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严家宽 ||谈吴冠中画雪山的笔墨语言

2020-04-17 00:00:00 严家宽 

  上世纪八十年代,关于吴冠中提出“中国画笔墨等于零”的讨论影响极大,近三十年来,吴冠中的作品得到社会及市场的认可。但是,关于他的笔墨问题还是很少有人谈及,特别是画传统山水画的画家,对吴先生笔墨功夫的认可度,更多持否认态度。本人对此关注了几十年,大脑的思维中经常纠结着,好还是不好?到底怎么回事?本文仅以他画雪山题材为例,作如下探究。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a3fab66e49a6411ee985a66f802a384c.png

  近百年来,中国画技法的革新主要是引进了西方绘画。简单地说,就是由线造型转变成由面或线、面结合造型。最先迎得认可的,应该是徐悲鸿画马,徐悲鸿为马造型的画法是暗面用墨,外轮廓用线条勾写。黄胄画驴和人物、蒋兆和画人物,也是这样的。几十年来,在中国画界,也认可了这个风格,如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主体的"徐蒋教学体系",即用素描中块面为主的造型方式塑造形象。应该说,人物画、动物画取得了显著成绩和成功,而山水画沿袭传统的实在太多,宋、元、明、清大家众多,特别是从石涛到黄宾虹,用传统的笔墨画中国山水画达到极致。傅抱石的山水也是传统,他是在传统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笔墨语言;李可染的山水画,所用笔墨也是传统,只是对山、石、树等造型中用有明暗“光”的眼光去看的,加强了立体感,他的山水画传统占比至少有百分之七十。吴冠中则不然,他的山水画对传统的反抗在构图上,基本上是全方位的反抗,在笔墨语言上至少有百分之八十的反抗,这就是大面积的创新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fbdbfcfa236fba70242a66beab8cfa41.png

  吴冠中(1919-2019),他最早的中国画创作于1975年,也就是在他56岁以后,此前他画西画油画、水彩画风景画,在人物画方面已经取得很大成就了。对传统的中国画,仅仅是读书阶段学过半年,为什么年近花甲才画中国画?可能受到以前的老师林凤眠、潘天寿的影响,受到环境的限制,更多的是他自己的创作理念。因为按常规,画中国画首要条件是,要有一定的笔墨训练基础,少则三五年,多则几十年,但是他来不及了。而他己具备了那么好的造型能力、构图能力、色彩能力,积累了那么多年的写生素材,有了强烈的创作灵感,只是换一下材料和工具,把油画布换成纸,再把油画刀、笔、颜料换成中国画的了。他有留学西洋名校的历史,有同学赵无极、朱德群的鼓励,还有中国迎来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国门在慢慢打开,艺术的中西融合大潮到来了,所以喊出了“笔墨等于零”的口号。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a6b2f8f3527cfc0605ac0cf8a92566bf.png

  在具体实践中,吴冠中解决了两个最大的难题。其一,是面对一张白纸,在哪里布置笔墨,即笔下在哪里的问题。对于布局,他有足够的经验,根本不用考虑前人的“之”字形构图,有自己的一套通过写生观察和西画创作中早已熟悉的构成模式。前人画山水,有一个“勾、皴、擦、点、染”的程序语言,那是一个以线组合形式表达山石某一个面的语言方式,每个画家稍有不同,特别是“皴”法技术的创新者,都是名垂史册的。其二,吴冠中用了笔墨自行转换法,把西画转换成中国画其实很简单,他对传统中的那一套“五笔七墨”之说完全不顾了,完全自由自在的用自己的办法去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b1bc2916f1476379e0aa88ae5eef4fe3.png

