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雁荡的山 最葵园的展 | 集中描绘雁荡山的顶配大展来了!
2022-11-05 19:08:53 未知
浙江山海交接的南端,矗立着磅礴气势的雁荡山。
杭温两地的画家们,则将雁山之作汇聚在了杭州。
2022年11月5日,“雁荡的山”美术研究作品展在杭州最葵园艺术中心开幕,本次展览由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温州市委宣传部、浙江省美术家协会、温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乐清市委宣传部、温州市雁荡山管委会主办,温州市美术家协会、最葵园艺术中心承办,浙江省油画院、乐清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协办。开幕仪式由温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曾伟主持。杭州首展持续至12月5日,后将在温州市区、乐清、雁荡山等地做重大巡回展览。
浙江省原省长吕祖善宣布展览开幕
浙江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余旭鸿致辞
温州市文联党组书记周新波同志介绍项目情况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学院院长何红舟致辞
乐清市委副书记何占宇同志介绍乐清雁荡山
画家代表温州市美协主席张成毕发言
开幕仪式由温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曾伟主持
浙江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余旭鸿表示,本次展览有三个特点。首先,“雁荡的山”是践行“两山理念”的山。浙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如何以艺术表达“绿水青山”?浙江的艺术家一直在努力中, 《雁荡的山——美术研究作品展》又是一次生动的实践。紧密结合时代发展主题,以艺术用心践行“两山理念”,以作品叙述“绿水青山”。其次,“雁荡的山”是艺术的山。雁荡山以山水奇秀闻名,千百年来文人墨客慕名而来,赋诗作画,留下不少传世名作。杭温两地画家们在真山真水之中,在把自己抛入其中的自然中读懂传统,在山水现场看见了潘先生《小龙湫下一截》及其与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的链接;在山峦烟雨中写诗,寻觅潘先生的艺术足迹,深思先生将山水融化于心,反刍吐露于笔端的要义,体悟在山水自然中如何有情有义,在啐啄同机中如何开启自身。再次,“雁荡的山”是合掌互动的山。杭温两地艺术家集中研究一座山、表现一座山、塑造一座山的精神,也是浙江艺术前所未有的一项学术研究,作品面貌焕然一新,丰富多彩,呈现了一场独特的视觉盛宴。
本次展览展出38位艺术家近150组200多幅作品,涵盖油画、版画、水彩画等画种。这些作品以“美”的力量宣传雁荡山水及中国山水精神,引领人们重新关注山水家园的时代意义。这是历史上规模最顶级的集中描绘雁荡山的美术作品研究与展览,也是温州美术历史上第一次以地域名称命名、集结国内著名画家创作的艺术盛事。
浙江省原省长吕祖善,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孙文友,浙江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来穎杰,浙江省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胡坚,浙江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钱晓芳,浙江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副主任陈瑶,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浙江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常务书记杨守卫,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浙江省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戏剧家协会主席茅威涛,著名油画家、全山石艺术中心总监全山石等嘉宾莅临。
此展获得了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的专项扶持,得到了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美协等重视和关心,得到了温州市委市政府、温州市委宣传部和乐清市及雁荡山管委会的支持,也得到了众多知名美术家的响应与参与。
开幕仪式现场
中国美术学院与雁荡山的缘分颇深。
上世纪五十年代,国美艺术家结队雁荡写生。潘天寿先生并未拿笔,而是在灵岩一带缓行攀援,与山寺长老交谈,又写诗纪怀。这种诗写的写生,将雁荡之韵,揽入心中。数年之后,抽然而出,画就《雁荡山花》《小龙湫一角》等不世杰作,让潘天寿的文名与雁荡山交织在了一起。童仲涛先生有一幅《龙湫崖壁》,古墨苍郁,万笔纵横,无愧雁山版的笔阵图。雁荡的山对绘者的薰养由此可见端倪。
