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梦绕魂牵 六次广西归来
2020-12-21 10:08:00 未知
长按上面蓝字 画者智永 关注澄观斋艺术
张智永,现任故宫学院中国画研究院驻院画家。
1990年得列于崔如琢先生门墙。为入室弟子。擅山水,兼入花卉翎毛。作品多次参加大型拍卖会。中央民族大学山水画高研班,崔如琢工作室助教。泰中友好关系协会副主席。泰中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副主席。
描绘的烟雾迷茫之景与氤氲朦胧的气氛不谋而合,画中云遮雾绕,烟雨弥漫。能让观赏者强烈的感受到山林的动势。近景多以细笔写成,清晰可见,下笔干脆老辣,用笔迅速,以大笔触侧锋挥之而成,山林中并非往日的悠然,而是画出了动人的气势。远处的山峰通常浅施皴法,氤氲朦胧的美学体验跃然而生。加上张智永用笔变化多端,皴擦染变换,让整个画面呈现朦胧之感,但该清晰的地方却又刻画的细致入微,一工一写,自由变换,给观赏者呈现视觉上的盛宴。不同于大家的是,他的作品“元气淋漓”,表现在纸面上便是氤氲缭绕,浑厚华滋。笔墨可以供人复制,但是这种淋漓的气质不可能临摹出来。当题材和笔墨都应退到次要的位置,法不完备自出新,若笔笔到位,有板有眼的画,整体看来,也是满盘皆输。
在今天多元化的艺术语境当中,各种艺术可以成为选取的元素,传统语境和意义不再。但是当下60后画家群体中不乏画山水者,如果说“用一根针去打一口井”是这些与古为徒者的信仰核心,不如说题材上的重复是他们追寻大道,对时代文人精神归宿的一次次确认和追溯。或说“古”与“不古”他分得不清,张智永认为“笔墨纸砚,浑厚华滋”即是传统,他的画中看得出他已经突破古法,但始终以当下人的气质站在传统当中。
清朝伊秉绶曾经写“翰墨因缘旧,烟云供养宜。”与笔墨结缘,受云烟洗涤,内心无限的接近山水“道”,在传统的天地当中,不断的寻找自己的精神内核,这正是山水画给于今天当下人的意义所在。
氤氲“是中国山水画”元气淋漓“境界的最好诠释,这样的画面多是通过湿笔来渲染而得,造迷雾之景象,表现天地间万物萌生的混沦迷离的面貌。故因氤氲雨景模糊本身的外形轮廓才使人得以拥有其独特的美感,化作一片诗情画意构成山川云遮雾罩的氤氲美。
传统山水画不仅是在绘制山水的形象,更是写山水之”气“,自然当中的雨水浑然于天地之间,将眼前景物包围,湿气蒙蒙且烟雾萦绕,给人万物复苏的感觉,随处充满”蒙“的气象,这种气象将雨的意象展现地淋漓尽致,呈朦胧美之态。《艺勃》中最早提出”蒙“的概念:“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物之樨也,物樨不可不养也。”它代表了一种微弱状态,有芸芸众生开始萌生之意。再者,“蒙”在《彖传》中还被解释为“蒙亨”,即在阴阳宇宙交合之际宜进行享祭,也象征宇宙浑然一体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恰好又与下雨天时天地间烟雨蒙蒙混沌相雷同。与之相类似的还有石涛所提出的“氤氲不分,是谓混沌”的主张,“氤氲”也是对云雾弥漫的一种表达。唐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灵山多秀色,空水多氤氲”。
绘画是境界、是修炼、是磨砺,是踏遍千山万水后的笑谈挥洒;是行止观罢的所感所思;是写出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是阅尽人事浮华后的直抒胸臆,更是生活中快乐的雅玩。
余笔耕不辍近四十余载,得蒙有道尊崔公开启愚智,从注重传统取法乎上转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沉淀修养、提升意境。唯其难攻。需要全方位的修养,唯其通神,需要全部生命来锻造。在一层层蜕变中,品味着中国文化艺术的高古苍秀、清爽脱尘,在继承、融合与创新中磨砺自己的风格,力求笔墨气韵生动自然,形成自己的艺术特点。脱大师之窠臼,不断探索水墨艺术与时俱进的当代形态。使自我不断得以澄明,抵达新的化境。在作品中去展现对自然、对生活的理解。
西山散人 張智永2014年10月
