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鎏金飞廉纹六曲银盘来看唐代东西文化的融合
2018-07-25 14:26:48 未知
何家村遗宝中出土的大批金银器使我们对唐代文化尤其是隋唐时期的工艺美术能有非常直观的理解,也为我们研究唐代的文化交流包括艺术交流和工艺制造手法提供了最直观的一手资料。何家村金银器出土量之多,器形之精美都属罕见,一直以来有关专家对它们的研究也非常具体详实。金银器中对于高足银杯,鎏金八棱金杯及小簇花纹银盖碗学界都有了比较深入细致的研究。而作为瑰宝之一的鎏金飞廉纹六曲银盘(图1)的单品研究,多见诸于通论及概括性文章,学界则缺乏系统的完整研究文章。
最初此银盘中的图案被认为是翼牛,后经考定命名为飞廉,此银盘中纹样定名为“飞廉纹”的依据是以盘心处凸起并剔刻出一只鼓翼扬尾、偶蹄双足、牛首独角、鸟身凤尾的动物形象(如图2),与中国神仙系统中“飞廉”的描述相符,故以为名。但此飞廉形象经过胡风西化,与之前的飞廉形象有所不同。在唐之前文献中对于飞廉的描述由来已久,《离骚》中有“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的描述。而《史记》及《汉书》也有相关的记载,有“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骑飞廉而从敦圄。”“飞廉,神禽,能致风气者,身似鹿,头如雀,有角而蛇尾,文如豹”。在《汉书·武帝纪》中也有“作甘泉通天台、长安飞廉馆”的记载,晋灼注“飞廉”曰:“身似鹿,头如爵(雀),有角而蛇尾”。通过(图3)的演示可以看到我国唐代之前对于飞廉形象不同演变形式。
飞廉(包括很多有翼动物)在隋唐前,秦汉时期多以大型石刻或装饰于青铜器的形象为主,包括飞廉在内的有翼动物出现于中原地区,鲜有装饰于银盘等日用器中。其特征也与本银盘中形象有略微出入,其作用多用于装饰钟,磬或其座子,反映的是传统礼乐器的规制及其艺术理念。虽然飞廉纹古已有之,但在隋唐时期飞廉纹以此形象出现学界公认为是受萨珊波斯文化的影响,此银盘中的飞廉纹受萨珊波斯银器纹样塞穆鲁影响,后传至粟特后被有翼骆驼取代(如图4),传至唐后,工匠又以风神飞廉的主要形象取代骆驼。可以从中看出萨珊银瓶中以塞穆鲁作为徽章纹样的主题,经粟特骆驼形象演变,直到此银盘中集成南北朝及三国时期飞廉纹的不同形象演化成目前的纹样图案,从中也能看出此盘不是波斯或者西域的输入品或仿制品,而是唐代匠人自己制作。亦能从中感受到唐代能工巧匠在继承已有文化的同时,吸收西方古代银器上的神兽纹,形成唐代所兼容并包的独特的飞廉形象。
此外再来看这件六曲银盘的工艺,为达到富丽的效果,此银器用制作手法繁难的金花银器手法进行鎏金,成品效果金银交辉,华丽异常。六曲银盘的形制随秦汉就已产生,但秦汉时期才达到工艺的顶峰,中间的飞廉以锤揲技法鞣制,捶揲是一种不同于中国传统的铸造成型的工艺,它是西方金银器主要的成纹方法,在拜占庭、波斯及中亚有悠久的使用年代,这种工艺使主题花纹突出、立体感强,具有强烈地装饰意味,而这种方式在中原地区唐前极少运用,所以从工艺上此银盘也可被认为是受到外来风格的影响。和在时间上,萨珊波斯的金银器早在五六世纪就已输入中国各地。在技法上,萨珊波斯金银器极为重视锤揲技术的应用,史书也多有记载,萨珊波斯尤善于鎏金工艺,通常会先捶出轮廓,然后进行细部雕刻,形成浮雕式图案,最后把银盘的表面抛光,制成整个银盘。同样运用此种方法的还有同时出土的何家村遗宝中的鎏金双狐纹双桃形银盘,以及鎏金凤鸟纹六曲银盘。它们相互印照,相互佐证,向世人证明了唐王朝不仅在纹样上兼收并蓄,同样在技法上也有所借鉴,并加以更好地利用和发展,形成独有的贯通东西的新方法和新技术,为传统的工艺制作方法注入了新的生命。
鎏金飞廉纹六曲银盘的出土,从纹样上可以充分看出唐人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取舍,并不是照搬前人或外来图形,对于外来文化不盲目引进,是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兼容并蓄,根据自身的文化形态进行重新创造的精神追求。而在工艺上,此银盘亦是通过中西技法的融合,达到纹饰的精美,制作技术和工序复杂程度,整件瑰宝达到技术与美感的完美统一,使人们真正认识到唐代工艺的顶尖水平,亦能通过此感悟到唐代金银器工匠的聪明才智和令人敬佩的高超制作工艺。以小见大,一件日用金银器都看出唐人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对外国制作技法的借鉴,由此观彼,结合丝绸,陶瓷及其它的工艺美术品类中的西式文化的影响,不得不由衷佩服唐代匠人们对于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以及这种无论是纹样刻画还是技艺制作上就能感受到的豁达及自信。
参考文献:
专著:
1.《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陕博,文物出版社,2003。
2.《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尚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外国工艺美术史》,张夫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岁寒三友-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杭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5.《中国圣火:中国古文物与东西文化交流中的若干问题》,孙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
6.《中国民俗史-隋唐卷》,韩养民,人民出版社,2008。
文章:
7.《朝霞初起,春发竞发—唐代工艺美术色彩刍议》,《装饰》,尚刚
8.《六世纪中国后期的中国联珠纹织物》,《故宫博物院院刊》,陈彦姝
9.《唐代金银器皿与西方文化的关系》,《考古学报》,齐东方
10.《唐代金银器造型与装饰的外来影响及本土化》,《博物馆研究》,赵琳
11.《吸收与改造—六至八世纪的中国联珠圈纹织物与其启示》,《设计探源》,尚刚
12.《中国美术中琐罗亚德教因素研究-以南北朝至隋唐石窟、石棺床和丝绸纹样为中心》,陈继春
13.《故事:唐人好色》,尚刚
14.《饰趺以飞廉—论中国早期有翼神兽的传承与演变》,林通雁
15.《从长安铜飞廉到洛阳石翼兽—对中国古代有翼神兽问题的一个讨论》,《美术史研究》,林通雁
16.《汉画像石中的风伯形象来源与飞廉关系辨析》,《榆林学院学报》,朱明月
17.《说何家村“金涂两獾爽桃银盘”》,王子今
18.《中国有翼神兽渊源问题探讨》,《美术史研究》,沈琍
(责任编辑:刘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