辛丑年之夏,许江与诸友应温州文联与美协的邀约,四十二年后重游雁荡山。记忆倥偬,足履如新,雁荡山水只若初见。浸身林树,满目烟云,不禁仰群峰而淘情,瞻众壑以远怀。其间在大龙湫山门前的石桥上,与温州画家的写生队伍相遇。此桥名曰“雁缘桥”,山水之缘让他们激情相约:来年合办雁山画展。“相约来秋葵园聚,澄怀雁缘当珍惜。”那天夜里,许江写下这样的诗句。
2022年的今日,诺言成真。
展厅内景
现场观展,有“游山”之感。
此展有“入山”的渐进,有“登临”的激情,有“探幽”的缠绵,有“坐望”的感悟。主办方用山游的方式策划了这个展览,带着烟雨,带着朝华,也带着拳拳山水之心,在此与观者诚然相望。
雁荡山,从海中拔然而起。亿万年的火山运动,让山峦如浪翻卷,其形又千姿万态。岩层裸露,崖壁苍郁,百瀑千川,疾风巡荡,故称“海上名山,寰中绝胜”。雁荡的山,其核心特点在于山峦崖壁的拔起与兀立。这群山叠置,山重水涧中,山体纷沓,总呈直立的形态。山体与山体的距离十分逼仄。行人辗转步入,石壁郁郁如在座前。群山环绕,横岭侧峰,蕴无尽变化,直若天然的塑体。海风摇荡,山气沉浮,众壑鸣响,幽谷回应,一如众神相会的巨型剧场。正由于这种逼仄观看的纵横不同,上下殊异,令雁荡山成为观看的迷宫,也令古往今来的画者诗客,来此养眼抒心,抱朴怀风,跬积东南之地的悠远的人文胜境。
展厅内景
“入山”导言:
群山遥遥在望,入山却费一番辗转。
山道叠起,地势渐高,雁荡山景区的水口最富特色。一般的高树环蔽,水涧掩映。灵峰的入山,涧道交错,古桥往复。灵岩入口则山道幽深,至龙湫附近与涧流织在一起。大龙湫的入山则在田陌与岩层中穿行,又于茂林秘树中宛然入山。
山重水复,常疑无路;林幽花明,又见一川。这入山是一种召唤,也是一份行者与艺者的磨炼。
“登临”导言:
唐人司空图《诗品》有言:“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喻彼行健,是谓存雄。”登临最让人体察这“健”与“雄”的底气。古人登临远望的诗句无数,均借登览写自己的襟袍。
雁荡的山兀然而立,直壁千仞,难以登临,却让游者往往举首仰望,想象葱茏山顶的风光与绝胜。有些山壑如合掌峰、小龙湫、方洞,皆有山道盘桓其上,所见俱成胜境。如是上下回应,最是登临者心中的山水交响,也是山水诗人陶然就醉的望境。
“探幽”导言:
“置身已在烟霞上,还有烟霞最上头。”
山水的山重水复,群峦翻转,尽得烟云之助。故山水的动人,在于烟云。于此烟山之中探幽,最能淘养庄子般的心灵自由。那烟雾蓦然千变,给人以负天之感。又或巨崖当道,密林蔽天,譬如九层之台,正不知上方是何气象。
于是,探幽成了向上与超越之境。绘者借空间的张势,借自己的身体,体察万物的生趣与自由。
“坐望”导言: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绘者欲穷山水之游,奔波往复。这山水之境或天风萦带,岚气寥落,或众生沉吟,莫衷一是。山水总是那般深沉,要人心虔敬,静诚倾心,在反反复复的云开云落中,方能看到胜跡。
雁荡的山,如壁兀立,如涛翻卷,正自有神秘、幽渺之境。如果我们有些许泛神的意识,就总能够在这幽秘之境中,读到某种生生不息的神启,或是某种蓄素千寻的宁智。真正让我们在坐望与绘画中感到兴奋和慰藉的,就是这雁荡的山只是山,但却尽了某种山的品性,它以其孤独兀立而成其伟大。这使得我们对人自身感到一份期冀。我们的心灵由此飞升入奇丽、广大、永恒的天空。
部分展品
许江 《柱山》 油画198cm×112cm
骆献跃 《再访龙湫》 水彩画 78cm×108cm
章晓明 《今日雁荡》 布面油画 130cm×200cm
邬大勇《小山林》 布面油画 40cm×50cm
翁诞先《雁荡山》之一 布面油画 60cm×73cm
赵军《雁荡山泉》 布面油画 50cm×40cm
蔡俊杰《雁荡·山雾》 布面油画 70cm×70cm
蒋梁《灵岩》 布面油画 80cm×110cm
郭健濂《雁荡松风之剪刀峰》 布面油画 80cm×100cm
余旭红《雁山登临》 之一 油画 100cm×80cm
孔凡博《雁荡秋山》之一 布面油画 120cm×80cm
陈子胄《雁荡山韵》之一 布面油画 100cm×100cm
张晓峰《雁山秋水》 木刻版画 92cm×183cm
周崇涨《雁山瀑》水彩画 83cm×196cm
张成毕《行蕴静象》之一 纸本水彩 112cm×89cm
李崇高《显胜门》丙烯 145cm×115cm
李瑶瑶《奇绝雁荡》之二油画80cm×110cm
《雁山秋晚》之二 蔡可群 油画 180cm×60cm
《雁荡的山》之一 柯奭 版画 45cm×29cm
《雁荡深秋》之四 厉静 油画 120cm×120cm
雁荡的山——美术研究作品展
2021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扶持项目
2022年温州市文艺精品扶持项目
主办单位: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共温州市委宣传部
浙江省美术家协会
温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乐清市委宣传部
温州市雁荡山管委会
承办单位:温州市美术家协会
最葵园艺术中心
协办单位:浙江省油画院
乐清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责任编辑:邹萍)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