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七月, 在京看见两个齐白石

2018-07-30 10:14:01 未知

  2018年对于“白石老人”来说是 忙碌而不平凡的一年。除了欧洲“邮 票之国”列支敦士登国家博物馆正在 展出齐白石作品外, 7月18日,“清平福来——齐白石艺术特展”刚刚在故宫午门和西雁翅楼展厅开展, 7月21 日,“胸中山水奇天下”齐白石山水画特展又登陆北京画院美术馆。两个齐 白石重量级大展遥相呼应,互为补充, 通过不一样的“打开方式”,串联起一 个立体而清晰的齐白石,使观者能够 更加全面地认识齐白石艺术在当下的 魅力与价值。

  石门二十四景之棣楼吹笛图(国画) 34厘米×45.5厘米 1910年 齐白石  辽宁省博物馆藏

  草虫花鸟世界中寄予和平

  齐白石一生作画,巧夺天趣,融人 生智慧于其中。晚年的他,常喜以《清 平福来》为题,画老翁持瓶,蝙蝠展翅, 来传达自己对安定、祥和生活的期许。 如今,国泰民安,正是 “清平福来”之景, 所以当齐白石作品时隔64年再次“进 宫”,主办方便以此为主题线索,引发人 们关注齐白石艺术中的和平意蕴。

  展览从故宫博物院与北京画院珍 藏的齐白石作品中精选出200余件绘 画、篆刻、文献,以“天道酬勤”“扶梦还 乡”“老当益壮”“白石篆字”四个主题, 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了“人民艺术 家”齐白石勤勉艰辛的探索,心系故土 的乡愁,老而不颓的豪情,刀锋印痕的 心相。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 近年来,不少人都从经济价值来评价 齐白石的功绩,而本次展览更希望从 精神价值上来评判齐白石艺术,展现 出一种文化精神,以达到促进世界各 国人民交流互鉴、和平相处的愿望。

  展厅中,齐白石获得的“国际和平 奖”证书与奖章、“人民艺术家”奖状等 珍贵文献以及为祈愿世界和平创作的 《和平》《清平福来》等作品格外引人关 注。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大会将“国 际和平奖”授予年过九旬的齐白石。 展览序厅特别制作了齐白石“国际和 平奖”的颁奖答词,上面这样写道:“正 因为爱我的家乡,爱我的祖国美丽富 饶的山河土地,爱大地上的一切活生 生的生命,因此花费了我毕生的精力, 把一个普通中国人民的感情画在画 里,写在诗里。直到近几年,我才体会 到,原来我追求的就是和平。”因此, 从齐白石的作品中,观者总能感受到 扑面而来的生命气息,无论是虬曲的 线条还是明艳的色彩,似乎都在隔空 诉说着白石老人的大爱与真情。

  值得一提的是,观众还可以在展 厅中看到毕加索与齐白石两位大师创 作的和平鸽,从中体会中西绘画的异 同。齐白石所获“国际和平奖”奖状的 左页,正好印着西方绘画大师毕加索 画的和平鸽,而鸽子也是齐白石晚年花鸟画艺术的一个重要题材。为了画 好鸽子,齐白石曾在家中饲养鸽子,观 察写生、摸索研习,自成一格。在北京 画院现存的画稿中,依然能看到他在 画稿中注明的“大翅不要太尖且真” “尾宜长”等字样。

  此次展览展出的齐白石92岁时所 绘的《和平鸽图》,即为艺术家和平鸽 系列作品中的代表作。画面以鸽子、 雁 来红直观表达 “和平”的象征:三枝红色 淡墨的雁来红叶子与墨色浓重的鸽子 浓淡相间,鸽子的红色喙爪又与红叶互 相呼应,画面左上方以篆书题款 “和平” 二字。此画构图饱满,笔墨充实,营造 出一个安宁祥和的境界,恰当而又含蓄 地表达了和平安宁的主题。齐白石曾 将自己画的鸽子与毕加索画的鸽子做 对比:“他画鸽子时,要画出翅膀的振 动。我画鸽子时,画翅膀不振动,但要 在不振动里看出振动来。”

