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得一见!“大藏家”鲁迅收藏的版画来广州了
2018-10-25 14:03:18 未知
采写 信息时报记者 冯钰
实习生 李侃祺
大家都知道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但你可能不知道,他也是一位艺术收藏家和艺术评论家。特别是对于版画,可说有一种痴迷,一种情结,他一生收藏的版画、拓片、花笺等超过6000件,其中外国原拓作品达2100余幅,涉及16个国家的200多位画家。他晚年致力于倡导新兴创作版画和扶掖青年美术家,发起新兴木刻版画运动,也推动着传统版画艺术跨步迈向现代化,被称为中国新兴版画之父。
如今,一批鲁迅所收藏的珍贵版画从北京鲁迅博物馆来到广州博物馆,本次展览展出来自中、日、俄、法、荷兰、比利时、奥地利、挪威九国著名版画家的艺术精品,共有一级文物8件(套)共15件,二、三级文物51件(套)。这些展品的艺术水准极高,品相精美,而且从未在国内系统展出过,其中将近70%是首次展现在大众面前。从内容设计、展品选择到陈列形式,均呼应鲁迅先生推崇的原创精神。展览于2018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82周年之际推出,展期至12月19日。
据了解,为了迎接这批珍贵藏品,广州博物馆从年初开始进行场馆、展柜、灯光等方面的改造升级,使用了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馆所用的一流技术设备,如今的广州博物馆,已具有承担各种高规格文物的展示功能。展览期间前来观看,还能在博物馆专设的“小广学堂”里亲手体验木刻版画的制作工艺,并带走一幅鲁迅全身版画像哦!
“花笺”是运用木刻套印技艺印制的彩色信纸,风雅精致,而“笺谱”就是收集不同花笺于一册,供人把玩、收藏。这册《北平笺谱》是鲁迅先生与中国著名收藏家、训诂学家郑振铎先生所合编的,共有6册,收木刻套印彩笺310幅。
年画、图册、绣像小说……
鲁迅从小就喜欢民间版画
许多人提到版画,就以为是黑白木刻,其实,木刻只是版画中的一种门类而已。版画是指以刀或化学药品在木、石、麻胶、铜、梓版上雕刻或蚀刻出来的图画。版画最初以木刻为主,后来又发展出铜刻、石刻和套色漏印等类型。丰满的力度、分明的棱角成为版画艺术的一大特点,鲁迅认为它有且应该具有“力之美”,而充分体现版画的这类技法特质是体现这种“力之美”的第一要义。
版画艺术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镂刻于龟甲、兽骨、铜器之上的文字或图案,汉代画像砖、魏晋碑刻等各类雕刻工艺及拓印技法都已初具版画艺术元素。随着雕刻印刷术的产生,版画逐渐在中国成型,唐代的印经中已经有相当精美的作为插画出现的人物版画了。在完整意义的版画出现之前,中国人已经用传拓技术记录各种器皿、碑刻上的图样、文字。传拓是指以纸紧覆金石器物,利用器物表面纹样凹凸,以墨拓印图样、文字形成拓片的技术。版画在中国传统美术世界中占据不小的比例,佛经、话本、小说的绣像插图、文人雅士书信往来的花笺(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喜好自制信笺、诗笺。稿纸尺幅较小者称为“笺”,为渲染雅气,在笺上印饰各种纹样,称“花笺”)、民间常贴的年画等,都是版画作品。
鲁迅是在神话故事的耳濡目染下长大的,儿时便对绘画表现出强烈的爱好,对版画的情愫最早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对中国志怪古籍《山海经》图册的兴趣。后来,他又大量收集民间年画、碑刻拓片、汉画像砖拓片、花笺等,不仅收藏,也加以整理、研究和出版。他认为,版画尤其是木刻版画本是中国所固有的,只是没有引起现代人的注意,希望能“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
对鲁迅的美学观念影响颇深
随着远渡重洋千里求学的脚步,鲁迅也开始收集和学习外国版画,关注欧洲美术。其中,日本浮世绘色彩艳丽,描摹刻画日常细微琐事,人物情态动作栩栩如生符合鲁迅关注现实的美术理念。日本版画是鲁迅放眼外国版画世界的一扇窗,他一生收藏了130多位日本版画家及浮世绘画家的作品,其艺术水准之高、系统性之强、保存之完好是非常罕见的。
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开始关注欧洲美术,搜购德国美术书籍。其中,具有沉郁悲壮之美的德国版画关注底层人民生活、具有社会批判精神,引起了鲁迅的高度兴趣。他在许多场合推崇德国版画家珂勒惠支的作品,珂勒惠支的《德国孩子们饿着》正是表达了为底层人民悲哀、愤怒、斗争的博大胸怀,透过刚健分明、线条独特的刀刻画面体现出美术强大的社会功用,给鲁迅的艺术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觉察出在中华民族救亡的道途中,美术尤其是版画艺术应有其用武之地。
在众多外国版画中,鲁迅尤其赞许前苏联版画的原创精神及对现实的真实表现。例如此次展览中展示的《采蘑菇》和《阿乔索夫的孩子们》,反映了前苏联清新自然的乡野生活。对社会现状充满忧愤的鲁迅由此认识到现实主义与原创力是中国文艺所缺乏的,而这是“力之美”更深层次的内涵,提供了中国美术和艺术现代化可资借鉴的经验。
在这些藏品中,还有不少通常被当做“小人书”的比利时连环画。版画自发明之日便与书籍插画有着不解之缘,连环画作为插图应用比例最大的书籍之一,几乎是版画的最大应用载体。鲁迅认为连环画最易为普罗大众接受并读懂的艺术,其题材也触及大众切身问题。木刻连环画同样渗透着现实的思想力量,这股力量的美感震撼着鲁迅,促使他更深入的思考亟需改革的中国文艺与社会。
此外,与梵高、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三大巨匠的法国画家高更·保罗的木刻画系列《Noa Noa》颇引人注目,在本次展览中首次作为展品展出。十九世纪末,高更根据他在大溪地的漫游经历和生活经验,创作了10幅版画并配以纪事的文章,集合成书,取名为《Noa Noa——大溪地手记》,“Noa Noa”意指大溪地女性身上迷人的鸡蛋花香气。画面色彩艳丽,对比强烈,洋溢着异域的原始之美和青春气息。与鲁迅倡导的木刻版画原创精神不谋而合,并在一定程度上为20世纪的木刻版画指明了方向,堪称不可磨灭的伟大之作。
“力之美”是鲁迅对版画艺术特质的总结,随着对各国现代版画了解的加深,他也不断拓宽“力之美”这一艺术哲学的内涵。在他的观念里,“力之美”包括三大要义。其一,从执法上说,体现刀痕力度,棱角分明,构图具有冲击力,黑白分明。其二,从内容上说,真实反映社会现实,关注群众切身问题,群众读得懂。其三,从属性上说,必须是原创作品,而非复刻,鼓励制作“创作版画”。
(责任编辑:蔡春伟[已离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