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昌快讯】以“庙山日常”呈现艺术家各自创作路径与方法
2018-06-30 19:57:43 李璞
展览现场
2018年6月30日下午4点,由广州十月艺术设计有限公司主办,At the art studio(ATAS)、A-art实验站、BKC影视协办的“庙山日常”在蓝顶青年艺术村森盛超市二楼(庙山村4组117号)拉开帷幕。
展览海报
庙山,艺术圈内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不过提及蓝顶艺术区,在行业内恐怕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蓝顶艺术区就坐落于成都市天府新区新兴镇的庙山村。但今天讨论的主体并不是蓝顶艺术区,而是“蓝顶青年艺术村(青艺村)”。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由崔付利、刘利斌、李兴起作为发起人,参展艺术家包括陈瑞峰、代磊、胡图、黄泳全、姜威、刘利斌、李兴起、刘走召、毛浩、普鹏、张爱林、张少博、赵烨鑫、张作克、周志明,他们都是在或者曾经在青艺村有过工作室的小伙伴。
活动现场
崔付利作为展览发起人,在文章中回忆起自己第一次造访“青艺村”的场景:2014年国庆我到“青艺村”普鹏工作室做访谈。访谈结束后,热情的普老师带我去朋友工作室吃火锅。还记得当时工作室餐桌上得坐了20几人,工作室的主人是一位看似油腻、粗壮的“中年男人”,留着迪克牛仔式的发型,时而甩动着他的长发发出阵阵狂笑。后来才知道,这位“中年男人”竟然还是位1990年出生的小鲜肉——大波。可以说,那晚我结交到了来成都后的第一批朋友。从这之后,我隔三差五到“青艺村”找各位好友喝酒、聚会。我知道,无论对于他们还是我自己,这是一种抱团取暖的最好方式,这与我毕业后初到北京那两年的感觉似曾相识。
本次展览的以生活在庙山一带的在地艺术家为主体,发起这场日常聚会性质的即兴创作与讨论,是希望借以“聚会”来刺激目前在地的日渐疲软的日常,通过组织展览的形式,点燃在地艺术家的创作欲,在日常聚会的状态下,打开在庙山从事艺术创作的这个群体的无限可能性。
陈瑞峰 《6月30号的一首诗》 签字笔、水彩纸
描述:通过一天随时随地的文字记录,来发现当下我们的生活场景。我们正在发生的生活在我的眼里所面对的问题。
代磊 《暂时性失去右手的左手》 影像互动装置 影像、生活用品
描述:(该影像作品由左手操作完成)一次意外,让我切身感受到失去右手辅助,只有左手的各种笨拙与不便。我们习惯忽略右手的存在与作用,当你暂时性只用左手(非习惯性手)做平时习以为常的事时,你能感受到什么……
胡图 《时间.记忆.断裂》 蚊香、PVC管道、鱼线 装置
描述:作品把蚊香以悬挂的方式进行组合连接,并借助蚊香燃烧断裂的属性(现场将蚊香组合连接点进行燃烧),最终让蚊香呈现出彼此分离的状态。以此探讨当下“快餐时代”中的人们在被碎片化的生活片段中,是否还能找到深刻且长存的记忆而不在时间的长河中断裂,记忆空白……
黄泳全 《向上,然后毁灭》 A4纸、黑布、水泥钢丝绳
描述:有一群纸飞机 盲目驱从着前方留下的航线 无尽盘旋 终于发现了一道出口 雷达发出指令 “向上” ……
姜威 《一时之行》 行为
描述:在一张塑料泡泡纸上来回行走一小时。“一时之行”词语本意是一时兴起的行为,我这个行为两层含义,一就是本意一时兴起的行为,二就是对于“一时之行”的误读,以字面意思来行走一小时。
刘利斌 《当我走进房间就表示关门了》 装置 木条、菜板、门把手、插销、喷漆、高脚杯、红酒
描述:朋友多次搬家后,租住了一间没有按门的清水房,当大家都觉得他需要去按一道门时,他说:“不用的,当我走进房间时就表示关门了。”