  如画雪山,他是那样的得心应手。用大笔扫出一个或浓或淡的面,就是数百平方米或者是数百平方公里的山体的一个大面,山的外轮廓线便用或浓或淡的线条勾出,这条线似速写用的线,代表着数千米高的雪山险峰与天际的交界线。这样,山的造型问题便解决了。再加些小小的点,或布小景、房舍、路、人、树等便完工了,加款识。 吴冠中画的玉龙雪山,有出太阳的,也有月夜的,笔墨技法差不多,全是他自己的一套。为什么中国保利等多家拍卖公司能够让他的多幅作品成交呢?其价格多在数百万至数千万元人民币之间。我想,买家绝对不是傻瓜,多年的市场成功一定是有道理的,鉴于此,我们不得不再认真审视对吴冠中的笔墨的认可度问题。中国历代文人对于笔墨的认知和认可,是建立在书法的基础之上的,谁离开了书法用笔用墨,另辟蹊径,一般来说是找死的,正因为存活率极低,风险大,则成功者价格肯定是高了。还是以玉龙雪山而言,上下五千年,在古今中外的艺术家中,吴冠中是画这个雪山画得最好的了!别看那么几笔,得来不易。他早在年轻的时候就知道了这座山,不在北半球,而靠近亚热带,山顶终年积雪,冰川和雪水汇流,自上而下,一年四季风景都有,松柏常青,高山杜鹃花开,人间仙境。他1978年到此写生,住林场小屋,遇雨,多日才见雪山尊容,急对景写生,山体的每一个面和山峰外轮廓(与蓝天相接)的每一条线是那样的美,直接震憾着艺术家的心灵。 所以,他当场画的和后来回忆构思画的,也是那样的美。这是因为山本身的美,画家观察中抓住了最美的线和面,又完美的表达,他肯定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己看了自己挥笔去画,哪里还顾得上传统的山石披麻皴,斧劈皴等。当然,中国古代很多文人墨客,他们会临摹某一个老师或者名人的作品起家,也会行百里路去观察生活。但是,世界上艺术的多元,吴冠中走出来一条新路,也是时代赋予新的艺术模式的出现。吴冠中的雪山用笔墨简洁,线条舞动,用那几组舞动的面和线,让山舞动了,也让世界舞动了起来。正是由于简洁和流畅的动感与大面积的山体被白雪覆盖后在阳光下,黑白分明的呈现在世人面前。吴冠中运用了最高超的笔墨语言以极准确又夸张的手法,把雪山表现出来,完成了中国画新的以抽象表达具象的模式建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1448d358660c6e96b10b7d56e22ead03.png

  当然,画中还有一些或具象或者抽象的墨点或者色彩点,观众不要用传统的中国书法或者绘画中的点法去看,你应该把审美建立在和谐上、节秦上、多元上。雪山多个山体的变化导致吴冠中笔下黑色的浓度和每一笔墨块大小的变化,所以他的画绝对不会有一笔雷同,每一块墨色代表一个山体的背光面。写到此,再提示一下,用简单的笔迹画大山的面,吴冠中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第一人。此前,张大千、刘海粟有泼墨泼彩,那只能说是画山的感觉,而吴冠中的每一笔墨点,都是表现山的骨脉。正因为抓住了关键的骨脉,山可动,但画面不空,越看越觉得实实在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1932cf13fe6a6ccab6709a5a983dd206.png

  上面两幅画,雪山只能起到背景的作用,吴冠中画树,本文不谈及。以笔者个人浅见,吴冠中在中国画中西融合工程上,做转型最成功的是雪山,还有江南水乡古镇,也有大西北的交河故城等。 这些景点森林覆盖率低,画山石一两个大面(一两笔)便解决了,宜于用简洁的线条和块面的组合,便能很准确的把山的质感表现出来,如枪打靶可以百发百中,每一笔见骨见肉。但是,世界上名山大川多的是,这种留有大面积白色的画,还真的最适宜画白雪皑皑的大雪山,如果用来表现复杂的山崖结构的,如画黄山,看不到黄山更真实的山石;画三峽,也看不到长江巫峡、西陵峽、瞿塘峡更丰富美丽的山峰、山崖、云雾、流泉。要用更繁复的笔墨语言,吴冠中的画中,有些画过于简洁,则失去了大山的真实感觉,问题出在对题材的选择上,你用画雪山的大面积留白去画黄山或三峡是肯定不行的。那怎么办呢?吴冠中没有解决,还有待后人探讨,正如他对中国画的革新,比他的老师林风眠前进了一大步一样,他这条线的继任者,必须再向前迈进一步。    总而言之,吴冠中对有千百年传统的山水画贡献很大,他把一代又一代艺人传承的以线为主写山水的笔墨语言改写了,他改成了以面为主的(线也用)笔墨语言。正因为以面为主,面可以用排笔刷出来,也可以用其它工具涂上去,所以就不讲究传统中的起、承、转、合的运笔方法了。很赞赏收藏家独具慧眼,发现了吴冠中,正因为诸多方面的推进,让吴冠中沒有在“笔墨等于零”的骂声中消失,而是建立了吴冠中在二十世纪中叶的新的笔墨语言体系。那么,中国山水画的未来,传统的还是一条大道,有很多人在沿袭着往前走。吴冠中开劈成功了条新的路,另外,还应该有多条路,有人认为自己成功了,但是能够经受得了时间的考验么?所以,更多的人在探寻和试验之中。最后,以两幅雪山局部,具体分析吴冠中的笔墨技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9b8a035c18ad1be4a2096082f839d3a5.png