  山水世界中蕴藏裂变

  作为北京画院“2018山水之年”最 具代表性的展览项目,“胸中山水奇天 下——齐白石笔下的山水意境之二” 联合了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天津 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十家国内文 博单位和艺术机构,展出齐白石山水 画作逾160件(套)。据北京画院副院 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介绍, 此前,齐白石的相关展览更多的是基 于北京画院自身的馆藏,而此次展览 则几乎把全国各大博物馆、文博机构、 艺术院校中重要的齐白石山水藏品都 汇集到了北京画院美术馆,包含了齐 白石各个时期的山水精品,让观者在 一天内遍览不同省市公立机构所收藏 的齐白石经典山水画变为可能。

  纵观齐白石的艺术创作,大写意花鸟画占据主要地位且传颂度较高。 相较之下,他的山水画却一度不被世 人理解甚至遭遇不少非议。齐白石曾 自题:“余画山水,时流诽之,使余几绝 笔。”世人与市场的不认可,使齐白石 的山水画只为真正理解自己艺术变革 的知己、友人所作,这也是导致其山水 画体量较少的主要原因。但恰恰是这 些山水画,最能彰显齐白石艺术的独 创性与超越时代的革新性,其中更不 乏艺术巨构。

  为了让观众了解齐白石山水画发 展的完整历程,北京画院美术馆拿出 了一至四层全部展厅,并把齐白石画 中“山”的造型搬进了展厅中,展览根 据齐白石艺术人生的时间顺序和阶段 主题分为“家园”“远游”“变法”“思乡” 四个部分。观众可“循”山而行,“穿” 山而过,沿着白石老人的足迹,欣赏他 的“胸中山水奇天下”。

  齐白石曾于1902年至1909年远 游七年,“五出五归”,饱览了大半个中 国的山河美景,途中积攒了大量的山 水写生画稿。这是他人生中的重要阶 段,也为其山水画带来不容忽视的影 响。远游归来后,齐白石根据写生画 稿所创作的山水画,相较于其早期临 摹《芥子园画谱》时的山水画,灵动性 大大增加。此次展出的《借山图册》便 是其中的代表。这套图册原本有50多 幅,如今在北京画院存有宝贵的 22 幅。在这一系列画中,洞庭落日、灞桥 风雪、十里桃花、雁塔坡、滕王阁等生 活实景跃然纸上。画面多以线勾勒, 少皴擦,且富有色彩感,极简的构图显 示出无限的空间感。“因为《借山图册》 的重要性,所以它成为此次北京画院 美术馆展览空间设计的主要线索,从 一层展厅开始,就是以《借山图》中的 山、石、云、落日、扁舟等元素入景。此外,我们还专门做了‘五出五归’的路 线图和齐白石在途中的写生稿对应展 示,将远游的影响具象呈现。”北京画 院美术馆展览部主任薛良说。

  1917年,齐白石为避家乡兵匪之 乱出走北京,并于1919年正式定居,开 始了“北漂”生活。然而来京后的生活 并不如想象中顺利,齐白石的木匠出 身和近“八大”的冷逸画风使他在当时 的北京画坛备受冷遇。其立意独特的 山水画更不为时人所接受,甚至被人 攻击为“野狐禅”。遇此境况,陈师曾 鼓励他不必随波逐流,齐白石便自此 开始了10年的“衰年变法”。1922年, 陈师曾携齐白石等人的画作赴日本展 出,其中最受欢迎的即为齐白石的山 水画,这也成为齐白石此后逐步走入 艺术巅峰,被世人认可的起点。