李兴起 《日照金山》 建筑废料、24k金铂 2017年
描述:作品材料来自庙山拆迁留下的混泥土,稍加金箔点缀营造出日落雪山的美景,与拆迁留下的废墟形成鲜明对比。
刘走召 《生活的酒》 玻璃罐、白酒、安全套、硬币、手机、麻将、辣椒、柠檬、菊花、颜料、笔、糖、药
描述:把纷繁的日子浸泡在时间里 冬去春来 生活便酿成了酒 喜怒哀乐 酸甜苦辣 一饮其中 醉或不醉 生活都会告诉你 正是那些过往的故事 慢慢的下了酒
毛浩 《行走》 行为
描述:一个人,一辆自行车,一顶帐篷;剪掉所有的头发出发,一路上让头发自然生长不修剪,回来后把头发全部剪掉,面对出发时的自己,一个状态的结束,一个状态的开始,而所有消逝的时间就留在了不断变长的头发上了……
普鹏 《毁掉上一件作品》 木炭、钉子、水泥
描述:1.把之前的一件作品通过燃烧的方式毁掉,在燃烧之后将残留物(比如木炭、画布、钉子等)收集起来,然后将之以某种形式再次呈现;2.在燃烧作品过程中,发生了点小意外——水泥地面因高温及受热不均产生爆裂,导致最后地面炸出了数个大小不一的坑。我对此有所愧疚,虽然地面没有知觉,但我始终觉得这是一种疼痛,所以,我用颜料将每个坑都填上了颜色,让它成为我燃烧毁灭作品的一部分(也是无意受伤的被害者),将炸起来的水泥碎片收集,同烧毁的作品残渣一同呈现。
张爱林 《有仙则灵》 石膏粉、墨汁、水
描述:将石膏粉堆积成成山脉模型状,置于注有墨汁的墨池中。因为石膏本身具有吸水和易渗透的属性,墨汁会不断往上渗透、不断向上入侵并占领石膏尽可能多的体积,并完全吞噬,所以我试图通过《有仙则灵》这件作品本身的视觉变化和物理反应,进而讨论环境对个体生存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在宏观的角度来阐述在“必须”之中说“不可以”的艰难和可贵……
张少博 《窥》 装置 钉子、垃圾桶、镜子、喷漆
描述:在密集,缝隙,尖锐的空间里面观察自己,对象,事物……
赵烨鑫 《亲肤》 木板、纸本、镜子、油彩、水彩、铅笔 尺寸可变
描述:作为生活的旁观者,不仅仅是对于他人生活的旁观,也是对自己生活的旁观。对当时感动、享受、沉浸的同时,也在旁观中冷静和抽离。 当始终成为记忆,并被自我旁观和记录。同样的事件在往后的变迁和旁观中,将不断变色、演化、断续……甚至变得模糊拥挤。
张作克 《回忆的片段》 玻璃、塑料杯子、透明流体软管、鸡蛋、丙烯颜料 装置
描述:脱掉白天伪装的空壳,真情流淌,酒聚的情感化作瞬间的幸福福收拢,一种呼之欲出的感觉,让洁净的灵魂在夜幕下翱翔……
周志明 《我不想做一只瓶子》 装置 酒瓶、泡沫、丙烯、喷漆木板
在崔付利看来,日常”并不是艺术家创作对像化了的日常,“日常”应该是一种真实状态,这种真实状态甚至裹挟了艺术家与日常的对决。在这样的博弈关系中,“日常”再也不仅仅只是艺术家创作的对象和背景,“日常”本身就是具有主体性的媒介和观念。也就是说,“日常”也在干预着艺术家的生活、创作,是艺术家或者每个个体无法回避的真实发生。
“今天,关于‘日常’的艺术创作成为一种无公害、标准化的方式和方法。但在目前大部分关于‘日常’的创作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被艺术家经验化、视觉化的日常,而艺术家个体与日常只存在一种单向度的逻辑关系。所以,我希望能在‘庙山日常’中看到日常的真实状态,哪怕这其中夹杂着放弃、妥协、无奈,但这就是艺术家与日常自我敌对的现实处境。日常现实已经足够矛盾和荒诞,而艺术就是日常基础之上的意外升华,而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体现了各自的路径和方法。”崔付利如是谈到。
(责任编辑:李璞)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