018
张湘溪 玩物志 木雕 尺寸可变 2020
(责任编辑:江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