  7月18日,“清平福来——齐白石艺术特展”在故宫午门和西雁翅楼展厅开展。

  《山水十二条屏》饱含深情

  晚年,客居北京的齐白石却愈发 怀念家乡惬意的田园生活,这一时期 他所作的山水画多是远游时期写生稿 与记忆中家乡景色的融合,画中也常 漾起思乡情怀。又因为白石老人尤其 钟爱桂林山水,所以在其晚年的山水画 中山体多是借鉴桂林山,再结合对家乡 的记忆,创作出一幅幅既真实又虚幻的 “家乡”之景。此次展出的重庆中国三 峡博物馆藏《山水十二条屏》便是齐白 石晚年山水画的扛鼎之作。此套《山水 十二条屏》是1932年齐白石精心为四 川军阀王瓒绪所作,画中景色虽是常见 的山间、乡野风光,却在齐白石大写意 的笔下别具趣味,平淡又不乏意蕴。

  “用十二条屏的方式作画,是齐白 石与人打交道的一种特别隆重的方式。” 据北京画院研究部主任吕晓介绍,齐白 石一生总共画过三套《山水十二条屏》。 第一套被白石老人用在老家湖南置了 40亩水田。第二套创作于1925年,是白 石老人赠送民国名医陈子林的寿礼。 2017年末,陈子林旧藏的《山水十二条 屏》于北京保利秋拍以9.315亿元天价成 交,创下中国艺术品成交纪录,轰动一 时。此次展出的《四季山水十二条屏》创 作年代更晚,构图更成熟,笔法亦更见遒 劲老辣,无疑是展览的一大看点。

  如果将传统中国艺术分为“逸、 神、妙、能”四个品级,吴洪亮认为齐白 石的很多山水画可归入“逸品”之列。 “如果说,在齐白石的花鸟画中能看到 吴昌硕、赵之谦、金农的影子,但是在 山水画创作中,齐白石却显得尤为执 拗,早早就跃出前人窠臼,目所识、心 所感,独树一帜,自成一派。”吴洪亮 说,正是由于齐白石的这种心境与耕 耘,才能让人们在他去世50多年后仍 能看见其艺术的活力及所具有的普世 性与跨越时空的价值。

  (本报记者 李亦奕)

  评论

  齐白石艺术精神的人民性

  在近现代美术史上,齐白石是为 数不多的既为艺术家群体尊崇,也被 寻常百姓热爱的艺术家。这种局面和 齐白石在艺术上的自觉追求是有必然 联系的。“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 我们不妨把《棉花图》题词视为齐白石 人民情怀的一种象征性表述。立志情 暖人民的艺术家,生前身后也得到了 人民的深沉之爱。在笔者看来,人民 性正是解读和学习齐白石艺术精神的 首要圭臬。

  别林斯基是最早自觉地论述人民 性的思想家,他说:“我们的人民性在 于描绘俄国生活图画的忠实性。”生于 1864年的齐白石,从一个木匠的底层 生活,从中国士大夫普遍存在的民本 意识出发,发展出浓厚的人间情怀。或 写实,或写意,或清新质朴,或情趣盎 然,齐白石用自己的画笔,描绘了一幅 包罗万象的近现代中国乡村生活的风 情画卷。衡岳山下、月照星塘,粽子、 月 饼、蒲扇、鞭炮等年节庆典的符号被他 反复回忆,牧牛、砍柴、锄头、油灯等寻 常生活场景被不断咀嚼。齐白石对乡 土生活的深情回望,既有对冷漠、萎靡 的都市生活的天然拒斥,更有一种对乡 村社会质朴品质的诗化眷恋。齐白石 一生都存在挥之不去的农民情结。“不 是独夸根有味,须知此老是农夫”。农 夫的姿态在他那里成为一种艺术视角 的价值理念和审美标尺。