墨在古代的制作流程比较复杂和科学,它来源于油漆,在提炼过程中,把油漆先进行充分燃烧后,变成烟弥漫在盛烟的铁板里,然后再把这些铁板里沉淀的碳粉铲下来装进一个杵臼里,这个杵臼有点像现在的球磨机,经过一个杵和一个臼的反复碰撞,将碳粉捣的更加均匀和细致,细到什么程度呢?古人用“轻胶十万杵”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说要想制出好墨来,必须要臼和杵经过十万次的相互碰撞与捣碎才可以,当然十万只是个形容词,说明杵和臼碰撞的次数越多越好,毕竟杵臼制作的过程中没有人一一去数着的。
因为了解墨的制作过程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下墨、发墨与笔纸上摩擦出来的线条艺术之美。笔墨是中国绘画语言,受到历代画家的高度重视,所以说墨锭的质量重要,其研墨的技巧也有很大的学问,研墨也被称为“耕砚”,仿佛一片有待开垦的土地一般,需要虔敬心与细致的耕作,才能收获丰硕的成果。砚作为文房重器,君子至爱之物,寄托着古代文人墨客的情怀。汉刘熙著的《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下墨,是通过研磨,墨从墨块到水中“砚台上”的速度。发墨,是指墨中的碳分子和水分子融合的速度、细腻程度,在这里我们重点给大家分享发墨,发墨的过程就是要讲究细,如果发墨粗就不符合这个过程,墨是个固体状态,在研墨过程中它稀释了其中的胶性,在与砚台摩擦时就溶解了这种胶,使固体变成了液体状态。其实这也是一个静心的过程,古人有云:“人磨墨、墨磨人”指的就是这个过程,它既是个构思的过程又是修心过程。
有很多书画爱好者或许认为,现代墨汁岂不更方便实惠?的确现在的墨汁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墨汁它同样有着自身的缺点,墨汁是一个新兴的工艺,是研墨的替代品也是新生产物,从七十年代末开始进入批量生产,一般用来写大字报写公告什么的,一般人不讲究墨的美学价值,它是当今书画普及时代的需求。因为墨汁具有方便节省时间的特点。
由于墨汁是用球磨机打出来的粉与水的合成物,大多用的是碳晶之类的东西,统一由一个制式来完成,所以每个颗粒都很均匀,而研的墨中却不然,它有大、中、小多种颗粒组成,甚至是有无限种颗粒组成,墨汁中只有一种均匀颗粒,更没有粗和细之分。可以想象出现在纸上的效果是个什么状态。因为墨汁的特性从出厂就是个液体状态,所以在使用的时候,笔墨走多远就在纸上氤氲多远,纸张上既没有停留效果的美感,又看不见笔下的痕迹,只有单调的氤氲痕迹,自然画出来的画就缺少层次感。
而研墨的效果却大相径庭,在入纸时不同颗粒在纸张上有着丰富的表现,小颗粒的氤氲,大颗粒的停留,散与聚,薄与厚,相得益彰,渗透效果完全是一种美的享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重点。
白居易在《长恨歌》里有这样一句话:“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闺中无人识”。研墨就是如此,现在很多书画爱好者都已经不认识研墨的重要性了,像养在闺中的宝贝一样已经被大多数人所遗忘,为此深感遗憾!
我出門看山,多是從精神層面對大自然的感悟和理解,是多角度立體的不同時間和空间的觀察。储存在大脑里,融化到血液里的直抒胸臆的揮洒。把峰巒雄秀、崇山茂林、群峰競秀、萬壑藏雲的壮观景象,跃然纸上。
胸中有丘壑,筆底自煙霞。指掌运用,散聚鬆透。顺逆来去,山水之间 ,生氣自發,物我兩忘。山能崢嶸磊落,水若潺潺有聲。雲煙出沒,動靜相合。气韵生动,需要全方面修養。是人格的表现。和出身,聪明程度,地位,學暦,是否名人之後没半毛銭闗係。
畫家50歲以後能不斷進步,主要是學習方法正確,沒有受到素描的束縛。沒有受到意識形態的束縛,對古人要有研究有表現手段和豐富的經驗,走出去多用心觀察大自然,感悟大自然變化,開闊胸襟,生活豐富。不斷學習不斷研究近現代大師的表現手段。有些表現手段,不臨摹是體會不到精髓的。所以要有表現手段。也不能只會書畫。搞藝術是一個綜合素質體現。
张志永
(责任编辑:胡艺)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