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访碑(11)|访“阴传”得艺的匠师张李邦

2020-12-10 18:02:11 未知

     访“阴传”得艺的匠师张李邦

2013年2月13日 晴


午后,我和父亲还有小侄女罗佳妮一起出发去东榆卫星村拜访张李邦。距离倒是不远,但是村道路坑坑洼洼,一般车辆爬不上去,剩下的路只能步行,途中还巧遇肖高喜师傅开着三轮货车从山上下来,原来他给师傅拜年回来了。

终于见到了这位老人,年纪70多了,儿子不幸早逝,现在和孙子、孙媳、重孙一起生活。重孙在山下一个镇里读书,孙媳平常要去那里照顾,因此,老人经常一人在家。在明白了我们的来意之后,全家人都非常热情,像对待亲戚一样,甚是感动!

当他讲起自己的从艺经历,甚至令我震惊不已。老人说他并没有正式拜师,所以没有我所说的什么传承,而是得之于“阴传”。即他的师傅在梦中教他的那些关于打碑的技艺,而且确实很快就会了,这不是隋唐演义中的程咬金学习三板斧故事的翻版吗?真是难以置信!

但是,据旁边人说,他确实在三十多岁前还不会石匠这手艺,但中年之后就突然开始了他的匠师生涯,而且还教了好些徒弟,也算是这一带有名的匠师了。

老人拄着拐杖前面引路,边走边讲,来到一处双层檐的桃园三洞碑前,这是他为儿子、儿媳打的墓碑,碑文显示他们分别于53岁和27岁去世。碑文上一句“佳城为儿郎,白发苍苍……”令人动容。

墓碑整体为四柱三间两檐,庑殿顶,顶脊为左右鳌鱼和中间举条幅人像组合成的“山”字形,条幅上刻“壬山丙向”,很符合古制。底层的四柱三间其实只有明间有龛,内有黑色花岗石碑版。

左右次间没有开间,只有减地浮雕几何门罩纹饰形成浅浅的龛,其上也没有碑刻和文字,这也是一种较为巧妙的设计。明间顶部有横枋,左右雕刻带撑拱的瓜形垂花柱,中间嵌方形匾额,上刻“永言思孝”。左右次间檐下也同样有横枋并有方头垂柱,檐顶和明间檐下还有山形脊饰。次间外侧还有切曲轮廓的衬鼓,底部分别雕刻浅浅的男女武将人像……

Gb48ReuQlqgIs5cEmbHaxmYGEEN1JrBRExA1rFsF.jpeg

张李邦为儿子、儿媳制作的墓碑

整体看上去,该碑造型简洁,但装饰细节比较丰富。线条干净利落,平直方正,比例尺度和结构装饰疏密得宜,显得静穆端庄而工致,这座灰白色的墓碑使我真切感受到了建筑的美感所在。我不忍问老人为儿子制作墓碑时是怎样一种心情,但不难想象老人将自己深深的悲痛转移到了对儿子的墓碑的用心修造上。才使得这样一座墓碑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ckFDfqkbVkWZ7NTxWxUbg7B70u9BwdPnc3G1I0OT.jpeg

笔者和张李邦老人在自己和妻子的墓碑前

说话间,我们回到老人的住家旁边,一座拱顶刻瓦垄的工字碑是张李邦老人和自己妻子的墓,妻子已经去世,埋葬在墓碑之后。墓碑拱顶下为 “二龙抢宝”,正中为匾额,匾额底部一对浮雕回首石狮,动势强烈,造型饱满,雕凿细腻,也是颇为用心之作。

而明间门罩上的一组戏曲人物,帐案后端坐一位女性,右侧一人拿笔正书写,他的一只脚边有一人跪地为他脱鞋子,旁边还有一人手持扇……老人说这表现的是“太白醉酒退蛮书”。说的是外邦来史递书,有“天心取米”四字,明知其挑衅,但朝中众臣无人拿出良策,而李白假装醉酒,让杨国忠为其脱靴,杨贵妃为其磨墨,在四个字上各添一笔,变成了“未必敢来”,真是一个智慧而有力的外交回应。

而在墓碑两侧的抱鼓位置也出现了同样的男女戏曲人物雕像。他为何在自己的墓碑上雕刻这组文戏,而在他儿子的墓碑上雕刻“李渊大战临潼山”,我不得而知。不过至少我清楚了这几幅图像至少不是“杨家将”,似乎也并没有依照自己家族的历史故事来选择题材这一原则。或者说墓葬建筑上的那些雕刻图像的选择似乎并没有固定的选择。

qsHp5MFrsbua9kNDxfOTTW8uS6zPwYWkV9u1rre3.jpeg

张李邦给自己的墓碑上雕刻了“太白醉酒退蛮书”

回到院子,这才整体看了一下这座新修的的大瓦房,干净整洁,特别是街沿上的柱础石雕使我眼前一亮。柱础高约60厘米,为三段式,顶部圆台,下衬荷叶边饰,中间为八棱柱式,每个间隔的柱面分别浮雕人物、狮子或流苏如意锁。底部为带有圆角包袱布的须弥座,圆角包袱布上刻云龙纹。造型方圆结合,整体大方稳重。这种雕刻有各种纹饰且保存完好的柱础已很难见到了,这当然得益于主人自己的手艺。

nwGQd93ch7JrtA3Klj8UZjLa9Vl0dTiVK5cFOhXw.jpeg

张李邦家的柱础

老人将我带到堂屋,看他安置在堂屋里壁的神龛。神龛是从老屋移过来的,也许正是家中有这样的老人,否则也见不到这样的设置了。神龛上信息复杂,龛内正中为“天地君亲师”左右“三代昭穆”“古今文武”等等,龛的下沿白纸上书写“天元地方律令九章安神过后大吉天昌”,这可能是一句咒语吧。而在神龛的顶部有 “百忍家风”几个字。

才知这是张姓人家世代相传的治家之法。传统中国的宗族观念形成了各自的家族治家理念,并世代相传,如杨氏族则是“清白传家”,“义门”则指陈姓人家。而马氏家族的“伏波家风”则可以追溯至汉代的伏波将军马援。这些往往会在家族祠堂上的匾额或老的族谱上找到相关的文字,是研究中国姓氏文化、治家传统的重要材料。

r0Zcd9zbuyRtAfiL4lXqxLfJSYHCOzGigXoZGjaa.jpeg

张李邦家的神龛

记得前一阵子央视曾经做过有关“家风”的节目,随机采访了一些群众,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家风如何,观众也积极评价了自己的父母如何教育好了自己云云,倒是比较应景。但是,似乎是错误地理解了传统“家风”的概念,至少是简单化和平面化了中国“家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厚度。

在全家人极力挽留之下,我们享用了丰盛的晚餐,临走还为我们准备了大米、腊肉等礼物,真是受之有愧。

临别时,老人说要送给我两件雕刻,等我下次来拿,我很期待!

图文|罗晓欢 & 编辑|门吉

(责任编辑:罗亚坤)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