  齐白石正是在这样的基底之上, “用我家之笔墨写我家之山水”,营造 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乡土神殿。尤其是 受陈师曾启发,“衰年变法”之后,他更 加在似与不似的辩证理解中,进行大 胆的视野扩张和精神统合,玉米、鸡 笼、酒壶、老鼠、瓜果、菜蔬、鱼虾、螃 蟹……他炽热的情感和毫发无隔的乡 土亲缘意识,将他带向更广大和细腻 的观察和想象中,一个大地场景更加 丰富而真切地被召唤和涌现出来。在 时代剧变中,本来正在被搁置、被抛弃 的晦暗和破败的乡村,在他的笔下却 澄明、鲜活和隽永了起来。毋庸置疑, 在那样一个工业化和殖民化复杂纠葛 和对撞撕裂的时代,中国的一大批优 秀的文学家和艺术家都将悲悯的目光 转向了被蚕食和挤压的乡村,但是正 像沈从文在小说中坚韧地呵护和重张 乡土世界的无限情韵一样,齐白石在 图画中不断烛照和释放乡土世界的自 然光晕,且至少提前二三十年充当这 样敏感的开拓者。

  别林斯基认为:“人民的诗是一面 镜子,反映人民的生活及其一切特殊的色彩和乡土的标志。”齐白石以画家 的直觉,捕捉到了这种代表性色彩,并把 这种色彩意识融汇于艺术的创新和变革 之中,最终开启了 “红花墨叶派”的蔚然 气象。在中国,庙堂和民间本来都存在 黑红相侔相生的设色传统,《周礼·考工 记》云: “画缋之事,杂五色……青与白相 次,赤与黑相次,玄与黄相次。”宋元以 后,文人画竞标恬淡,扬墨抑色,流脉至 于清末民初而始有大变。吴昌硕以红、 黄、绿诸色大胆入墨,敢在超卓对比中, 把握光线和轻重的均衡,其中根源就在 对民俗色调的萃取和融汇。齐白石深受 吴昌硕的启发,他从楚湘文化的神妙和 奇谲中,从乡村匠人的日常经验中抽绎 出红黑对比的色相,用洋红和浓墨,点画 花朵和花叶,乍看浓墨重彩,细品纤美精 灵,一种绚烂之极而又古朴真醇的金 石之气氤氲流荡。

  齐白石的人民情怀绝不仅仅驰骋 在艺术的想象中。面对民族危难、生 灵涂炭,他虽然不能持枪上阵,却以手 中之笔,发出尖锐的抗议和无声的怒 吼!作为一个生肖为鼠的人,齐白石 常常是以鼠表达亲昵可爱的乡间生气 的。面对日本侵略者及其爪牙的胡作 非为,1944年他愤而创作《群鼠图》,来 影射嘲讽侵略者和汉奸,并寓意深长 地写道:“群鼠群鼠,何多如许?何闹 如许?既啮我果,又剥我黍。烛火也 灯残天欲曙,严冬已换五更鼓。”更让 人肃然起敬的是,他敢于在大门上直 接贴出:“画不卖予官家,窃恐不祥”的 告白,并因此类事情身陷牢狱之灾。 面对柔懦者的暗中提醒,他义正辞严 地说道:“残年遭乱,死何足惜,拼着一 条老命,还有什么可怕的呢?”历史一 次次地证实,正是对同胞的绕指之柔, 可以顷刻间催化为铮铮铁骨,正是对 乡土和人民的深厚情感,可以转而成 为拍案而起的横眉冷对。

  齐白石对弟子许麟庐说:“学我者 生,似我者死。”今天我们学习齐白石, 首先要学习他那种和民族生活、亿万 同胞生死相依的真情实感和凛然节 气。杜勃罗留波夫认为,人民性不仅 是“把人了解为一种描写当地自然的 美丽,运用从民众那里听到的鞭辟入 里的语汇,忠实地表现其仪式、风习等 等的本领”,还需要“渗透着人民的精 神,体验他们的生活,跟他们站在同一 的水平……去感受人民所拥有的一切 质朴的感情”。无论在艺术中还是在 生活中,齐白石的身上都集中表现出 那个时代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气质,他 不愧为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钟美平 )

(责任编辑:陈小利)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