  图中(1),是一条很细的弧线,这条线就是雪山的外轮廓线,线条的上方是天空,下方是雪山,所以这条线的位置和走向决定了山的高度和走努,也决定了整幅作品的宏观气势,这座神秘的雪山顶峰就让这条不经意的线交待了。吴冠中的这条线主要体验的是他几十年的艺术见解,对山的观察,表达和艺术加工后的夸张变化。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线有一脉相通的关系,而本质的区别是为造型服务,而不是限制在书法用笔用墨的泥坑中巴不去来。图中(2),这条线是雪山之山脉分界线,线的左边是白色,表示受光面,线的右边有黑色墨块,雪山的背光面。图中(3)和(4)是浓墨和淡墨,代表面。我们要注意的是,面的笔迹和线的笔迹在下笔的宽度上区别特别大大,正是这种极大的反差对比,才能把雪山表达出来,并且达到极限。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81d072b82f1f314071af52093625a2c5.png

  上图(1)和(5)是线,画雪山的顶峰和主要山脉,图中(2)、(3)、(4)、(6)则是大小浓淡不同的墨点和色点,代表雪山背光部位。云南玉龙雪山的积雪同喜玛拉雅山、天山山脉不一样,因为地理位置靠近南方,气温不一样,所以我们叫“软雪山”。作画用线,处理黑白块面不可能太硬、太方、太直。所以吴冠中巧妙地运用了中国画材料中的生宣纸作画,让墨在纸上跑开,扩散产生神秘的效果。其实他那些点不完全是传统的毛笔画的,有排刷、有布和吸纸,有输墨水的软件和硬件导管等,很多画家都知道,吴先生作画并不计较工具,但特别讲究效果。艺术家所追求的终点,不就是画面效果吗?也是表现玉龙雪山的舞动,灵气,神秘的最佳笔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ca58af1b9aea4ef8385433428686fc25.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d41f59957a19f729cc3a8cab55666e94.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79694c41699b19d2e150d3b12d19078e.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a517debff0f6d1e4f42168b7f055db4c.p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记】四十多年了,从最早看他的画,看他写的文章,看别人写他的评论,看他的经历,还有看世界各地拍卖他的画及价格,我基本上牢记不忘。所以,吴冠中应该是我的偶像。自己画画多年,也是先画油画,再改中国画,我经常会想:我怎么没有成为吴冠中呢?当然原因很多,本文不展开谈,但我相信努力与成功是成正比的,我们所处的时代有更多的优势,每个人成功的路径是不一样的。吴冠中凭借优厚的西画技术实力,凭借当时最优的学习经历和个人能力取得成功,而且主要在中西融合上,在中国山水画创新上的成功。他是完全放弃了传统笔墨另建体系,这条路我是不能走了,但是我自己自1978年转入传统中国画至今四十二年了,对传统的继承和理解占了很大的优势,对西画中用块面的造型,块面和线条结合的运用及色彩的运用,也有自己的风格,尤其在重彩写意山水画上下了几十年的功夫。所以,研究吴冠中对自己意义非常重大,我在画一条中西画元素占比为百分之六十和四十的路线图。所以,我要走的路,还是踏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3dc9574f416fdfef831b7c6ec8c1c36f.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c037f6231e0b9ac3863f0e7e1de1acb0.png

(责任编辑:胡艺)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